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NASA)与八个国家签署为探索月球提供法律框架的《阿尔忒弥斯协定》
美国宇航局(NASA)与八个国家签署为探索月球提供法律框架的《阿尔忒弥斯协定》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与八个国家签署了一项太空探索合作协议。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卢森堡和阿联酋的航天机构周二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定》(Artemis Accords),旨在为 “全人类创造一个安全、和平和繁荣的太空未来”。
“阿尔忒弥斯”计划应该会在2024年将NASA的之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宇航员送上月球。“阿尔忒弥斯将是历史上最广泛和最多样化的国际载人航天探索计划,《阿尔忒弥斯协定》是建立这个独特的全球联盟的工具,”NASA局长Jim Bridenstine说。
5月宣布的《阿尔忒弥斯协定》为探索月球、火星、彗星和小行星,以及发布科学数据、登记空间物体和 “保护外太空遗产”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各航天机构还承诺和平探索、提高透明度、向遇险者提供紧急援助和 “防止有害干扰”。
NASA表示,未来将有更多国家加入《阿尔忒弥斯协定》。
相关报道:美国与其他七国签署NASA的《阿尔忒弥斯协定》 为探索月球制定规则
据cnBeta:外媒The Verge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包括美国在内的8个国家已经签署了一项名为《阿尔忒弥斯协定》(Artemis Accords)的国际协议,形成了NASA所说的致力于标准化月球探索的广泛而多样化的国家联盟。
NASA早在5月就宣布了推出《阿尔忒弥斯协定》的意向,此前与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太空委员会合作,提出了一套探索月球的规则草案。该文件的名称指的是NASA的 "阿尔忒弥斯 "计划,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将之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宇航员送上月球。NASA希望与多个国家合作开展该计划,该机构制定了《阿尔忒弥斯协定》,以确保其他国家能够就向月球表面发送机器人和人员的更佳实践达成一致。
NASA向其他国家发布了协议草案,在获得他们的意见后,该机构提出了最终文件,其中包括月球采矿和如何处理月球表面冲突等方面的标准。NASA局长Jim Bridenstine表示,主要目标是让大家在月球探索方面站在同一战线上,避免未来出现任何国际误解或冲突。“当我们想到《阿尔忒弥斯协定》时,我们要做的是建立每个国家都能同意的行为规范,”Bridenstine在宣布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与美国一起签署该协议的7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卢森堡、意大利、英国和阿联酋。NASA表示,它也与其他有兴趣签署的国家进行了交流,但这七个国家能够最快地通过机构间的程序。据NASA称,这意味着更多的国家可能很快就会签署协议--甚至在今年年底之前。NASA负责国际和机构间关系办公室的 *** 副局长Mike Gold在发布会上说:“这之一份公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开始,而不是各国加入协议的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的名单中没有俄罗斯,它是NASA在载人航天和国际空间站方面的更大合作伙伴。俄罗斯太空计划负责人Dmitry Rogozin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他并不是该协议的粉丝,也不是NASA的 "阿尔忒弥斯 "计划的粉丝。当NASA首次宣布该协议时,Rogozin将其比作月球“入侵”。而就在周一,Rogozin在国际宇航大会的一次小组讨论中表示,"阿尔忒弥斯 "计划“过于以美国为中心”。
早在《阿尔忒弥斯协定》诞生之前,世界各国就已经签署了一项侧重于如何探索空间的重要国际协定。该协定被称为《外层空间条约》,于1967年生效,规定探索空间应是一项和平活动。它还说,各国不应在太空中放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各国不得对其他世界提出要求等条款。
然而,《外层空间条约》条款相当模糊--这意味着对各种条款有很大的解释空间。《阿尔忒弥斯协定》的目标是为美国想探索月球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明确性,而不需要经历缓慢的条约制定过程。Bridenstine说:“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与《外层空间条约》保持一致。”他补充说,NASA正试图 “创造一种动态,使《外层空间条约》能够真正得到执行。”
NASA希望在协议中明确的一件大事是,各国可以拥有和使用来自月球的资源。作为 "阿尔忒弥斯 "计划的一部分,NASA希望提取月球材料,如月壤或水冰。《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各国对另一个行星体提出要求,但美国的政策是,国家和公司可以拥有他们从其他世界提取的材料。“《外层空间条约》第二条规定,你不能将月球据为己有,以获得国家 *** 。”Bridenstine说。“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一点。我们也相信,就像在海洋中一样,你可以从海洋中提取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拥有海洋。你应该可以从月球上提取资源。拥有资源,但不拥有月球。”
这是对《外层空间条约》的解释,但未必人人都同意。上周,一对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呼吁各国说出他们对这一解释的反对意见,美国应该通过联合国条约程序,以便就太空采矿进行谈判。“美国宇航局的行动必须被看作是什么--一个协调一致的战略努力,以重新引导国际空间合作,有利于短期的美国商业利益,而很少考虑到所涉及的风险,”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写道。
协议还概述了其他事情,比如 "安全区"--在月球上进行工作的地方建立的区域,其他国家不应干涉。协议还要求保护遗产地,这可能是指NASA的阿波罗登陆者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区域。该文件涉及到透明度、数据共享、空间物体登记等问题。
协议涉及的另一个话题是互操作性的概念--各国的航天器在设计和建造时应该与世界各国的硬件配合使用。这一点,即使是没有签署协议的国家也能达成一致。周一,俄罗斯的Rogozin呼吁NASA设计 "阿尔忒弥斯 "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名为 "门户"的环绕月球运行的空间站,,以便未来俄罗斯的飞行器可以与该站对接。
归根结底,《阿尔忒弥斯协定》仍然只是一套准则,没有任何明确的执行机制。如果一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并违反了其中一项条款,并没有任何实际后果。不过,Bridenstine希望其他国家的参与足以确保各国按照协议行事。他表示:“我认为,对于那些选择加入阿尔忒弥斯计划但又不遵守规则的国家,可以施加很大的压力。”
相关报道:美国签署与7国联合实施月球计划的协议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盛顿10月14日电,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与一些国家签署了联合实施“阿尔忒弥斯”(Artemis)月球计划的协议,其中包括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和英国。
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就签署协议表示:“‘阿尔忒弥斯’将成为历史上更具代表性和多样性的国际太空探索计划……随着今天协议签署,我们将与我们的探月伙伴携手和建立十分必要的原则,这些原则将加大太空中安全、和平与繁荣的未来,以造福全人类。”
据NASA新闻处信息,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卢森堡、加拿大、阿联酋和日本签署了协议。
NASA强调称:“尽管NASA领导‘阿尔忒弥斯’计划……随着历史性飞向火星载人任务的准备,国际伙伴关系将在实现这一十年内人在月球上持续有效存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领导的 *** 此前宣布2024年载人重返月球的计划,新计划被命名为“阿尔忒弥斯”。此外,美国还计划在环月轨道建设“门户”(Gateway)空间站,并邀请国际空间站伙伴国参加这个项目。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56.html
美国宇航局的Osiris-Rex探测器在小行星Bennu上进行历史性短暂着陆
美国宇航局的Osiris-Rex探测器在小行星Bennu上进行历史性短暂着陆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在从地球发射四年后,美国宇航局(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在2亿多英里外具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Bennu上进行了历史性的短暂着陆。该探测器进行了一次短暂的“Touch-And-Go”机动,目的是收集小行星表面的样本,并将其运回地球进行研究。
NASA将在当地时间周三公布Osiris-Rex是否成功收集到了太空科学纪念品,但周二,NASA电视台报道说,该探测器的机器人取样臂“触碰式样品采集机制”(Tagsam)已成功地在Bennu上着陆了约15秒。在短暂的着陆中,它进行了相当于宇宙采样的动作。
由于与地球上的任务控制的18分钟通信延迟,该航天器基本上是自主操作的,通过Tagsam发射了一罐气体,应该已经破坏了Bennu的表面,足以让样品进入手臂的收集器顶部。
该团队的目标是从Bennu的表面收集大约60克的灰尘、泥土和卵石。为了确定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Osiris-Rex探测器将转移到一个安全的位置,然后将它的机械臂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给收集器头部拍照,并称量里面有多少质量。
目前还不能保证Osiris-Rex收集到了大量的样本。当该航天器接近然后花了两年时间绕着Bennu的轨道飞行并进行勘测时,很明显这个小小的世界与科学家们的预期不同。团队希望找到一些理想的沙地表面进行采样,但事实证明,Bennu是一个瓦砾堆,地形崎岖不平,巨石遍布。
