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虫,又称蜚虻,牛虻,牛蚊子,是一类中大型的吸血昆虫, 一般为黄色或灰色,体表光滑,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带黑色班点,虻虫分布广乏,遍及全国各地,以内蒙古地区居多,主要刮吸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传播人畜多种疾病,长期以来,人们只将其视为畜害,而忽略了其显著的药用价值。虻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蜚虻, 在《本草衍义》中记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黄绿色”, 《图经本草》中记载与之相似,牛虻作为一种中药材,有逐瘀,破积通经的功效,主治瘕、 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等症。另外,虻虫(雌)干制后, 也是跌行损伤的特效药,在与陈皮等中药联用,治疗主绞痛也有显著疗效。 近几年来,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虻虫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青睐,野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1996年,虻虫(干品)为40元/公斤,而98 年则暴涨为300~400元/公斤,而且许多大的药材市场如哈尔滨、吉林、河北均价高货缺,因此,业内人士预测,虻虫货源紧缺状况在 3~5 年内难以扭转,故人工养殖虻正稍然兴起,且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1.扣网:捕捉种虻使用,可用粗细适宜的铁丝绕成一直径大约为20 厘米的圈,将一纱窗(网)一端缝合作成桶状固定于铁圈上, 用竹杆或小木棍做网柄即可。 2.虻虫笼:为立方形(50×50×50立方厘米) 大小也可根据需要自定,用铁丝或光滑的木品作支柱。外覆纱网,其一侧设操作口。 3.养殖器皿:准备三个小盒,可用塑料盒,铁盒及碗等均可, 更好不用铁制品,分别用米盛装饵料,集卵信息物,水, 要求在饮水盒中放一块海绵,把三个小盒置于虻虫笼中。 4.饵料、集卵信息物:①种虻的饵料为全脂奶粉、白糖、秸水、鱼粉、鱼肠、屠宰下脚料、厨房废弃物等,幼虫的饵料为蚯蚓、甲壳、软体动物及昆虫的幼虫。②集卵信息物;为发酵好的牛、猪、鸡粪及米糠。 5.种虻室:面积16~48平方米均可,应设玻璃窗纱窗,双层门, 将种虻笼放在其中,冬季设煤炉或其它设施保温,更好设1~2个红外线灯补热。 6.商品虻育成室:专积根据规模可大可小,一般为16平方米左右,设6 ~8个育蛆池,育蛆池一般深为10~15平方米,内放发酵好的鸡猪粪便,要求其含水量在80%以上,另距池壁四周10~15厘米处留出提供化蛹场所。 ①种虻的饲养管理;将虻虫置于事先准备好的虻虫笼中, 给以一定光照,种虻的生活温度为15℃~30℃,但以27℃~28℃,湿度65%~70% 产卵最多。 ②虻虫的生活史及各阶段管理:虻为全变态昆虫,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雌虻交尾后将卵产在集卵信息物上, 卵呈白色,大小为1-1.2×0.2~0.4毫米,聚成堆,每次产卵800~1200粒。 将卵移至育蛆室内孵化,育蛆室内温度要求在25℃左右,卵经1~2 天转变为褐色或黑色,再经6~8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白色或黄色,圆柱形, 两端呈锥状,体长2~4毫米,幼虫孵出后即钻入育蛆料中寻食, 这时可人为的为其添加一些如蚯蚓,软体动物等,也可向育蛆池中洒入一些白糖、奶粉、动物血液等,供其快速生长,幼虫的生活温度宜在25℃~30 ℃之间。蛹:幼虫需经6~8次蜕化,生活期为5~20天左右。蜕化后的幼虫即爬出育蛆料,到干燥地方化蛹,这时可在育蛆池的边缘洒一薄层干燥米糠、 锯末等物,蛹期为7~20天,此期温度应在20℃以上,以促进其发育。 当蛹羽化为幼虫之后即可捕捉, *** 不限,但主要保持其完整性, 之后晒干,即可出售。
形似蜜蜂,体中等,黄绿色,复眼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头顶有短毛,触角呈黄色,翅透明,长度超过尾部;腹部有6个体节,具足3对。质松而脆,臭特异而浓。而布虻、雁虻属大型种,江苏虻则属小型种,形态均似上种。 1.复带虻雌虻体长13~17毫米,黄绿色。复眼大型,无细毛,中部有1条细窄的黑色横带。额黄色或略带浅灰;头顶被有短毛。触角黄色,第3节肥大,基部具有粗钝的背突。唇基和颊黄灰色。下颚须第2节浅黄色,被有白色并杂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侧板、腹板灰黄色,被有黄色短毛并杂有黑色和黄灰色长毛,翅透明无斑,平衡棒黄色。足3对,中、后足的股节基部1/3处灰色;前足跗节及前足胫节端部黑色;中、后足跗节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黄灰色;第1~3或1~4腹节背板两侧有大的黄色斑点,中间有暗黄色纵带,宽约为腹部宽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黄色或黄灰色短毛,有时夹杂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两侧黄色。雄虻形状相似,但体较小,复眼被有纤细的灰色短毛。 雌虻吸食牛、马、驴等家畜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复带虻形似蜜蜂,宽6~9mm。头部呈黑褐色,复眼l对,大而突出,多已脱落,复眼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胸部呈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两侧生有两对透明薄膜状翅,翅翼超过尾部,胸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腹部棕黄色,被稠密黄色或灰黄色短毛,具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臭气浓。