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访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解析《战殒者安魂曲》创作历程

小编 24 0
冯远创作《战殒者安魂曲》缅怀抗战英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名画家冯远耗时数年创作的大型主题画作《战殒者安魂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作为继《胜利日》之后的又一历史题材力作,这幅作品通过象征主义艺术手法,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场域,成为新时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艺术典范。

从事历史主题创作四十余载的冯远,始终将"以艺载道"作为创作准则。1985年其创作的"保卫黄河"三部曲以全景式笔触再现抗战历程,2015年《胜利日》中八路军战士吹号迎黎明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今年已届古稀的艺术家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更值得我们永远缅怀。"正是这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驱动他启动了这幅安魂之作的创作。

据冯远透露,创作灵感源自对青年军与娃娃兵史料的深入研究。"史料记载中,许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身高不及步枪的少年,在未受正规军事训练的情况下毅然投身战场,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战长城。"这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促使艺术家决心突破传统写实手法,采用象征与隐喻相结合的艺术语言,打造一部具有普世情感共鸣的视觉史诗。

在艺术构思阶段,冯远团队查阅数百份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最终选定"集体送葬"这一充满仪式感的场景作为创作主线。艺术家融合当代国葬礼仪与中国北方传统丧葬文化元素,通过抬棺行进的纪念碑式构图,营造出庄严肃穆的视觉张力。"不同于战场写实的直白呈现,仪式化场景更能引发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冯远特别强调画面构图的反复推敲,仅核心人物群像的草图修改就超过30稿。

为彰显中国抗战的国际维度,作品创新性地融入多支参战力量的视觉符号。画面主体由吹号者、敬礼士兵与抬棺队伍构成,人物群体涵盖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等中国抗日武装,以及国民党军、苏联红军、美国飞虎队等国际援华力量。走在队列最前方的八路军号手象征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覆盖多方面军旗的棺椁则凝聚着对所有抗战牺牲者的集体致敬,这种艺术处理既符合历史真实,又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

视觉呈现上,作品采用仰视视角塑造人物群像,挺拔的身形与坚毅的面容在红色背景烘托下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冯远工作室特别指出,画中每件军装的制式、武器的型号、臂章的样式均经过军事史专家考证,小到绑腿的缠法、草鞋的编织纹路都力求历史精确性。这种将史料考据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的创作方法,使作品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美学感染力。

谈及作品命名,冯远表示深受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启发:"从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悲壮激昂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崇高叙事,音乐艺术对情感的升华方式给予我重要启示。"《战殒者安魂曲》的命名既呼应西方安魂弥撒的悲悯情怀,又暗合中国"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核的完美统一。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