Osiris-Rex的设计是为了在平坦、均匀的表面着陆,但Bennu的岩石太多,团队没有找到合适的空间。幸运的是,Osiris-Rex在精确导航方面的表现似乎优于其设计。这让团队有信心在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场地上尝试其取样机动性,这个地点只有几个停车位那么大。
考虑到这种地形,如果Osiris-Rex夹住一块巨石或以奇怪的角度接触到不平整的表面,有很多事情可能会出错。如果事实证明是这样,我们将在周三发现,Osiris-Rex将开始准备在其中一个备份地点进行第二次尝试。该探测器配备了三个氮气瓶,所以团队应该至少还有两次成功采样的机会。
如果Osiris-Rex真的成功,它将和日本的Hayabusa和Hayabusa-2任务一起被载入小行星探索史册。Hayabusa任务成功地从小行星 “Itokawa”上取样并送回了一小部分材料,而Hayabusa-2正在送回太空岩石“Ryugu”的大量样本。
如果这次飞行任务收集到样品,它将开始返回地球的漫长旅程,计划于2023年9月在犹他州沙漠着陆。
相关报道:美国宇航局将直播OSIRIS-REx探测器在小行星表面收集样本
据cnBeta:美国航天局宣布,它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20日星期二下午6:12直播OSIRIS-REx试图从小行星Bennu表面收集样本的过程。美国宇航局电视台和美国宇航局网站将对该航天器下降到小行星表面机动进行现场报道。
TAG机动将由科罗拉多州丹佛附近的洛克希德-马丁太空公司管理,并将于下午5点开始。着陆过程从下午1:50左右的离轨机动开始。着陆顺序非常复杂,将在Twitter上的@osirisrex上进行报道。NASA表示,公众可以使用#tobennuandback的标签提问。
OSIRIS-REx是一个大型航天器,大约有一辆15人的面包车大小。它目前正在小行星Bennu的轨道上运行,距离地球约2亿英里。美国宇航局希望从这颗小行星上回收样本,因为它含有早期太阳系的物质,可能含有生命和地球海洋的分子前体。
Bennu大约和帝国大厦一样高,因此有可能威胁到地球。在下个世纪后期,贝努有2700分之一的概率会在一次接近地球的过程中撞击地球。社交媒体直播问答环节将在NASA电视台播出,时间为下午4:45至5:30。
现场直播将以动画的形式实时显示样品收集活动,并在航天器进入轨道出发机动的位置时开始。在下午5点到6点半之间,将播出下降到小行星表面的直播。美国宇航局提供了人们应该知道的关于贝努的细节,包括它非常黑暗。这颗小行星也非常非常古老,已经有几十亿年没有被打扰过了。这将是一次令人兴奋的任务。
相关报道:OSIRIS-REx探测器完成与小行星贝努的成功接近以收集土壤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盛顿10月21日电:OSIRIS-REx探测器已成功接近小行星贝努(Bennu),以收集其土壤样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直播。
北京时间6时12分收到了探测器与贝努表面成功接触的确认。实际上,据NASA称,这发生在18分半之前。NASA代表在转播中称:“这是历史性事件。”
整个接近行动持续了4个多小时,在此期间,探测器逐渐接近贝努表面。接触持续了几秒钟,在此期间,一特殊设备应从贝努表面收集约60克岩石。NASA确信探测器已完成了这项任务:“设备表现出色”,但是稍后才将收到所获取材料的确切体积以及接近小行星的图像。
OSIRIS-REx探测器于2016年9月从地球发射升空。研究人员将其目标选为距地球370万公里的小行星贝努,以前称为1999 RQ36。探测器于2018年12月到达距500米大小行星20千米处的工作位置,此后一直在其轨道上运行,为接近做准备。
相关报道:NASA发布小行星样本实验室的渲染图
据cnBeta:美国宇航局(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向公众发布了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实验室的预告,该实验室将用于研究小行星样本和其他 “宇宙之谜”。预告的内容包括计划中的实验室之一的渲染图,该实验室将由该航天局的天体材料研究和探索科学部门(ARES)管理。
NASA的OSIRIS-REx太空任务正准备从小行星Bennu收集样本。该航天局已经为这次样品采集活动进行了数月的广泛研究和准备,大事件将在未来几天内进行。样品将被安全存放在航天器上,然后返回地球。
这次任务将使科学家们有机会直接研究来自Bennu的小行星样本,为人们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人们了解这种没有经过大气层旅行的物质。NASA称,科学家们预计将对小行星和类似空间岩石的形成等方面有 “重大见解”。
假设一切按计划进行,Bennu小行星样本将在2023年返回地球--到那时,约翰逊航天中心计划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的建设,以“研究材料到分子水平而不受损害”,NASA在周二详细介绍了这一情况。除了建设实验室,这项工作还将包括新的工具、存储区和清洁设施。
Bennu Regolith样本的重量预计在3盎司到4.4磅之间;NASA指出,科学家将需要能够处理和研究这种材料,而不会对其造成潜在的损害或污染。ARES的工作人员将负责在几年后小行星样本返回地球时将其收回,并保证其在前往休斯敦时的安全。
相关报道:取样成功 小行星贝努的故事将由它“亲口”讲述
据科技日报(张梦然):一艘航天器,在距地球3.34亿公里的深色菱形小行星表面上停留了几秒钟。这个时间,已足够它收集所需的尘埃和卵石。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英国《自然》网站报道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OSIRIS-REX航天器美国时间20日完成了对小行星贝努的历史性着陆,这是NASA首次执行小行星表面取样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些富含碳的样本终将返回地球,相当于给人类带来“一张太阳系的婴儿照片”。
作业很难,但航天器很乖
这是NASA首次对一颗小行星“下手”。
接近行动从慢慢靠近到最后离开,全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OSIRIS-REX航天器在美国东部时间20日下午6时11分确认与贝努表面成功接触。在接触期间,航天器的特殊设备从贝努表面收集了所需岩石。这是3.3米机械臂末端的一个圆柱形装置,其“轻拍”南丁格尔陨石坑上的一个小点,持续几秒钟,释放出氮气,吹起一堆小行星碎片中的小颗粒,取样再收回到OSIRIS-REX内部。
实际上,这真正的接触只有几秒钟,因此仍是在6时11分,航天器离开了小行星的表面。它将乖乖地退到安全距离,留待科学家评估它收集了多少物质。
NASA团队成员在转播中称:“这是历史性事件。”NASA确信航天器完成了这项任务且表现出色,稍后地面将收到所获取样本的确切重量以及接近小行星时的图像。NASA希望能拿到60克的样本,但他们表示,就算少个一两克,也不至于就不让航天器“回家”。
演练多年,团队仍提心吊胆
这次接近行动其实经过多年的计划和演练。仅今年就进行了两次模拟——OSIRIS-REX团队两次让航天器接近贝努表面,第二次演练时OSIRIS-REX与小行星最近只有40米左右。
而耗资8亿美元的OSIRIS-REX航天器,早于2016年9月就从地球发射升空了,2018年12月到达工作位置,此后一直在其轨道上运行,为接近做准备。
演练这么久是有道理的。在20日正式接近之前,该任务的首席研究员、亚利桑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丹特·劳里塔甚至认为“我们的之一次尝试可能不会成功”。因为这一过程足以让人提心吊胆——航天器将不得 *** 过一块别名“厄运山”的高耸巨石,大约有两层楼的高度,然后再进入一个比几个停车位大不了多少的取样区。
很幸运的是,接近任务成功了。劳里塔表示:“我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个好消息,我们为之骄傲,因为今年发生了太多疯狂的事了。”
用你来分析怎么击碎你,还望不要介意
在此之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两项任务,已经从小行星表面获得了一些尘埃样本,2019年取样的一些尘埃,现在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准备接受分析。而在JAXA任务之前,地球上的人们如果想了解小行星的组分,基本都要通过研究坠落到地球的陨石来进行,而这些陨石在穿越大气层撞到地面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污染。
而直接从小行星上“挖石头”,则可以排除地球污染去研究45亿多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痕迹。小行星们,各有各自的精彩故事,这些样本等于“亲口”向我们讲述它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科学家认为,贝努的故事应该尤其动人,因为它可能富含有机化合物,其在整个太阳系中遍寻可见,包括地球上的生命。
此外,我们还能在贝努的岩石上进行分析,寻找保护地球不受近地小行星伤害的线索,譬如说,怎么更好地击碎它们,至于这一点“希望贝努不要介意”,团队成员们笑称。
相关报道:NASA公布从小行星贝努上采集样本的照片 探测任务取得成功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盛顿10月22日电,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自动探测器Osiris-Rex从小行星贝努(Bennu)上采集土壤的照片,专家们确信,任务取得了成功。
本次任务主科学指导但丁劳雷塔(Dante Lauretta)在发布会上播放的视频显示了探测器仪器触及贝努表面。劳雷塔表示:“据我们现在所知,采集过程进展顺利。”
据其基于对昨晚从探测器所获的图像分析的评估,专家们顺利获得足够土壤的可能性比预期的要高。NASA认为,所收集材料的确切量将在10月26日提供。
NASA将Osiris-Rex任务称为历史性的。据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在发布会上的解释,人类制造的航天器首次围绕像贝努(共500米)这样如此小的天体运转。
Osiris-Rex探测器于2016年9月从地球发射升空。研究人员将其目标选为距地球370万公里的小行星贝努,以前称为1999 RQ36。探测器于2018年12月到达距500米大小行星20千米处的工作位置,此后一直在其轨道上运行,为接近做准备。采样样本计划于2023年返回地球。
相关报道:NASA公布OSIRIS-REx在小行星Bennu上抓取岩石样本的视频
据cnBeta:美国宇航局(NASA)昨天分享了其OSIRIS-REx探测器在小行星Bennu上短暂着陆的图像,揭示了该探测器在接触时如何搅动物体表面的岩石和碎片。此次短暂着陆的目标是收集小行星Bennu上的材料样本,但OSIRIS-REx团队的工程师说,他们在本周末前无法确定他们是否收集到任何东西。届时他们将旋转探测器并测量内部有多少材料。