雌虫喜栖于牛马身上吸血,而雄虻则不吸血。所以牛马身上捕到的均为雌虻。 2.雁虻:为虻科昆虫虻属雁虻Tabanus pleskei Krober 的雌虫体。全国多有分布。形状是:形似蜜蜂而大,体长2.1~2.6cm。头部呈黑色或黑棕色,眼一对, *** 。胸部呈灰黑色,翅透明,平衡棒棕色。腹部呈黑色,背板l~3节,两侧具棕红色斑,1~7节中央有一列浅灰三角形带,每节后缘具浅黄横斑,腹板黑色,1~4节浅棕色或粉红色,腹部体色多变。 3.布虻:又名佛光虻。为虻科昆虫虻属布虻 Tabanus budde Portschinskg.的雌虫体。属大型种。形状是:形似蜜蜂而大,体长2.2~2.4cm。前额有黄色粉被,基胛近方形、棕色、有光泽,两侧与眼相接、中胛短黑呈细线,与基胛相连。触角红色,第三节背缘呈拇指状向前突起,胸部盾黑色具5条黄纵纹、侧片具浓密黄毛。翅透明,前缘室及翅脉黄色、腹部呈黑色、足呈黄色,前足股节呈褐色。 4.江苏虻:为虻科昆虫江苏虻 Tabanus kingsuensis Krober.的雌虫体。形似蜜蜂,体长1.2~1.5cm。前额呈灰黄色,胛黑棕色,中胛与基胛融合成柱状,基胛两侧与眼分开,触角黄色。第三节背缘具不明显的钝突,胸部呈灰色,背板具5条明显纵纹,侧片浅灰色具长白毛。翅透明,平衡棒呈棕色、足灰色、胫节浅棕色;后缘具细白横带,腹板黑色,后缘具白横带。 5.中华虻:为虻科昆虫华虻Tabanus manqarnus Schiner 的雌虫体。主产广西。形状是:虫体长椭圆形,长1.7~1.9cm。头宽阔,有一对大的复眼,触角粗短。胸部背面有纵列条纹三条、中间一条最细。腹部背面中央,每节都有三角形的白斑,前后相连,构成一条纵向白纹。口吻肉状,善于刺吮。
牛虻,虻的俗称,为中形到大形的种类,强壮而有软毛,通常称为牛虻。头大,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接眼式或离眼式;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绿红及其它金属闪光;单眼有时消失。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端部3-8节愈合成角状。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因此,虻类为重要畜牧业害虫。牛虻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云南、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和辽宁等省区。 幼虫稀有陆生的,一般为水生或半水生,纺锤形。除一小头外,11节。每节有一隆起环,以便移动,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动物。 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雌虻每次数分钟,即能充满血液于腹部。温血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受其害。可在夏天家畜聚集的地方(更好在有水田的农村),当虻虫落在家畜身上吸血的时候,用大蝇拍轻轻将其拍落(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打碎虫体)。捕集到的虻虫,挖其头部致死或用沸水烫死,泡洗干净,用线贯穿架起晒干或阴干。
名典论述
1.《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经疏》:蜚虻,其用大略与ZHE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ZHE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3.《本经逢原》:虻虫,《本经》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最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伤血也。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虽缓,亦能堕胎。 4.《药征续编》:按用虻虫之方,曰破积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妇人经水不利下。曰为有血,曰当下血,曰瘀热在里,曰如狂,曰喜忘,是皆为血证谛也。然不谓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满,或曰少腹满,不问有瘀血否,是所以为其证也。 5.《本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6.《别录》: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7.《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积脓,堕胎。 【动植物形态】 1.华虻,雌虫体长16-18mm,灰黑色。前额黄灰色,基胛近卵圆形,黄棕色。触角第1环节基部棕红色,有明显锐有突起,翅透明,翅脉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条明显黑灰纵带。腹部圆钝形,有明显的白斑。雄虫与雌虫相似,较雌虫稍大,仅腹部呈圆锥形。 2.双斑黄虻,雌虫体长13-17mm,黄绿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前额黄色或略带淡灰色。触角橙黄色,第3节有明显钝角突。翅透明,翅脉黄色。腹部暗黄灰色,多金黄色毛及少数黑毛。背板两侧具大块黄色斑,腹板灰色。雄虫与雌虫相似,但体较小。 【功效分类】活血药;祛瘀药 【炮制 *** 】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生药材鉴定】 含蛋白质、氨基酸、胆固醇及钙、镁、磷、铁、钴、铜、锰、锶、锌铝等24种无机元素。 虻虫 - 临床配伍 1、配水蛭,一潜一飞,皆吸血之物,逐恶血,散结,治血结上下俱病者,功效尤彰。两药之破血逐瘀力量大于三棱,莪术,常治疗瘀血闭经,症瘕积聚,折伤坠扑,蓄血疼痛。 2、配桃仁,有协同作用,可化瘀血通经闭,去瘀生新,治疗妇女各种瘀血痛证兼有大便不通,月经不调属于血瘀实证者,均可治疗。 