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27家专业剧场构建演艺矩阵 助推"为戏赴城"文旅新生态

小编 18 0

作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步行街,近年来通过培育消费新业态实现转型升级,其成效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上海黄浦区,正通过多元举措提升外资吸引力与城区综合竞争力。

8月27日上午,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顺利召开。本次发布会以“奋力打造上海中心城区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为核心议题,全面展示了黄浦区“十四五”期间的建设发展成就,并就社会关切问题回应记者提问。

构建多层次演艺网络,实现“全年有戏”格局

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惠丽指出,黄浦区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已成为展现中国发展面貌的重要窗口。区域内汇聚外滩、南京路、豫园等标志性文旅地标,同时拥有庞大的消费客群。黄浦区在促进消费领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释放消费市场潜力。

徐惠丽详细介绍了黄浦区促进消费的四大核心举措:

一是打造青春经济新场景。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推动商业企业实施业态更新,重点培育二次元、潮玩、策展等新兴消费产业,形成多点开花的商业街区年轻化转型态势。

二是开拓银龄经济新蓝海。聚焦老年群体多样化消费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以上海第一百货“银铃俱乐部”为例,已推出涵盖餐券、理发、脱口秀体验、兴趣课程等60余项特色服务,成功将传统商场转型为老年人喜爱的“无压力社交空间”。

三是发展演艺经济新生态。黄浦区目前拥有27家专业剧场及101家区级备案演艺新空间,通过打破传统剧场的孤岛运营模式,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演艺网络体系。区域演艺市场呈现“全年有戏”的繁荣景象,多个场馆成功承接国际IP首演项目。以上海文化广场收官的《千与千寻》舞台剧上海站为例,演出累计吸引超7.8万人次观演,其中50%观众为跨城观演群体,海外购票观众突破2000人,成为今夏全国演出市场的现象级案例,有效验证了“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四是把握入境消费新机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黄浦区境外人士宾旅馆入住量达94万人次,同比增长56%。为提升入境消费便利度,区域内已实现多语种标识全覆盖、跨境支付便利化等服务升级,同时在离境退税领域实现突破:率先推行“全市通退”政策,部署全国首台离境退税自助开单机,完成全市首单支付宝国际版支付交易。今年上半年离境退税申请单开具量突破3万份,同比增长近300%,带动商品销售额超5亿元,同比增幅达126%。

在产业升级方面,黄浦区持续做强首发经济。“十四五”以来累计引进高能级首店、旗舰店、体验店919家,重点聚焦时尚产业新品首发活动,培育首发经济引领性品牌。同时通过无畏竞技场、上海KPL电竞中心等专业场馆建设,释放赛事经济活力,助力文旅商体展产业深度融合。

三措并举打造外资集聚新高地

针对记者提出的外资经济发展问题,黄浦区商务委主任邱文介绍,区域目前集聚近3000家外资独立法人机构,投资来源覆盖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集中了多国驻沪领事馆及国际商协会组织。在发展质量上,外资盈利企业占比连续三年保持全市第一,市外资企业百强上榜数量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二;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常年稳定在40%以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从2020年底的53家增长至83家,研发中心数量从2家增至8家。黄浦区主要通过三大举措推进外资工作:

一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承载平台。积极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城市更新释放新天地等黄金地段的优质空间资源,为外资企业提供高品质发展载体。今年重点打造的“大豫园片区”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已通过境内外专题路演吸引外资深度参与。

二是完善内外联动招商机制。自2021年成立外资工作推进小组以来,已实现46个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2024年进一步优化外资统筹调度机制,通过与14家国际商协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打造“云见黄浦”线上招商平台,面向德国、意大利等重点国别开展常态化精准招商。

三是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区领导、部门、街道三级圆桌会议制度,实现企业诉求零距离响应。针对外资企业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政策宣贯,提供商标维权、商业秘密保护等全流程实务指导。

邱文表示:“开放是黄浦的核心特质,也是激发城区活力的根本动力。未来将持续优化服务机制,为上海乃至全国外资高质量发展贡献黄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