然而,OSIRIS-REx团队对他们得到的东西充满信心。“底线是从目前我们已经得到的图像分析来看,采样事件真的很顺利,和我们能想象的一样好,”亚利桑那大学OSIRIS-REx团队的首席研究员Dante Lauretta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对图像的分析,我认为里面有物质的几率已经增加了很多。”
事件的视频显示了OSIRIS-REx据说是如何在周二从小行星Bennu上抓取一些材料的。这些图片突出了OSIRIS-REx伸出的机械臂的末端,其任务是轻轻地按到Bennu的表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OSIRIS-REx的任务支持经理Sandy Freund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与表面接触了大约6秒,我们的收集时间大约为5秒”。当它接触到Bennu时,探测器的机械臂末端释放出一股氮气,这使得小行星上的岩石和卵石疯狂地旋转。研究人员希望这些气体能使其中一些岩石射入机械臂本身。
OSIRIS -REx团队目前还在研究数据。周六,工程师们将把OSIRIS-REx送入旋转状态,伸出采样臂,测量飞行器的惯性。然后,他们将把这些测量结果与OSIRIS-REx之前在手臂上没有任何样本的情况下的旋转情况进行比较。这些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应该能让团队更好地了解该飞行器在周二抓取了多少材料。
而如果OSIRIS-REx采集到了足够多的物质样本(至少60克),那么任务团队就会开始为探测器明年离开Bennu、踏上回家的漫漫征程做准备。
相关报道:NASA公布OSIRIS-REx抓取小行星Bennu样本视频
据cnBeta:外媒报道,NASA的OSIRIS-REx宇宙飞船在被叫做Bennu的小行星上进行Touch And Go(简称TAG)刚刚过去两天时间。该宇宙飞船已经绕这块岩石运行了一段时间,其正在以难以置信的精确度规划和绘制着其自己的移动。然后在周二晚上,NASA的团队告诉探测器要去做它被送去做的事情:抓取小行星样本。
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但指令发出后不久就有消息称探测器成功地完成了样本采集任务并再次以安全距离绕小行星运行。现在,大家可以看到该探测器执行这一任务的视频,看起来确实很棒。
在小行星上着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也不一定是获取其表面样本的最有效方式,而且由于OSIRIS-REx还需要在返回地球之前捕获一些小行星物质。
NASA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介绍称:“在最初的接触中,TAGSAM头似乎压碎了它下面的一些多孔岩石。一秒钟后,飞船点燃了一个氮气瓶,它能调动大量的样本材料。初步数据显示,航天器在接触收集表面材料的6秒中约花费了5秒,而大部分样本收集发生在最初的3秒内。”
至于OSIRIS-REx获取了多少样本目前还不知道,NASA表示,他们可能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搞清楚。如果数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那么该团队将准备进行第二次抓取任务。
相关报道:NASA视频显示OSIRIS-REx在Bennu上的着陆过程
据cnBeta:几天前,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其OSIRIS-REx探测器成功地从小行星Bennu的表面收集了样品。目前,NASA已经公布了一段从航天器上的SamCam成像仪收集的视频,当时OSIRIS-REx正在进行Touch-And-Go(触地后立即起飞离开,TAG)机动。视频中的一系列图像显示,OSIRIS-REx探测器在距离地球2亿多英里的小行星Bennu的表面短暂着陆。
采样事件中,OSIRIS-REx探测器在采样地点“夜莺”(Nightingale)着陆,降落在距离目标位置3英尺以内。在距离地球如此之远的情况下,成功完成如此精确的采样任务,令人印象深刻。地球上的控制人员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20日下午6:08收到确认,探测器成功着陆。
初步数据显示,在探测器进行背离燃烧之前,一英尺宽的采样臂接触Bennu表面约6秒。在图像中,可以看到探测器的采样臂在画面的下部。该仪器的圆形顶部是OSIRIS-REx唯一接触到小行星表面的部分。
当采样臂顶部接触到“夜莺”表面时,它穿透了小行星表面的雷公石。此外,取样在触地时似乎还压碎了它下面的一些多孔岩石。在着陆后一秒,航天器发射了一个氮气瓶,导致采样点的大量物质被搅动。
数据显示,在探测器接触的6秒钟中,有5秒钟是在收集小行星表面的物质,大部分样品收集发生在前3秒钟。采样头的设计是为了捕捉搅拌的表面材料。OSIRIS-REx团队将在未来几天利用几个航天器活动评估收集到的材料数量。NASA表示,该探测器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在接触小行星表面时以每小时0.2英里的速度飞行。
相关报道:NASA称需要一周时间才能确定是否获得足够多的Bennu样本
据cnBeta:美国宇航局(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周二已成功在小行星Bennu表面进行了 “Touch And Go ”机动。该探测器完成了它设计的工作,但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它是否获得了足够多的材料样本。科学家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知道这次机动是否成功。
所谓的 "Touch-And-Go "或TAG机动引导探测器下降到Bennu的表面,在那里它尝试采集表面材料的样本,然后返回安全轨道。美国宇航局(NASA)本周早些时候宣布,它已经完成了至少一半的目标,这意味着探测器成功地在小行星上着陆,然后返回安全轨道。但探测器是否采集到了足够的材料来 *** 可用的样本?目前科学家仍无法确定。
由于Bennu和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实时控制航天器是不可能的。相反,NASA工作人员不得不给探测器下达指令,然后等待并希望它正确地进行操作。几个月的实践得到了回报,事情似乎按计划进行。
也就是说,样本本身的数据并没有立即获得,NASA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确定是否获得了样本,以及这个样本有多大。事实上,根据NASA的一个新帖子,他们可能要在一周后才能知道OSIRIS-REx在短暂着陆小行星时到底能够获得多少材料。
该探测器的设计是向小行星表面发射一阵气体,以扰动尘埃和小石块,然后这些尘埃和小石块会从表面挣脱出来,自由漂浮。探测器上一个特殊的收集仪器会开合,希望尽可能多地捕捉到里面的物质。
“经过十多年的规划,团队对今天采样尝试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OSIRIS-REx团队的Dante Lauretta在一份声明中说。“尽管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以确定事件的结果--成功的着陆,TAGSAM气体发射,以及从Bennu的撤离是团队的主要成就。我期待着分析数据以确定收集到的样本质量。”
相关报道: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抓取了太多小行星岩石 阻碍样本密封
据cnBeta:美国宇航局(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周二的工作做得有点过头了。当它试图从距离地球2亿多英里的一颗名为Bennu的小行星上挖出少量岩石时,该探测器实际上用机械臂抓取了太多的材料,将机械臂末端的盖子打开--并让部分小行星样本“逃到了”太空。
“我们几乎是我们自己成功的受害者,”亚利桑那大学OSIRIS-REx任务的首席研究员Dante Lauretta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OSIRIS-REx的任务是将小行星材料样本带回地球,以便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这些岩石。但由于OSIRIS-REx探测器收集的材料太多,其任务团队正在争分夺秒地将样本收进航天器里,这样航天器就不会在太空中损失太多材料。“时间是最重要的,不,我们不会睡觉,”美NASA负责科学的副局长Thomas Zurbuchen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好消息是,OSIRIS-REx似乎抓住了一组丰富多样的小行星岩石。该团队的目标是从Bennu表面抓取最多60克的岩石样本,根据任务团队的说法,来自航天器的图像显示,OSIRIS-REx可能抓取了多达400克的材料。样本中包括大小不一的岩石,有些岩石非常大,以至于阻碍了航天器对样本的密封。
工程师们有信心,这些岩石不会逃得太快,所以在消耗太多之前,航天器内部应该能储存不少。他们认为,在移动机械臂后,损失了1到10克的材料。不过,NASA并不打算在周一之前将样品存放在OSIRIS-REx内部。任务团队必须花时间弄清楚航天器的所有指令,并确保这个过程在岩石溢出太空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目前还不清楚在他们等待的过程中,会损失多少样本。
还有另一个复杂的问题:仅仅是移动里面有样品的机械臂,就会导致岩石向外“逃逸”,所以收纳材料有可能损失更多的岩石样本。工程师们认为,仅仅是将样品收纳在航天器内,他们可能会多损失10克岩石。但把东西收起来总比等着所有东西都漏出来要好。
为了从Bennu上抓取样品,OSIRIS-REx配备了一个机械臂,末端有一个圆柱形的样品收集器。周二下午,OSIRIS-REx慢慢靠近Bennu,用收集器轻轻拍打其表面。在接触的瞬间,收集器喷出了一堆氮气,将小行星表面的岩石和卵石全部震碎。这些岩石有的在收集器 *** 出,有的则在太空中飞舞旋转。
OSIRIS-REx团队无法马上判断它是否有样本,因为他们必须等待从航天器上获得图像。但当他们终于拍到样品收集器的近距离照片时,很快就知道他们遇到了问题。照片显示,部分盖子被卡开了一厘米;可以看到小行星的小碎片在机械臂周围徘徊。
如果样品采集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NASA会多等一段时间,将材料收进OSIRIS-REx内部。事实上,任务团队曾计划在周六对航天器进行一次旋转机动,将航天器旋转起来,伸出机械臂。这将有助于团队弄清航天器到底收集了多少材料。工程师们可以测量航天器的惯性,将其与之前航天器机械臂上没有样品的时候进行比较。但这一任务实际上被取消了。“它会冒着损失材料的风险,所以这不是一条谨慎的道路,”Lauretta说。
这意味着当该探测器返回地球时,OSIRIS-REx团队将无法真正知道其容器内有多少样本。“我想我们必须等到其返回地球后才能准确地知道我们有多少,你可以想象--这很难,”Lauretta说。“我们正期待着样品质量测量。”
