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图片:沙果什么味道
1沙果什么味道
沙果味道酸甜,但酸味多,果实卵形或近球形,直径4-5厘米,黄色或红色,先端渐狭,不具隆起,基部陷入,宿存萼肥厚隆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沙果是蔷薇科、苹果属的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骤尖,边缘有极细锯齿。春夏之交开花,在枝顶伞形排列,花梗、花萼均有茸毛,花蕾时红色,开后色褪而带红晕。
普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黄河、长江流域和辽宁一带,生长于海拔50米至1,3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生山坡、平地和山谷梯田边,生食味似苹果,变种颇多,可用嫁接、播种、分株等法繁殖,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扩展资料:
品种
1、早熟型:果实为扁圆形,平均单果重32.5克,更大果重40.1克;果皮光滑,底色淡黄,有鲜红条纹,外观艳丽;果肉淡黄色,肉质细,汁较多,味酸甜,有香气;含糖18%,不耐贮藏;7月中下旬成熟。
2、晚熟型:果实较早熟型大,平均单果重38.9克,更大果重45.7克,色泽不如早熟型艳丽;味较酸,含糖15.3%;其他果实性状同早熟型。
树冠高大,呈圆头形,树姿开张;树势强健,早熟型结果晚,不丰产,晚熟型结果早,丰产;经济寿命长,可达百年以上;适应性及抗逆性较强,抗旱,耐瘠薄,管理容易。
2沙果的品种分类
原产分布于北京延庆、昌平及河北怀来县。此品种变种较多,北京有早熟型和晚熟型两类;早熟型的又名甜沙红,别名胎里红沙果;晚熟型的又名笨沙果,别名酸沙果。 果实较早熟型大,平均单果重38.9克,更大果重45.7克,色泽不如早熟型艳丽;味较酸,含糖15.3%;其他果实性状同早熟型。 树冠高大,呈圆头形,树姿开张;树势强健,早熟型结果晚,不丰产,晚熟型结果早,丰产;经济寿命长,可达百年以上;适应性及抗逆性较强,抗旱,耐瘠薄,管理容易。
3沙果的介绍
沙果,正名花红(Malus asiatica Nakai),又名海棠果(河北)、文林郎果(本草纲目)、林檎(河北习见树木图说),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骤尖,边缘有极细锯齿。1春夏之交开花,在枝顶伞形排列,花梗、花萼均有茸毛,花蕾时红色,开后色褪而带红晕。果实秋成熟,扁圆形,直径4-5厘米,黄或红色。普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黄河、长江流域和辽宁一带,生长于海拔50米至1,3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生山坡、平地和山谷梯田边,生食味似苹果,变种颇多,可用嫁接、播种、分株等法繁殖,是中国的特有植物。酸甜可口。
4沙棘果是什么样的?
沙棘,读音:shā jí
沙棘果实类球形或扁球形,单个或数个粘连,单个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或黑褐色,皱缩,多具短小果柄;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扁卵形,长3-4mm,宽约2mm,表面褐色,种脐位于狭端,另一端有珠孔,两侧各有一条纵沟;种皮较硬,击破后,子叶乳白色,油性。气微,味酸、涩。
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沙棘是植物和其果实的统称。
扩展资料:
沙棘分布于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喜光,耐低温,宜栽培在河谷、河滩、小溪和湖泊沿岸、沼泽地边缘以及盐渍草甸。
沙棘含维生素类(C、VA、VE、VB1、VB2、VB12、VK、)及叶酸;黄酮类及萜类;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糖类。此外,尚含生物碱、香豆素及酸性物质,并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沙棘黄酮能改善心肌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管硬化,抗炎等作用;沙棘油及其果汁有抗疲劳、降血脂、抗辐射、抗溃疡、保肝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棘
5沙仁果实图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至2厘米,直径1至1.5厘米。表面棕褐色至黑竭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结集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至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