3、配丹皮,清热凉血,破血逐瘀,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兼有发热者。 4、配当归,一温一寒,一补一泻,相得益彰,治疗月经不调,瘀血经闭,腹部包块等。 5、虻虫单用者很少,多配伍为用,与水蛭是常用之药对;虻虫攻血之力峻猛,急而短暂;水蛭破血之力迟缓,稳而持久;二药合用具有很强的破血逐瘀功效。现代药理证实,虻虫、水蛭、虫在抗凝血、纤溶、扩张血管、保护组织缺血等方面的作用相似。本品古方皆炙焙,近代主张微炒减轻其毒性即可。服用时间不宜过长,采取间歇用药的 *** ,中病即止。 功效 破血通经;逐瘀消症 性状鉴定: (1)华虻,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l.3-1.7cm,宽5-10mm。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条明显黑灰纵带,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明显的白斑,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气臭,味苦、咸。 (2) 双斑黄虻,黄绿色,眼大型,中央有1条细横的黑色带;翅透明,翅脉黄色;腹部暗灰黄色,有较多的金黄色毛茸及少数黑色毛茸。 显微鉴定: (1)华虻,单眼呈钝六边形,中间有凹陷,排列整齐、紧密。 (2)双斑黄虻,单眼呈钝六边形,排列疏松。 【性味】味苦;微咸;性凉;有毒 【药材基源】为虻科恬动物华虻及其同尾多种昆虫和黄虻属双斑黄虻的雌性全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敷或调搽。 【出处】《中华本草》 1.抗凝作用,虻虫在体外有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体外和体内均有活化纤溶系统的作用。虻虫水提取物540mg/(kg/d)和270mg/(kg/d)灌胃,连续7天,均能显著延长大鼠的出血时间,显著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剂量组对血小板更大聚集率也有明显抑 *** 用。华虻水浸液560mg(生药)/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能显著减少家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并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细胞比容。这些实验表明虻虫可能通过降低血液的“粘、浓、凝、聚”,而发挥活血、逐瘀、破积和通经的临床效果。2.对小肠功能的影响,虻虫水煎剂对小鼠离体回肠运动有明显抑 *** 用。灌胃给药,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无明显影响。按千克体重计算,以相当于人用量的200倍,连续2天给小鼠灌服虻虫水煎液,也未见稀软便、粘液或腔血便。表明虻虫不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也无明显 *** 作用,不但无“致泻作用,相反 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3.抗炎作用,虻虫提取物B、C和D组分80mg/kg,分别腹腔注射,均 能明显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其B组分作用较强,后者静注10-20mg/kg的阿司匹林。 4.镇痛作用,虻虫提取物A或B组分100mg/kg灌胃,能明显对抗苯醌(phenylquinone)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其B 组分作用较强。 5.其他作用,虻虫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内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坏死病灶的形成有显著的抑 *** 用,虻虫醇提取物有明显溶血作用。 综述 【名称考证】虻虫 (《本草经集注》),蜚虻(《本经》)、牛虻(《本草崇原》)、牛蚊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绿头猛钻(《青海药材》)、牛苍蝇(《浙江中药手册》)、瞎虻虫、瞎蚂蜂(《河北药材》)、瞎蠓 (《中药志》)、牛魔蚊(《四川中药志》) 【科目来源】虻科昆虫 【药用部位】复带虻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 【性味归经】苦,凉,有毒。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别录》:有毒。③《医林纂要》: 辛苦咸,寒。入肝经。①《纲目》:肝经血分。②《要药分剂》;入肝经。 【功效分类】活血祛瘀药 【功效主治】逐瘀,破积,通经。治症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l钱;研末 l~2分;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孕妇忌服。①《药性论》:恶麻黄。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服之堕胎。③ 《本草经疏》:伤寒发黄,脉沉急,少腹鞕,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证,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审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 ,肝血桔竭,而非血结闭塞者不宜用;孕妇腹中有症瘕积聚,不宜用。凡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之。 【炮制 *** 】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药材鉴定】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 l.5~2厘米,宽5~10毫米: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 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气臭,味苦咸。