Lauretta表示:“我对这次行动的成功非常有信心--我们拥有的材料超过了我们向托马斯和机构承诺的60克,我们将提供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把样本安全地存放起来,尽量减少更多的损失。”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979.html
欧洲太空总署(ESA)推出“ExoMy DIY”小型探测器网上教程 3D打印火星探测器
欧洲太空总署(ESA)推出“ExoMy DIY”小型探测器网上教程 3D打印火星探测器
“坚毅号”的复制模型车已移师南加州的JPL实验室车库。
据东网:欧洲太空总署(ESA)的探测器“Rosalind Franklin”将在明年登陆火星,ESA近日推出“ExoMy DIY”小型探测器网上教程,旨在让任何太空迷只要拥有一台3D打印机,就可自行拼砌出以探测器为原型的专属火星探测器,甚至加入专属功能。
外媒报道,网民可在软件开发平台公司GitHub取得教程,造出长30厘米、宽39厘米、高42厘米,2.5公斤重,如玩具车的遥控探测器。该探测器探用3层悬架设计,下方6个轮子均可灵活转向。 *** 价格约250欧元至500欧元;每充一次电就可运行3小时。
另外,美国太空总署(NASA)火星探测器“坚毅号”正在前往火星征途,为避免坚毅号明年2月18日着陆后出现问题,NASA属下机构“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制出其复制模型车。它上周二(1日)通过首次驾驶测试,已移师至南加州的JPL车库,预计下周在模拟火星表面再作驾驶测试。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927.html
去太空拍电影:汤姆·克鲁斯计划于2021年乘坐SpaceX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去太空拍电影:汤姆·克鲁斯计划于2021年乘坐SpaceX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据cnBeta:外媒BGR报道,演员汤姆·克鲁斯和导演道格·利曼目前计划于2021年10月乘坐SpaceX载人龙飞船离开地球。据报道,这次任务与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有关,不过细节相当匮乏。SpaceX一直对太空旅游的概念持开放态度,但尚未向太空发射付费客户。
整个事情被认为是SpaceX的“旅游任务”。该公司一直看好通过将私人(和非常富有的人)带入太空来创收的想法,无论他们希望出于什么原因,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为了拍摄电影的目的。两名(很可能是三名)乘客将搭乘SpaceX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掌舵飞船的将是Michael López-Alegría,他是真正的航天老手,也是拥有两项太空行走记录的人。他对太空有一定的了解,似乎是演员、导演和其他任何人的完美向导。
正如Space Shuttle Almanac在Twitter上透露的那样,这次飞行预计将于2021年10月进行,距离现在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一些事情也可能发生改变。该任务是否只是电影的许多任务之一,或者它只是演员和导演的教育性游览,以确保即将到来的电影的真实性,尚不清楚。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005.html
日本JAXA拟建基地 冀利用月球水源生产探测燃料
月球南极地区工厂构想图。
JAXA希望将月球采集的水,供起降机及载人运输机(右)用作燃料。
JAXA计划宇航员可以火箭往来基地“门户”(Gateway)。
绕月基地“门户”构想图。
据东网:人类展望未来在月球定居,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计划将与美国合作,在2020年代建设绕月基地“门户”(Gateway),力争最快2030年代中期在月球表面着陆及展开探索,冀将月球表面或存在的水源变成未来表面探测器所需的燃料。
日媒报道,有分析指月球南极地区存在冰,JAXA计划2035年前后在该地建造工厂,届时会把采集到的水分解为氢和氧,供往来基地的火箭、起降机及探测月球表面的载人运输机用作燃料,令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最多可移动1000公里。
根据构想,荷载4人的可循环使用起降机一次起降需37吨水,可载2至4人的载人运输机一次月表移动则需21吨水。如月球采集的水可供5至7次载人月表探测的燃料需求,有助减少从地球运送燃料或水的劳力及费用。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744.html
日本计划在月球上建造燃料生产厂 用来大规模开发月球
日本计划在月球上建造燃料生产厂 用来大规模开发月球( Sputnik / Ilia Naymushin)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东京9月28日电,日本共同社9月28日援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消息报道,日本计划在月球上建造燃料生产厂,用来大规模开发月球。
据该机构消息,为减少从地球运送燃料的费用,日本希望约在2035年前在月球南极建造一座燃料厂。据认为,月球南极能找到蕴藏冰的地方,建成燃料厂之后,日本人计划将从冰中获取的水分解成氧和氢并制造燃料。
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专家预期,月球燃料厂分解出来的氧和氢将用来生产能源,作为火箭的燃料和在月球上使用的能源来源。
但卫星通讯社未能直接得到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相关评论,据推测,月球南北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水,存在于月球深处的冰中。
据此前报道,美国计划在近地轨道建造Gateway站并邀请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参加这一项目。日本表示有意参与这一项目。
在月球上建站的工作将于2022年开始,预计2024年美国人将登陆月球。美国宇航局强调,Gateway站是一个国际项目,将吸引商业企业一起实施。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80.html
日本剑走偏锋宣布将在2024年探测火星的两颗卫星 并登陆火卫一后采样返回
日本剑走偏锋宣布将在2024年探测火星的两颗卫星 并登陆火卫一后采样返回
据澎湃新闻:2020无疑是个火星年,阿联酋、中国和美国先后发射探测任务。日本剑走偏锋,宣布将在2024年挑战火星的两颗卫星,并登陆火卫一(Phobos)后采样返回。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合作该项任务、负责漫游车结构和移动系统开发这一重任的德国航天中心(DLR)近日披露,工程师们已经开发出了漫游车的初版模型,正在不来梅进行初始的登陆试验。
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在内侧,体积较大,约27公里X22公里X18公里;火卫二在外侧,平均半径为6.2公里。
这两个太阳系中的“小不点”有何探测价值?德国航天中心表示,它们的起源是个科学难题。两颗卫星可能是被火星捕获的小行星,也可能是由一个较大天体与火星相撞形成的。火星、火卫一、火卫二系统的形成机制将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起源。
作为日本火星探测任务MMX的一部分,火星车计划于2024年发射成空,2025年进入火星轨道。火星车的着陆时间则安排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落地后,它将花费约100天详细分析火卫一的表面特性。
火卫一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千分之二,25公斤重的漫游车在约40至100米高度处以自由落体的方式着陆。德国航天中心的工程师表示,一个特别的挑战是,自由落体的漫游车可能以任何方向落地,其落地的确切位置也充满了偶然性,可能会撞到岩石。
此外,火卫一上的极端温差也是个挑战。火卫一一日绕火星三圈,每次昼夜循环,它的表面温度都会从零上50摄氏度降至零下150摄氏度。而探测器的内部必须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以确保科学测量的质量。
日本曾是继苏联和美国之后,地球上第三个向红色星球发起冲击的国家。1998年,日本发射“希望号”(Nozomi)火星轨道器,计划长期调查火星高层大气及其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跟踪逃逸气体。但因发射不久后发生故障,“希望号”最后没有足够燃料进入目标轨道。1999年,“希望号”与火星擦肩而过。2003年,日本正式放弃修复“希望号”。
这五年间,不断尝试调整、希望继而失望的过程无疑令人心累。今年2月,日本绕开了火星“本星”,宣布将探测它的两颗卫星Phobos和Deimos。
如果成功,日本将成为这条赛道上的破纪录者。要知道,早在1988年,苏联就曾连续发射两个火卫一轨道探测器,均以失联告终。2011年,俄罗斯再次尝试挑战火卫一,变轨失败,赔上了与之捆绑发射的中国之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日本这次提出采样返回计划,受到了“隼鸟2号”(Hayabusa2)成功的鼓舞。该探测器曾在2019年2月成功登陆距离地球约3.4亿公里的小行星“龙宫”,采集表面样本并发现了水合矿物质。同年4月,“隼鸟2号”向“龙宫”发射了一枚金属弹,将地下物质撞击出来。随后,它再次登陆小行星并采集到地下样本。这些样本预计在今年12月返回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火卫探测计划的合作阵容与“隼鸟2号”相同,德国航天中心、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参与其中。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998.html
水星探测太空船贝皮科隆博号飞越金星
水星探测太空船贝皮科隆博号飞越金星
据东网:欧洲太空总署(ESA)与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前年把水星探测太空船贝皮科隆博号(BepiColombo)送上太空,至今已飞行近两年。太空船周四(15日)飞越金星,并拍摄下金星由白天一端移动到黑夜一端的照片。
贝皮科隆博号在距离金星1.7万公里的位置,利用太空船的侧边检测镜头拍摄到64张金星的黑白照。ESA其后将相片制成动态图,并发布在社交网Twitter供网民观赏,可见在太空的黑暗背景映衬下,金星显得明亮 *** 。
贝皮科隆博号2018年10月进入太空,目标在2025年到达水星轨道收集研究数据,ESA在今次任务斥资了13亿欧元。贝皮科隆博号今年4月已按原定飞行计划绕行地球轨道一次,将在明年再飞越金星,其后再飞过水星6次。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818.html
太空中的中国旧火箭差点跟报废的苏联卫星相撞?
