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NOA功能频繁受限引车主投诉 5G信号覆盖成智能驾驶普及关键瓶颈

小编 48 0

齐鲁晚报 · 齐鲁壹点 郭辰昊 见习记者 王浩

438公里高速路程仅能激活68公里智驾模式,近期全国多地车主反映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出现大面积使用限制。记者调查发现,尽管车企与高速管理部门均否认主动限制功能使用,但5G网络覆盖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智能驾驶功能落地的核心因素,引发行业对智驾技术可靠性的广泛讨论。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持续提升,辅助驾驶系统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使用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道路安全,构建理性使用生态,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多地高速现NOA功能"盲区" 车主遭遇功能断崖式降级

理想车主张先生近期的跨省驾驶体验颇具代表性。7月末其驾驶搭载NOA系统的车辆沿济广高速行驶时,438公里路程中仅实现68公里智驾功能有效介入,系统多次在无明显道路变化情况下提前1公里发出退出预警。"以前几乎全程可用的功能,现在频繁出现断崖式降级。"

作为当前高阶辅助驾驶的核心功能,NOA系统可实现自动上下匝道、智能超车等复杂操作,与LCC车道居中、ACC自适应巡航共同构成智能驾驶基础配置。记者注意到,社交平台上关于NOA功能失效的投诉已覆盖小米、领克、魏牌等多个品牌,涉及山东、安徽、浙江等华东多省份高速路网。

"系统提示即将退出时我会立即接管,但有时道路条件完全符合使用标准。"张先生强调,虽然理解辅助驾驶需人机协同,但功能的不稳定表现已影响驾驶体验。多位车主反映,在无施工、天气良好的标准路段,系统仍会出现无预警退出的情况。

行业分析指出,NOA功能对高精度地图鲜度、实时路况数据及车路协同信号均有严苛要求,任何环节数据中断都可能触发安全机制导致功能降级。这种技术特性使得智能驾驶功能在网络覆盖薄弱区域极易出现使用障碍。

车企高速管理部门各执一词 5G信号成问题焦点

针对功能受限现象,车主普遍猜测是否与近期高速路网新增的"谨慎使用辅助驾驶"警示牌相关。理想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核查张先生行车数据后回应:"车企未对任何路段实施功能限制,系统退出主要与5G网络环境变化相关。"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当前NOA系统高度依赖5G网络传输高精度定位数据,若特定区域网络策略调整或覆盖质量下降,会直接影响功能稳定性。当被问及是否存在区域性使用限制时,对方未直接否认,表示"可以这样理解"。

济菏高速管理部门则给出不同说法:"道路设施未对辅助驾驶实施任何限制措施",建议记者咨询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据介绍,高速沿线基站建设存在覆盖盲区,部分路段可能因地形遮挡导致信号衰减,这与车辆显示的"信号弱"提示相符。

通信行业专家表示,智能驾驶对网络提出三大特殊要求:99.999%的通信可靠性、毫秒级时延以及100%的区域覆盖。目前国内高速公路5G网络虽已基本覆盖,但在隧道、山区等特殊路段仍存在信号短板,难以满足智驾系统的严苛需求。

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25年一季度全国智能驾驶相关事故同比增长217%,其中83%涉及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功能。在事故率攀升与功能稳定性不足双重压力下,多地高速已启用"禁止脱手使用辅助驾驶"电子警示系统,违规行为将面临交管处罚风险警示。

功能宣传与技术现状脱节 专家警示系统依赖风险

功能受限现象背后,折射出智能驾驶技术宣传与实际能力的落差。曾长期依赖NOA跑高速的路先生坦言:"车企发布会上演示的完美场景很难复现,实际使用中对施工路段、突发障碍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

记者梳理发现,多家车企在产品宣传中使用"无限接近L3级""自动避让施工区域"等表述,此类营销话术易使消费者产生功能误判。今年3月小米SU7智驾事故后,行业对过度宣传问题的批评声浪渐起,表示部分车企将用户当作技术试验对象。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王建强教授团队研究显示,当前L2级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存在显著性能短板:逆光场景感知准确率不足80%,施工设备等非常规障碍物漏检率达17%-23%。更严峻的是,持续使用辅助驾驶30分钟后,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度将增加3倍,形成"系统依赖-反应滞后"的危险循环。

社交平台监测数据显示,双手脱离方向盘、驾驶员注意力转移等违规使用行为普遍存在。济南市高速交警部门表示,已启用AI视频分析系统抓拍辅助驾驶违规行为,对违反"禁止使用"警示标识的驾驶员将依法处罚。

行业直面技术"大考" 构建人-车-路协同安全体系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最新明确:"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第一责任人",使用辅助驾驶时"脱手脱眼"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这一表态为智能驾驶使用划定法律红线。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直言,部分车企的NOA系统存在技术缺陷却强行推广,将消费者置于风险之中。他强调:"当前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保持手眼脑协同,任何松懈都可能酿成事故。"

面对智能驾驶技术落地的现实挑战,行业正在探索解决方案。王建强教授建议构建"规则驱动+数据驱动"的融合式技术路线,通过车载终端、交通设施、信息安全三大平台建设,强化车端智能与车路协同能力。

全国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具备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占比已达38.7%,技术快速普及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崔东树指出,单纯依赖单车智能的数据驱动路线存在局限性,需加快推进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但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问题仍需政策破题。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等新规实施,行业正逐步建立技术验证体系。专家强调,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出行安全,技术迭代必须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前提,构建"安全车"与"聪明车"并重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