以个大、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经集注》。《别录》:虻虫,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相关选方】①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②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 ③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千金方》) ④治肿毒:虻虫、松香等分。为末,置膏药中贴患部。(《现代实用中药》) 【用药禁忌】气血虚者、孕妇及月经期均禁服。 【原生形态】 【参考出处】《本草经集注》,《别录》 【功效分类】活血祛瘀药 【关 键 词】逐瘀破积通经症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医院诊断及医嘱为准,用药安全网不对患者因不当诊疗造成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牛虻是一个俗称。其本身就叫一个氓。很多地方称呼这种昆虫叫做牛蚊子、牛苍蝇、瞎马蜂。 这种虫子属于昆虫纲动物。常见于各种农业养殖场所。它的外形比较像是我们常见的苍蝇。而有一些体型比较大的品种,就比较类似于马蜂。所以又有以上的别称。具体图片可以如下图所示。一般这种虫子因为会吸食家畜的血液。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害虫。 和我们很多讨厌的蚊子一样。这种昆虫一般也生长于温暖且水温较高的地方。对的,其本身生长环境由于一般都需要水源。所以常见于水田,沼泽地,芦苇坑,流水或死水附近。基本身在产卵的时候,会将自己的卵附着于农作物的叶片上。等到虫卵孵化之后会掉入水中在水下生长发育。等到经过其生命阶段中的变态进化之后。他们会游到岸边。这是一种危险动物。基本上是有吸血的习性的。而且其口气咬合力度一般都比较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本身不光侵袭家畜。人类也在于他们的狩猎目标之中。所以如果有需要到适适合牛毛生长的地区进行作业或者是出差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好对此方面昆虫的保护。如果人本身不是被叮咬。一般伤口会出血。而且根据人体质的不同。也常见于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伴随着比较强烈的痒和痛的症状。一般推荐使用皮炎平、无极膏、肤轻松等进行处理。伤口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建议立即就医。 这种害虫的防治一般是由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1.使用化学药剂来杀死。 2.养殖一些此昆虫的天敌来进行防治。 目前比较常见的 *** 都是属于生物防治法。在此类昆虫经常生长的环境周边养殖一些天敌,即可有效防止虫害。
性平、有毒;味咸苦;归肝、膀胱经。 功效 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症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 禁忌 体弱血虚,无瘀血停聚及孕妇忌服。 中药王国里有一味古老的动物药,叫水蛭,俗名蚂蟥。小时候下河摸鱼,一不小心小腿肚上就爬了条蚂蟥,只见流血不见疼,吓得用手直拍患处,生怕钻到肉里头不出来。长大才知道水蛭只吸血,不进入体内。 水蛭被用作药物大约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地点就在中国。有《神农本草经》为证:“蚂蝗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蚂蝗就是水蛭的小名。明代神医李时珍也认为,干燥的蛭类含有蛭素、肝素等,有通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的功能。 它们曾被用于扫除血液中导致疾病的液体。由于效果不佳,这种方式早在19世纪末期就被淘汰。到了21世纪,外科医生们又意识到这种粘滑环节动物的嗜血性恰恰能够治疗人体手术后危险的并发症。 据悉,人体身体很多部位在连接手术后,新接上的部分会淤积过多血液,如果不加以治疗,将会导致软组织坏死甚至危及生命。这种术后并发症叫做“静脉淤血”,而水蛭用来治疗这种病症更好不过。它除了吸取的血液外,还可以分泌的化学物质阻止伤口处血液凝块,使得血流畅通无阻。 水蛭图片 干水蛭 水蛭活物 水蛭是什么 别名:马蛭、麻黄蜞、马蟥、马鳖、红蛭、肉钻子、水麻贴 药用部位:全体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夏、秋二季捕捉。 加工: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 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 本品为医蛭科动物水蛭及蚂蟥等的干燥全体。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水蛭根据炮制 *** 的不同分为水蛭 、制水蛭 、米制水蛭 、油制水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水蛭的药材故事 关于水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惠王与群臣共同饮宴,发现腌菜里有一条水蛭,本想把它挑出来,但又担心因此会使厨官受到惩罚,于是楚惠王便把这条水蛭吞了下去。不曾想这样一来,楚惠王原来患有的冷积旧病,却因为吃了水蛭而痊愈了。由此看出,楚王的病症与水蛭的主治正好吻合,以至于在不经意间就能药到病除。 水蛭的身体中到底有什么神奇物质,能给人吸血治病? 人们渐渐知道,它们属于寄生虫的一种,要靠吸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