太空中的中国旧火箭差点跟报废的苏联卫星相撞?
据cnBeta:外媒报道,现在,太空垃圾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地球轨道上漂浮着那么多的人造垃圾,这实际上对未来的太空任务甚至是正在进行的项目如国际空间站构成了威胁。情况非常糟糕,并且随着SpaceX等公司计划定期发射数千颗卫星,情况只会变得更糟。
当地时间周四晚上,太空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变得显而易见,当时,中国的一枚旧火箭似乎正在跟一颗已经报废的苏联卫星相撞。监测这两个天体的科学家分析了这些数字并确定有超10%的相撞几率,这个数字算是相当高的,所以它当然值得关注。不过庆幸的是,这两大块太空碎片擦肩而过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可以回到无视太空垃圾的年代。
虽然这两个碎片最终没有碰撞甚至对正在进行的太空任务影响都不会太大,但这种事件仍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想想看,当人造物体在太空中高速碰撞时它们会产生更多的碎片。这意味着两个大的天体变成了几十个、数百个甚至数千个更小的,并且它们仍会继续绕地球运行并由此带来潜在的危险。
即使是这些更小的物体也会给太空任务带来严重的问题,因为像闪电一样小的物体在高速运动时,如果撞击到宇宙机器的重要部件则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如果载人飞船在飞往空间站或月球的途中撞上或被一块快速移动的微小金属碎片击中,后果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当然我们大家肯定是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
最重要的是,物体越小,从地球上跟踪它就变得越困难。两个大的物体确实是个问题,但一千个小的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移动则可能会带来灾难。
相关报道:一颗已失效的苏联卫星和废弃的助推器差点在太空中相撞
据cnBeta:本周一段时间,看起来两块太空垃圾可能会在绕地轨道上发生撞击,如果这一切发生,高速撞击所产生的碎片会对其它卫星造成伤害。两块太空垃圾包括一颗已失效的苏联卫星和一枚废弃的助推火箭,两者在周四晚上相向而行,险些相撞。
一家名为“LeoLabs”的私人太空追踪公司利用地面雷达追踪太空物体,这两者曾被预测相撞几率为10%或更高。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虽然发生碰撞的几率很高,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不过,美国军方则认为这两个废弃人造天体并没有碰撞的可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军方是根据世界上更大的雷达和望远镜 *** 的数据做出估计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学家莫里巴·贾一直试图提高公众对环绕地球运行的大量太空垃圾的认识。他说,人造天体的密度陡增不断迎来相互碰撞的风险,而最近的这次考验是最新的证据,证明需要国际社会加大努力追踪太空垃圾。
贾赫说,他的数据显示,任何时刻都有数十次潜在的碰撞发生。他还说,预计这颗报废卫星和火箭助推器将在72米范围内相互碰撞。不过,在事件过去之前,他也无法确定物体是否会真正发生碰撞。
LeoLabs首席执行官表示,他的公司希望提高公众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能够提前预警此事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物体很大,而且与附近的物体相比,它们的轨道相对清晰可辨。该公司还希望提高人们对太空碎片问题的普遍认识,以鼓励私营部门清理太空碎片。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15.html
新研究表明太空垃圾问题可能比之前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新研究表明太空垃圾问题可能比之前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据cnBeta:外媒报道,随着人类向太空发射越来越多的卫星和火箭,在我们头顶盘旋的碎片和碎屑不断增多。所有这些太空垃圾都可能对运行中的卫星构成威胁,而新的研究表明,这个问题可能比之前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华威大学的天文学家试图将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探测到的轨道碎片跟公共卫星目录中的物体相互参照。他们发现超75%的碎片没有得到匹配。大多数不明物体都很微弱很小,只有39英寸(1米)或更小。
物理学博士学生James Blake在一份声明中说道:“许多暗淡的、未编录的碎片似乎在翻滚。我们需要进一步探测这些微弱碎片、获取更多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外面的情况。”
轨道上的人造碎片可能是报废卫星或火箭残骸的碎片,甚至是变质的绝缘材料或油漆碎片。有时大块的太空垃圾相撞会产生更多的小碎片,进而增加了威胁。在无摩擦的真空空间中,物体可以以每小时数千英里的速度绕着地球旋转,即使是很小的物体也会在撞击后造成严重破坏。
就在本周,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比调查区域低得多,在一个未知的太空碎片的靠近下,其进行了一次规避操作。
“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可能用大型望远镜继续观察地球同步区域,从而开始对微弱的碎片环境建立更完整的感觉,”Blake强调说道。
科学家们计划利用这些观测数据来开发算法并最终能更好地识别和跟踪不同类型的太空垃圾。
相关报道:新的调查发现75%以上的空间碎片的状况未被探明
据cnBeta:新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认为人类对高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威胁性碎片的跟踪不够密切。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探测器--地球表面上方大约36000公里(22370英里)的空间区域--负责提供一系列重要的导航、通信和气象服务,可能会受到太小或太暗而不易追踪的碎片的威胁。
人类技术进步的不懈努力,似乎不可避免地要为我们沿途征服的自然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陆地和海洋到处都是塑料,空中旅行也成为曾经纯净天空的主要污染源。工业化导致栖息地被肆意破坏,现在正从根本上改变着地球的气候。它甚至已经将我们人类的未来置于危险之中。人类现在正慢慢转入自我保护模式,并寻求控制其污染方式。
而所有这些都反映在我们向太空领域的扩张上。自从20世纪50年代我们开始将火箭送入轨道以来,人类制造的垃圾在地球周围乱飞的情况一直在持续加重。
轨道碎片是由老旧的、不复存在的卫星和把它们施放在那里的火箭组成的。它们的大小不一,有的是油漆片,有的是巨大的整流罩。2009年2月,发生了最坏的情况,两颗大型停运卫星--商业铱33号和俄罗斯军方拥有的Ko *** os-2251号相互撞击,产生了大量危险的碎片云。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航天业界正在制定新的战略来跟踪,并希望有朝一日能使麻烦的碎片脱轨,同时已经制定了指导方针,以减少未来发射的新碎片的涌入。
美国战略司令部拥有最彻底的轨道碎片记录,旗下30多个地面观测站和6颗卫星组成的舰队定期更新信息,战略司令部能够跟踪直径小至1米(3英尺)的高轨道物体,然而,他们的记录还远远不够完整。
新的调查重点是地球上空3.6万公里左右的地球同步空间的碎片,这是英国华威大学和国防科技实验室合作的DebrisWatch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寻找小块或不反光的碎片,这些碎片反射的光线很少,因此通常不会被发现。位于摩洛哥海岸外拉帕尔马岛的2.54米(8.3英尺)艾萨克-牛顿望远镜在调查期间收集的图像,通过能够识别和描述潜在碎片碎片的专业软件运行。通过分析翻滚物体的光信号,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它们的大小、形状和其他表面特性。
在低地轨道上呼啸而过的太空垃圾,由于会受到地球大气层中粒子的阻力导致速度逐渐变慢,最终导致它们脱轨。然而,在地球同步空间的高空,没有大气阻力,因此留在这一区域的碎片很可能会留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大约95%的碎片估计大小在1米左右或更小,使得它们更难被可靠地监测,未能与美国战略司令部数据库中的已知物体相匹配。调查中发现的所有物体,包括超过1米的物体,发现超过75%的物体是未知的。
发现该问题后,该团队呼吁进行更多的定期调查,旨在找到和描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威胁。新研究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开发和升级用于分析遥远的太空垃圾的光指纹的算法,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外部的威胁,以及它的具体行为。
就目前而言,轨道碰撞仍然非常罕见,尽管国际空间站时不时地不得不转移到一个新的临时轨道,以避免迎面而来的碎片或错误的卫星,就像本周那样。加大对低地轨道内外碎片的观测力度,是使空间更加安全的重要一步。然而,火箭技术的扩散意味着,我们将在今后几十年看到空间垃圾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重要基础设施卫星的威胁增加。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517.html
亚马逊旗下蓝色起源将参与月亮女神号计划的“新谢泼德”火箭首次外部载荷着陆测试成功
亚马逊旗下蓝色起源将参与月亮女神号计划的“新谢泼德”火箭首次外部载荷着陆测试成功
据东网: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月亮女神号(Artemis)计划,将于2024年再次派太空人登月。总署周二(13日)在德州第7次测试 *** 巨擘亚马逊旗下私人航天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开发、将参与月亮女神号计划的“新谢泼德”火箭(New Shepard)。这次亦是新谢泼德首次外部载荷且成功着陆回收的测试。
今次是新谢泼德火箭近一年来再次测试,对上一次是去年12月。火箭从2015年起,至今已进行13次测试。过去测试的负载物都是置于推进器顶部的太空舱内,今次是首次外部负载,以测试其精确着陆的能力。
是次测试中,火箭发射到106公里的更高高度后,飞行了约10分钟,然后推进器以垂直方式在地面着陆,而太空舱则以降伞辅助降落在沙漠上。今次测试除搭载多个科研实验外,亦运载了120万颗番茄种子,以及数万张由小朋友绘画的太空主题明信片,日后将赠予美国及加拿大学童。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776.html
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1亿公里外太空 *** 用五星红旗为十一国庆表达祝褔
