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薤白,别名小根蒜、山蒜、苦蒜、小么蒜、小根菜、小根菜、大脑瓜儿、野蒜、野葱、野蕌。拉丁文名Allium macrostemon Bunge.属百合科、葱属植物。
药用价值
1、薤白汤(《奇效良方》)治霍乱,干呕不止:薤白(切细)1握,生姜(切细)15g,陈皮(去白)9g。上用水2大盏,煎至七分,去渣,分2次温服。方中薤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为君药。
2、薤白粥(《奇效良方》)治反胃,无问久新冷热皆治:薤白2茎,鸡子(去黄)3个,人参(切细,以水1大升,煎取3合),白粟米10g。上3味(薤白,鸡子黄,白粟米)同煮煎,搅匀,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不拘早晚,顿服,如思食,即与粟米粥饮,渐渐加粳米和之。方中薤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为君药。
3、(《陆川本草》)治鼻渊:薤白、木瓜华各9g,猪鼻管120g。水煎服。方中薤白下气散结,为臣药。
4、胸痹证。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治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胸痹证,常与瓜蒌、半夏、枳实等配伍,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金匮要略》);若治痰瘀胸痹,则可与丹参、川芎、瓜蒌皮等同用。
5、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辛行苦降,有行气导滞、消胀止痛之功。治胃寒气滞之脘腹痞满胀痛,可与高良姜、砂仁、木香等同用;若治胃肠气滞,泻痢里急后重,可单用本品或与木香、枳实配伍。
花椰菜又名花菜、椰花菜、花甘蓝、洋花菜、球花甘蓝,有兄核白、绿两种,绿色纯清的叫西兰花、青羡裤掘花菜。白花菜和绿花菜的营养、作用基本相同,绿花菜比白花菜的胡萝卜素含量要高些
花椰菜又名花菜、椰花菜、花甘蓝、洋花菜、球花甘蓝,有白、绿两种,绿色的叫西兰花、青花菜。白花菜和绿花菜的营养、作用基本相同,绿花菜比白花菜的胡萝卜素含量要高些
芑菜
【药 材 名】苦菜
【别名】荼,芑,荼草,选,游冬,野苦马,青菜,紫苦菜,堇菜,苦苣,苦荬,天香菜,老鸦苦荬,滇苦菜,苦马
苦菜
菊科植物苦丁菜的嫩叶。药食兼具多 年生草本植物。药名叫败酱草,异名女郎花、鹿肠马草。民间俗称苦菜,别名天香菜、荼苦荚、甘马菜、老鹳菜、无香菜等,因其叶似蛇形,山东也叫蛇虫苗。味感甘中略带苦,可炒食或凉拌。凉拌时先将苦菜择好洗净,过水轻焯控干晾凉,姜蒜切末,加入盐、鸡精、香油、白糖、米醋、辣椒油少许,搅拌均匀后装盘即可。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
中州风味,指河南省地方风味,简称豫菜,因其地理位置,正在中央,影响所及,遍及东西南北,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系之一。河南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根据仰韶、后冈(安阳县)新郑等地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此居住,并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夏商两代,虽不断迁徙,但其都城多在河南境内。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候于此。” 这是我国最早的宴会。商朝开国相伊尹,出生于“伊水之滨”(今伊川嵩县之间)。“耕于有莘之野”(今开封辜口村),擅割烹,“善均五味”,被后人推崇为烹调始祖。洛阳自东周到五代有九个朝代建都,开封自战国到金朝有七个朝代建都。 我国七大古都,河南省占居其三。周朝建都洛阳之后,饮食制度已初步建立。 《周礼·天官累宰》记载有“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猎人、食医”等职官,负责国王、王后的膳馐、食疗及祭祀。北宋时的国都汴梁(今开封),已拥有上百家著名饮食店和餐馆。 南宋诗人刘子翚曾作诗咏道:“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割断愁。记得承平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樊楼是北宋时东京市场上有名的北食店之一。 正如《东京梦华录》所形容的那样:汴梁城是“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在近代烹饪艺术流派中,豫菜仍以自己的色香味形,影响及于华北、西北和江南地区。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原,境内有四山四水:东北太行山,西部伏牛山,南部桐柏山,东南大别山。 伏牛南麓,桐柏以西,大小河流汇入汉水,南阳盆地十余县属江汉流域;中北部为黄河流域;黄河以北,太行以东,淇、汤、洹等水入卫河汇海河内津沽入海,豫北十余县属海河流域;中东部广大地区属淮河流域。
苤菜,宽叶韭、或大叶韭。是百合科葱属的一个种。我国西南部的云、贵、川、藏部分地区和中印、中不(丹)、中缅交界的两侧地区都有分布。多生长在湿润地区,山坡或林下。如 *** 错那县南部海拔2400米至3200米的地区都可生长,并为当地门巴族人民所栽培。云南保山地区广为栽培,称苤菜。苤菜具有葱蒜类蔬菜的辛香味。叶似黄花菜近韭菜图,根肉质肥壮具韭味,是采食的主要部分。也可单行入药。故有人称根用韭菜。
苦荬菜的图片如下:
苦荬菜学名:Ixeris polycephala Cass,又名秋苦荬菜,长约50cm。茎呈圆柱形,直径1-4mm,多分枝,光滑无毛,有纵棱;表面紫红色至青紫色;质硬而脆,断面髓部呈白色。
叶皱缩,完整者展开后呈舌状卵形,长4-8cm,宽1-4cm,先端急尖,基部耳状,微抱茎,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无毛,表面黄绿色。头状花序着生枝顶,黄色,冠毛白色;总苞圆筒形。果实纺锤形或圆形,稍扁平。
苦荬菜生长于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苦荚菜喜温暖湿润气候,既耐寒又抗热。耐热性强,在夏季35-40℃的高温条件下,只要保持水肥供应,生长仍十分旺盛,产量极高。耐寒性较强,成株可抵抗-7-5℃的冬季低温。
苦荬菜可供药用和饲用,饲用方面,苦荬菜嫩茎叶可做鸡鸭饲料;全株可为猪饲料。
扩展资料
苦荬菜的栽培要领
1、苦莫菜种子小而轻,顶土能力弱,播种前必须将地块整平整细,在翻地的基础上,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平整地面,以利于播种和出苗。
2、苦莫菜速生,再生力强,刈割次数多,鲜草产量高,因而需肥量大。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
3、苦葜菜宜密植,如过稀则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会使茎秆老化,品质及适口性降低。苦荚菜苗期适应性差,在苗高4-6厘米时要及时中耕除草。
4、水肥充足是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关键措施,施用氮肥效果尤其显著,在刈割后追施10-15千克尿素或复合肥,可显著提高产量。
5、苦荬菜是需水较多的牧草,每次刈割后及时灌水,可显著提高产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苦荬菜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