近日,一位24届应届生因拒绝公司组织的10公里跑步活动而被辞退的事件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年头,找工作就像是在跑马拉松,没想到“跑”字如今已经成了字面意思——不跑步,还真可能丢了工作。

事件的主角是刚入职北京易点淘 *** 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易点淘”)43天的张先生。自称身心疲惫的他,在8月31日公司组织的周末10公里长跑中选择“躺平”,没想到却在9月3日收到了一通约谈 *** :他因为没参与活动,被公司管理层认为“缺乏主动性”,进而丧失了管培生的管理潜力。9月4日,张先生收到了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

面对如此“硬核”的辞退理由,张先生选择不甘坐以待毙,他于9月12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了劳动仲裁。目前双方正在庭前调解阶段。

跑步不参加 = 管理潜力不足?

张先生告诉《正在新闻》,他所在的公司曾组织过两次户外跑步活动。之一次是在8月21日晚间5公里跑步,第二次则是8月31日早上的10公里长跑。这次长跑活动是周末7点 *** ,能早起参加已经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而张先生却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参加。

根据张先生提供的约谈录音,负责管理的朱先生明确表示,公司组织跑步活动不单单是为了让员工锻炼身体,而是一种“筛选”机制,目的在于选出那些更加有“主动性”的员工。跑得不够快、跑得不够远?不好意思,你可能不适合当领导了。

朱先生在录音中透露:“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筛选出主动性强、战斗力强的员工,跑步不过是一个表象,反映的是管理潜力。”

而《正在新闻》记者致电北京易点淘城市经理朱先生时,他也表示,张先生的辞退是公司根据用人标准做出的决定,与他的个人能力和表现直接相关。

跑步活动背后的职场思考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荒诞:难道不跑步真的就等于“没潜力”吗?公司的筛选标准到底是什么?一边是追求业绩和效率的高压职场,一边是员工的体力和个人意志,难道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已经从“能干活”变成了“能跑步”?

仔细想想,这也未必是个别现象。近年来,许多公司热衷于用“企业文化”活动的名义来考验员工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打着“凝聚力”“团队精神”的旗号,实际上是希望员工在“下班”后还能贡献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像这次北京易点淘的事件一样,将参与活动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挂钩,把一个简单的运动变成了职场生存的挑战。

这也不禁让人反思:工作之外,员工难道就不该有休息的权利吗?职场固然需要拼搏精神和主动性,但这是否意味着每个人都得“奉献”自己的个人时间和健康,去参与一些跟岗位职责无关的活动呢?

职场文化需要更“人性化”

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关于员工权利的讨论,也反映了当前许多职场文化的偏差。一方面,企业应有合理的考核标准,侧重于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另一方面,个人的体力、兴趣甚至健康状况,都不该成为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员工的价值不该仅仅通过参与跑步这类“形式化”的活动来评估,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工作中的实际贡献和创造力。

企业想要增强团队凝聚力无可厚非,但不能以此为由强行要求员工在休息日进行体能训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应该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较量,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共存。正如张先生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的申诉所揭示的,企业的管理文化应该更加尊重个体的多样性,而不是通过一次次的“跑步筛选”,去评判一个员工的价值。

最终,这场“跑步辞退”的事件结果如何,或许还得看劳动仲裁的判决。但不管怎样,这都为当前的职场文化敲响了警钟——让员工跑得更快、跑得更远,也许不一定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今日热搜

  • 1刘跃进被逮捕 曾主办“湄公河惨案”
  • 2擅闯中国领海 日本护卫舰舰长被撤职
  • 314亿多人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 4买票不一定先到先得?12306回应
  • 5小伙用榫卯结构做面包拿世界冠军
  • 6年轻人抄底北京上海老破小
  • 78月中国游戏市场总收入达336.4亿元
  • 8俩姑娘出去玩捡到一斤黄金
  • 9三星耳机爆炸导致用户听力永久受损
  • 10小伙肺上感染久治不愈 竟是镜面人
  •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