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1亿公里外太空 *** 用五星红旗为十一国庆表达祝褔
据ETtoday(蔡绍坚):中国国家航天局10月1日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展示一亿公里外的五星红旗,向「十一」表达祝福。
国家航天局指出,这是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进行深空「 *** 」,从相片中可以看到银色的着陆巡视器,金色的环绕器,以及固定在探测器上方的五星红旗。
国家航天局提到,飞行图像由探测器携带的分离测量传感器拍摄,传感器安装于探测器外侧壁,在地面控制下与探测器本体分离,利用自身两侧安装的两个广角镜头,每秒拍摄一张图像,通过WIFI通信方式将图像传送给探测器,再由探测器转发给地面站。
「天问一号」为中国正进行中的一项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期间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两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目前已飞行1.88亿公里,距地球2410万公里。
相关报道: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传回深空“ *** ”照
据俄罗斯卫星网:10月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这是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 *** ”。
飞行图像由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分离测量传感器拍摄。传感器安装于探测器外侧壁,在地面控制下与探测器本体分离,利用自身两侧安装的两个广角镜头,每秒拍摄一张图像,通过WIFI通信方式将图像传送给探测器,再由探测器转发给地面站。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期间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两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截至10月1日凌晨,探测器已飞行1.88亿千米,距地球公里2410万千米,飞行状态良好。
消息说,截至目前,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60天,距离地球约1900万千米,飞行路程约1.6亿公里,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跟踪正常。
相关报道: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完成深空机动 4个月后将与火星交会
据中新网: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9日晚完成深空机动,在当前轨道飞行约4个月后将与火星交会。
报道称,北京时间10月9日23时,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专家表示,为了减小飞行偏差,使探测器沿着预定的轨道飞行而进行的轨道控制称作修正。改变探测器当前轨道,使其进入一条新的轨道而进行的轨道控制称作机动。此次轨道机动在距离地球大约2940万千米的深空实施。
天问一号探测器的轨道设计,综合考虑了从发射到火星捕获的各种约束条件并使推进剂消耗尽可能小,采取了转移过程中进行一次深空机动的策略。
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期间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两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当前轨道飞行约4个月后与火星交会,期间将实施两到三次轨道中途修正。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297.html
俄罗斯宇航员在未来新建的空间站上可能将持有武器
俄罗斯宇航员在未来新建的空间站上可能将持有武器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电,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表示,俄宇航员在未来新建的空间站上可能将持有武器。
今年5月,俄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罗戈津表示,俄罗斯将在2030年以后建造新的近地轨道空间站。
根据“俄航天集团TV”YouTube频道发布的视频,阿尔捷米耶夫说:“早前,航天员救生包内就有手枪,除三管手枪外,还有一把弯刀。但现在我们不携带武器,太空上禁止戴武器。有可能,未来允许配枪,如果我们建造高纬度空间站,将重新允许持有武器”。
俄航天集团早些时候表示,正在研究允许宇航员救生包配置手枪的问题。配枪的目的是,如果宇航员降落在有危险野生动物出没的地区时,可以用来防卫。
从全世界之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到1986年之间,救生包内都配备马卡洛夫手枪。从1986年到2006年,宇航员配备特殊的TP-82型三管手枪。1965年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与帕维尔·别利亚耶夫返回地面时,飞船迫降在白雪皑皑的原始森林中,两人被迫等候2天。这起事件之后,前苏联开始为宇航员研制TP-82型三管手枪。从2007年开始,宇航员升空不再携带武器。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847.html
国际空间站发生漏气的俄罗斯“星辰”号舱段出现故障的卫生间已恢复使用
国际空间站发生漏气的俄罗斯“星辰”号舱段出现故障的卫生间已恢复使用( 照片 : Rosco *** os)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0月11日电,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宇航员与地球的通话,国际空间站发生漏气的俄罗斯“星辰”号舱段出现故障的卫生间已恢复使用。
该卫生间10月10日出现故障,俄罗斯飞行管理中心专家建议俄宇航员使用美国舱段的卫生间。
国际空间站共有两个俄制的卫生间,一个在“星辰”号舱段,一个在“宁静”号节点舱。此外,“天鹅座”号(Cygnus)货运飞船10月将美制的卫生间运抵空间站,预计将安装在“宁静”号节点舱。
目前空间站留守的宇航员有三名,他们是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和伊万瓦格纳,以及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873.html
国际太空站(ISS)发生气体泄漏事件 太空人正积极展开搜索
国际太空站(ISS)发生气体泄漏事件 太空人正积极展开搜索
据ETtoday(实习记者 刘雪儿):国际太空站(ISS)发生气体泄漏的事件,位置已锁定于俄罗斯服务模块,目前太空人正积极展开搜索,以精确定位气体泄漏的地方,所幸这种情况不会对机组人员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任何威胁。
根据CNN报导,空间站副经理肯尼·托德(Kenny Todd)说,泄漏是一年多以前首次发现的,但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范围一直扩大,而团队于9月28日进行的测试时,才得以确认其缺口是来自于俄罗斯服务模块之一。
据报导,虽然机组人员在轨道实验室中生活时,会感到舒适的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站确实出现微小的漏气现象,而国际太空站预计将于本周末进行无人飞船补给,其物资包括氮气罐,可将定期送入空间站,从而可以进行定期加压。
相关报道:NASA称国际空间站气体泄漏或为温度变化导致
据cnBeta:数周前,国际空间站突然发生了疑似气体泄漏的事件,但美国宇航局未能找到确切的位置。周一晚上的时候,情况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不过现在,该机构猜测问题或由温度变化所引发。因为即便将所有宇航员都集中隔离到一个模块,还是没能找到国际空间站上的泄露源。
NASA 表示,周一晚间,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被地面工程师唤醒。因其怀疑泄露状况有所加重,于是督促对空间站模块进行额外的测试。虽然有些闹心,但好在排查范围已被进一步缩小。
目前 NASA 和俄罗斯宇航局仍未找到确切的泄漏点,但基于对模块的压力测试,嫌疑点位已经收窄到了 Zvezda 服务模块所在的主要工作区域(位于俄罗斯空间站一侧)。
按照指示,国际空间站站长 Chris Cassidy 与俄罗斯宇航员 Anatoly Ivanishin 和 Ivan Vagner 进入了俄方空间站一侧,对舱内的各个位置进行了数据测量和收集。
之后一夜观测到的泄漏量,被归于空间站上的临时温度变化,因为总体的泄漏率仍保持不变。
期间宇航员们逐一关闭了 Zvezda 模块的舱门,并且动用了“超声波检漏仪”来多次读取模块内的压力数值,以进一步缩小泄露点位的排查范围。
由于仍未找到泄漏点,NASA 最终还是决定重新开启舱门,并让大家恢复正常作业。毕竟国际空间站本体就不是一 *** 全密封的机器,正常范围内的空气泄漏仍是可接受的。
只是出于安全的考虑,NASA 与俄罗斯宇航局还是对略高于平均水平的泄漏率展开了调查,以避免意外事件对宇航员们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相关报道:国际空间站俄”星辰“舱”漏气“排查工作暂停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0月5日电,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转播的宇航员与地面间通话, 国际空间站俄”星辰“舱”漏气“排查工作受热控泵噪音影响暂停。
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对莫斯科州科罗廖夫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专家说:“我们暂停了今天的(排查)工作。”伊万尼申表示,热控泵噪音影响”漏气“声的“听诊”。他说:“在热控系统泵工作情况下借助听诊器去寻找“漏气”点不现实。”
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专家对此表示同意并指出,此前并未建议关闭热控泵。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晚些时候表示,将使用超声波检漏仪寻找“漏气”点,国际空间站目前的“漏气”速度不对宇航员构成威胁。
此前,宇航员曾利用GoPro摄像机、细纸条、细塑料条,以及塑料袋和塑料薄膜寻找“漏气”点。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载人航天计划执行主任谢尔盖·克里卡廖夫认为,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失密故障长时间无法排除,则需要向空间站补充氧气。
漏气事件并非在空间站上之一次出现。早在2018年,国际空间站上就曾监测到有气体泄漏,经过排查,工作人员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联盟MS-09”飞船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洞。
当前,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和伊万瓦格纳,以及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正在国际空间站值守。
相关报道: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提议借助听诊器寻找“漏气”点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0月5日电,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转播的宇航员与地面间通话,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提议借助听诊器寻找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内的“漏气”点。
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和伊万瓦格纳向莫斯科州科罗廖夫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专家提出一个方案,借助听诊器寻找“星辰”号服务舱中转隔舱内的“漏气”点。
此前,宇航员曾利用GoPro摄像机、细纸条、细塑料条,以及塑料袋和塑料薄膜寻找“漏气”点。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载人航天计划执行主任谢尔盖·克里卡廖夫认为,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失密故障长时间无法排除,则需要向空间站补充氧气。
漏气事件并非在空间站上之一次出现。
早在2018年,国际空间站上就曾监测到有气体泄漏,经过排查,工作人员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联盟MS-09”飞船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洞。
当前,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和伊万瓦格纳,以及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正在国际空间站值守。
相关报道:NASA转播: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中发现两个可能漏气点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0月7日电,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转播的国际空间站队员与地面的谈话,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中发现了两个可能漏气点。
莫斯科州飞行指挥中心的一位专家对俄罗斯宇航员说:“现在有两个推测(泄漏)区域……因此想法是这样的,通过(使用GoPro摄像头拍摄的)今天夜间的画面对这两个位置进行仔细查看。”
该专家指出,之一个可能漏气区位于宽带通信设备区域,第二个位于管道区域。之一个区域是此前通过GoPro摄像头拍摄的灰尘移动发现的。
国际空间站2019年9月曾查出有空气少量泄漏。2020年8-9月份,在泄露速度扩大到5倍之后(从每天270克增加到1.4公斤),队员们两次关闭各舱段的舱门,以检查其密封性,并在俄罗斯段中规避数日。后来发现泄漏地点位于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
国际空间站的失压速度为每8小时1毫米汞柱。不过,据俄航天集团对卫星通讯社表示,这对国际空间站的队员没有危险,也不影响空间站在载人状态下的飞行。
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段飞行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对空间站队员表示,空气泄漏“极小”,“时有时无”,也可能找不到0.6-0.8毫米的推测孔洞或裂纹。
俄航天集团载人航天计划执行主任谢尔盖·克里卡廖夫认为,如果队员们长时间无法排除泄露,则需要向该空间站运送更多空气。
当前,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和伊万瓦格纳,以及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正在国际空间站值守。
相关报道:国家空间站宇航员将使用美国密封胶封堵“星辰”舱上疑似漏气的地方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0月9日电: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转播的宇航员与地面间通话,莫斯科州科罗廖夫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专家要求国家空间站宇航员使用美国密封胶条封堵住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隔舱内疑似漏气的地方。
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专家对俄罗斯宇航员伊万瓦格纳说:“克里斯(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会给你这种密封胶,一种胶条。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戴手套操作,要把胶条展开,自己试试看。”
宇航员需要把“星辰”号服务舱中转隔舱中发现的两个“漏气孔”:一个在热控系统管道附近,另一个在宽带通信系统波导管密封b板周围。
国际空间站2019年9月曾查出有空气少量泄漏。2020年8-9月份,在泄露速度扩大到5倍之后(从每天270克增加到1.4公斤),队员们两次关闭各舱段的舱门,以检查其密封性,并在俄罗斯段中规避数日。后来发现泄漏地点位于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
国际空间站的失压速度为每8小时1毫米汞柱。不过,据俄航天集团对卫星通讯社表示,这对国际空间站的队员没有危险,也不影响空间站在载人状态下的飞行。
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段飞行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对空间站队员表示,空气泄漏“极小”,“时有时无”,也可能找不到0.6-0.8毫米的推测孔洞或裂纹。
俄航天集团载人航天计划执行主任谢尔盖克里卡廖夫认为,如果队员们长时间无法排除泄露,则需要向该空间站运送更多空气。
当前,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和伊万瓦格纳,以及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正在国际空间站值守。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517.html
进入地球轨道的天体2020 SO可能是上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月球火箭助推器
进入地球轨道的天体2020 SO可能是上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月球火箭助推器
据cnBeta:外媒报道,当地时间今年8月19日,天文学家利用夏威夷的全景式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响应系统(Pan-STARRS)天文台发现了一个将在今年秋天进入地球轨道的天体。这个被叫做2020 SO的天体现在被认为是NASA Surveyor 2的火箭助推器,该探测器于1966年在冷战太空竞赛的阿波罗时代坠毁在月球上。
据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的Paul Chodas解释称,这种特殊类型的事件以前只发生过一次,即2002年阿波罗12号发射的Saturn V上级部分。当然,2020 SO也有可能真的是一颗小行星,在这种情况下,它会被认为是一个极小极小的小行星,因为它正绕着地球运行。然而一个旧的火箭助推器的发现将仅仅被认为是“太空垃圾”并会被加入到目前被各种实体追踪的57000多块残骸中。
Chodas表示,大概一个月后他们将知道2020 SO是否真的是火箭部件。另外据他介绍,不管怎样,2020 SO将会在2021年2月离开地球轨道。
相关报道:看一颗掠地小行星流星体如何在掠过地球后“弹回”太空
据cnBeta:外媒报道,小行星和彗星的小碎片总是会来到地球,它们中的一些离开了,一些在大气中燃烧并在天空中形成明亮的火球。据了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碎片靠近然后又逃走,它们被称为“掠地小行星(Earth-grazer)”。天空观测摄像头 *** Global Meteor Network日前称发现了一个稀有的略地小行星流星体,另外还捕捉到了它优雅的运动曲线。
欧航局(ESA)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强调了这一画面。Global Meteor Network创始人Denis Vida告诉ESA,其 *** 基本上是一个分散的科学仪器组织、由业余天文学家和生活在这颗行星上的普通科学家组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摄像系统。
流星体指的是在太空中飞行的小天体。如果它到达地球大气层并变成“流星”那么它就是流星。如果它剩下的一块能一直活着抵达地面那么它就是陨石。
Vida在给提供CNET的邮件中说道:“这只是第五颗有记录的掠地小行星。可能还有更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观测结果都被公布,但很明显,它们比普通的流星更不寻常。”
尽管掠地小行星的性质使其难以精确计算质量,但据Vida估算,这颗流星体的大小约为4英寸(10厘米)。该天体的一些部分在跟地球近距离接触时被烧毁,但就像Vida所说的,“烧焦的岩石”最终又返回了太空。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3481.html
空中客车公司计划建造轨道器 将把首批火星样本送回地球
空中客车公司计划建造轨道器 将把首批火星样本送回地球
据cnBeta:欧空局已经授予空中客车公司一份4.91亿欧元(5.22亿美元)的合同,负责设计和建造地球返回轨道器,该轨道器将把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探测器从红色星球收集的之一批样品送回地球。自伽利略时代以来,望远镜就一直在观测火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航天器也一直在火星上成功着陆,但是,除了少量古老的陨石外,红色星球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被带到地球上进行研究。
因为尽管机器人登陆器和漫游器变得越来越先进,但它们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将未受污染的火星岩石和土壤样本带回地球,科学家就可以更快地进行更多种类的测试,以回答火星上是否可能或曾经存在生命等问题。此外,一些样本也可以保留下来,以备新研究 *** 的发展。
这就是欧空局/美国宇航局联合火星样本返回项目的基本目的,当2026年地球返回轨道器搭乘阿丽亚娜6号火箭升空开始为期五年的任务时,地球返回轨道飞船将是其中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火星样品返回项目的之一部分是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火星车,计划于2021年2月登陆火星。该探测器将穿越火星地貌,寻找过去或现在可能存在生命的区域,并使用其配备钻头的机械臂收集样本。这些样本将被密封在管子中,留在地面上的一个或多个缓存装置中。
第二阶段,地表检索登陆器将于2026年发射。这个着陆器由一个装有机器人样品传输臂、样品取样车和火星上升器的地面平台组成。
在样品储藏处附近着陆后,“取样漫游车”将展开并驶向储藏处从而收集这些管子。然后,它将返回着陆器,机械臂将把这些管子放入火星上升飞行器的轨道样品舱中。然后,火星上升飞行器将升空,并在轨道上释放轨道样品舱。
这就是地球返回轨道器发挥作用的时候。当它在2027年抵达火星轨道时,得益于其RIT-2X离子发动机/化学推进系统的混合动力,这个重达6吨的航天器将作为地面回收着陆器和毅力号的通信中继器。当轨道样品舱发射时,地球返回轨道器将利用其自主系统与该舱会合。然后,轨道样品将被转移到地球返回轨道器上,在那里,它将在二级密封系统中被生物密封,然后被固定在地球返回轨道飞行器中。
然后,地球返回轨道器将离开火星轨道,开始其为期一年的地球之旅。最后,地球进入飞行器将被释放并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同时地球返回轨道器进入绕太阳的轨道最后降落在犹他州的沙漠中,样品将被收集并放置在一个样品接收装置中进行检疫,然后再被释放出来进行研究。
“我们将把在Rosetta, Mars Express, Venus Express, Gaia, ATV, BepiColombo以及JUICE上获得的经验全力投入到这次任务中,以确保这次任务的成功。”空客空间系统负责人让·马克·纳斯尔说。“将样本从火星带回地球将是一项非凡的壮举,这将会把行星际科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空客很高兴能作为这项国际联合任务的一部分,接受这一挑战。”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611.html
美国决策者基于对国际太空法的策略解读而试图主宰商业性太空开采面临风险
美国决策者基于对国际太空法的策略解读而试图主宰商业性太空开采面临风险
据EurekAlert!:Aaron Boley和Michael Byers在本期《政策论坛》中提出:“其它国家需要在当下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对美国决策者基于对国际太空法的策略解读而试图主宰商业性太空开采所做的回应。作者警告说,如果被其它许多国家接受,所导致的政策—由美国宇航局(NASA)的《阿尔忒弥斯协议》所释出—将使美国成为月球和其它天体的唯一守护者。
这类以美国为中心的政策会与将月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进行保护的联合国1979年《月球协定》以及1967年禁止对月球和其它天体进行“国家侵吞”的《外太空条约》背道而驰。在特朗普总统在2020年4月发布确认太空开采权的行政令后不久,NASA推出了《阿尔忒弥斯协议》,这是加入NASA的阿尔忒弥斯月球探测计划所需的一系列协议。根据该协定,商业化太空开采将仅受制于国家法规,而私营公司可宣布“安全区”;在该安全区中,它们可以在不受任何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运营。在月球住人的诱惑可能促使各国接受这些协定。作者表示,这完全是美国宇航局“为裨助美国短期商业利益所做出的协调性战略努力的一部分,它旨在改变国际空间合作的方向,但却罔顾所涉风险。不受控制地开采小行星的风险包括人为制造的陨石,它们会增加太空的碎片并威胁人造卫星和太空运行,而且在最坏的情况下,会改变陨石运行方向而冲撞地球。
Boley和Byers说:“美国不要进行单边和双边推进,而应支持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联合国委员会框架内对太空开采进行谈判。”作者确实注意到,更广泛地说,将太空法规授权各国 *** 或是可行的,但目前的环境面临着更大的“逐底竞争”风险。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435.html
美国与7个国家签署《月亮女神协议》(Artemis Accords)
美国与7个国家签署《月亮女神协议》(Artemis Accords)
据东网:美国太空总署(NASA)周二(13日)公布,美国已与7个国家签署《月亮女神协议》(Artemis Accords),为各签署国参与NASA于本世纪的征月计划及太空探索任务合作建立指引。与美国同被称为太空强国的中国及俄罗斯,未有签署上述协议。
NASA署长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在声明中表示,有份签署该协议的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意大利、卢森堡、日本及阿联酋。他指出,NASA将于2024年再次派员及首名女太空人登月的“月亮女神号”登月计划,是有史以来最广、最全面的国际太空探索任务,而《月亮女神协议》是推动这任务的全球协议。他说:“今日签署协议,让伙伴一起为探月创造安全、和平及繁荣前景。”
《月亮女神协议》是根据1967年的《外太空条约》制定,内容包括在月球建立安全透明的环境、促进签署国之间合作、分享科研数据、维护外太空遗产、紧急协助、外太空资源开采等。
报道指,NASA被法律禁止与中国合作,但似乎有意寻求俄罗斯加入。但俄罗斯联邦太空总署(Rosco *** os)署长罗戈津(Dmitry Rogozin)周一在一个视像会议上批评,月亮女神计划太过以美国为中心,若计划更加聚焦在国际合作,俄方或改变主意考虑加入。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5078.html
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朱诺号航天器以时速13万英里速度近距离飞掠木星视频
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朱诺号航天器以时速13万英里速度近距离飞掠木星视频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的朱诺号航天器在6月以时速13万英里的速度近距离飞掠木星。一段引人注目的NASA新视频重现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太空探险的场景。
NASA软件工程师、公民科学家Kevin Gill利用朱诺号的JunoCam的数据 *** 了这段视频,自从2016年航天器抵达木星后,这台相机就一直在传递木星的壮丽景色。
“该视频结合了41个JunoCam静止图像数字投射到一个球体上,当航天器加速通过时,虚拟 ‘相机’提供了木星不同角度的视图。”NASA在周四的一份声明中说。
这段视频伴随着适当的背景音乐。这些图像来自朱诺号2020年6月2日的飞掠--这是它对木星的第27次近距离飞掠--在那里它距离云层约2100英里(3380公里)。朱诺号的视频为最近哈勃太空望远镜对木星的描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衬。
相关报道:NASA分享公民科学家 *** 的朱诺号木星飞越的视频
据cnBeta:一名公民科学家将美国宇航局(NASA)的朱诺号原始图像转化为视频中的飞越木星画面,让公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近距离”地观察这颗行星。NASA对这段视频印象深刻,因此公开与天文爱好者分享,并指出这些图像最初是在6月初拍摄的。
NASA的朱诺号探测器于2011年发射,大部分时间都在太空中围绕木星运行,这个神秘的气态巨行星被覆盖在一片混乱的风暴中。负责研究这颗行星的 朱诺号探测器配备了多种仪器,其中之一就是JunoCam相机。6月初,航天器在飞掠木星时,用这个相机拍摄了静止图像。
那是朱诺号第27次最接近这颗气态巨行星的飞越,使它处于木星云层上层约2000英里的上空。飞船在经过木星时,以每小时13万英里的速度飞驰而过。在这次约90分钟的飞越过程中拍摄到的图像中,有41张被公民科学家Kevin M. Gill用来 *** 上面分享的电影院般的视频。
根据NASA的说法,这些静止的图像被投射到一个球体上,并使用虚拟摄像机对视频中可见的运动进行动画。根据NASA的说法,这提供了一个近似的外观,如果有人乘坐航天器飞越木星时,他们可能会看到什么。NASA指出,这些图像以其原始形式提供给任何人,供他们下载和使用。
NASA提供了专门用于公民科学和JunoCam图像处理的网站,让公众有机会参与该航天局更广泛的工作。NASA表示,它特别喜欢图像编辑,包括将内容裁剪到相关部分,并添加色彩增强,包括全色重建。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451.html
美国宇航局(NASA)详细介绍“毅力号”将如何在火星地表下寻找生命
美国宇航局(NASA)详细介绍“毅力号”将如何在火星地表下寻找生命
据cnBeta:美国宇航局(NASA)已经详细介绍了其新的火星车最不寻常的仪器之一,解释了“毅力号”将如何绘制红色星球表面下的地图,以及它正在寻找什么。早在6月就已发射的“毅力号”将于2021年2月18日登陆火星,其实际上是一个有六个轮子的移动调查实验室。
和之前的“好奇号”一样,“毅力号”携带的许多仪器都将被设计成从火星车的水平上对火星进行透视。例如,SuperCam是一套仪器,旨在从远处识别和做岩石和风化石的化学成分分析,而Mastcam-Z是一个立体相机,使漫游车有了独特的 "头 "组件。
此外,其还配备用于火星次表层实验的雷达成像仪RIMFAX,更多关注的是“毅力号”将跋涉的地面。或者说,更具体地说,还是火星地表下面的东西。NASA首次为火星车配备了穿地雷达。
它利用 “毅力号”后端下部的天线--上图中蓝色突出显示--发射电磁波,然后被地面上不同的材料反射回来。NASA表示,这些雷达探测将在漫游车每行驶10-20厘米(4-8英寸)的地方进行,能够详细了解至少30英尺的地下情况。该航天局解释说:“通过这样做,该仪器将揭示隐藏的地质层,并帮助找到火星上过去环境的线索,特别是那些可能为支持生命提供必要条件的环境。”
虽然结果将是二维的,但人们期望可以对数据进行分层处理,并与相机图像一起给出火星地下的三维模型。杰泽罗陨石坑(Jezero Crater)既是“毅力号”的着陆点,也是它的探测区域,据信它是在数十亿年前,一个物体与火星相撞时形成的。直径为28英里的陨石坑从行星的地壳深处产生了岩石材料,在35亿年前,这个区域被认为有一个湖泊和一条扇形的河流数据。
那个湖泊可能对支持火星上的微生物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NASA希望RIMFAX能帮助找到它的现代遗迹。与“毅力号”的其他仪器一起,地面穿透雷达将被用来识别可能地点的潜在化学、矿物和纹理线索。然后,漫游车将采集钻芯样品,将其打包,供未来的火星任务回收,然后返回地球。
RIMFAX可能是之一次在火星上使用,但这项技术已经在地球上使用了。事实上,它与用于定位地下公用设施、发现埋藏洞穴的迹象以及研究冰川的构成要素的技术是一样的。该仪器由FFI开发和制造,由该团队在冰川上进行测试,并以北欧神话中的夜马Hrímfaxi命名。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832.html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