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10月登陆上海 7台精品演出+百年美术大展共飨市民

小编 21 0

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叶童、"梅花奖"得主李嘉宜与吴非凡等艺术家将齐聚申城,香港芭蕾舞团、广州粤剧院等名团携经典剧目登场,英歌、醒狮等岭南非遗项目将与上海市民展开沉浸式互动体验……

作为2024上海国际艺术节重点单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于金秋十月盛大启幕。活动涵盖7台15场舞台演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及系列非遗展演,通过多元文化形态全方位展现大湾区的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

海报

350余位名家800件作品亮相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创纪录

作为文化周重头戏,"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10月18日在中华艺术宫揭幕。岭南画派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三大流派之一,此次展览将系统呈现其跨越百年的艺术演进历程。

展览总面积逾2万平方米,设19个展厅,汇集350余位艺术家的800余件(套)代表作,涵盖国画、油画、雕塑等多元艺术形式。据策展团队介绍,无论展品数量、展陈规模还是学术深度,均创下广东美术展览历史之最。

展览以七大主题板块串联1900年至今的发展脉络,通过"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实践,展现岭南美术在时代变革中的创新精神。四大特别专题将深入剖析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体系。

上海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高剑父、关山月等宗师级作品真迹,配套的文献资料与影像装置将立体呈现岭南美术"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精神内核。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海报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透露,展览从全国20余家文博机构借调珍品,其中包括广东美术馆镇馆之宝——黎雄才《迎客松》与关山月《报春图》首次大规模离粤展出。

创作于1975年的《迎客松》长11.33米、高3.61米,以苍劲松枝与缭绕云海展现"黎家山水"的独特风格;1979年创作的《报春图》则采用与傅抱石合作《江山如此多娇》时剩余的朱砂颜料,成为关山月画梅艺术的巅峰之作。

《迎客松》

《报春图》

展览特别设置"关山月个案研究""黎雄才个案研究"专题,系统梳理两位大师的艺术发展轨迹。"从广州出发"单元将回溯广州三年展25年来的学术历程,展现广东艺术的国际视野。夜间的"光影美术馆"项目将在苏州河畔打造数字艺术长廊,通过建筑投影实现画作的沉浸式呈现。

"针对超大型画作的展示难题,我们在33米层玻璃中庭设置沉浸式数字展厅。"王绍强特别提到现场300米文献长廊,将以时间轴形式讲述广东美术百年故事。

配套的"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将邀请何镜堂、葛剑雄等12位学者开讲。展览现场还设有"岭南非遗体验区",观众可在观展之余品尝地道岭南美食,感受味觉与视觉的双重文化体验。

"光影美术馆"概念图

"岭南非遗体验区"概念图

王绍强表示,海派与岭南画派历来交流密切,此次展览既是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跨地域文化对话的重要契机。他期待未来能促成海派艺术家赴粤展出,推动两地文化建设的双向交流。

7台原创剧目集中展演 岭南艺术与非遗创新融合

文化周精选7台粤港澳原创舞台剧目,涵盖舞剧、粤剧、芭蕾等多元艺术形式。其中4台广东剧目集中展现岭南艺术"守正创新"的当代实践。

广州粤剧院创排的《双绣缘》将粤剧与广绣非遗技艺深度融合,以"双生双旦"结构演绎唐代战乱中的爱情传奇。剧中"绣"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叙事符号。

舞美设计借鉴唐代《捣练图》构图美学,十米长绣架上十位绣娘的现场演绎成为视觉焦点。李嘉宜、吴非凡两位"梅花奖"得主将通过性格迥异的角色塑造,展现粤剧表演艺术的当代魅力。

"双生双旦结构在粤剧中较少见,此次能登上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是对粤剧创新的重要肯定。"李嘉宜表示,唯美清新的舞台呈现将让观众感受"画中戏"的独特韵味。

《双绣缘》

广州歌舞剧院继《醒·狮》《龙·舟》后推出非遗主题新作《英歌》,将传统英歌的"双槌对击""俯身拧腰"等动作转化为戏剧语言。嵌瓷、木雕等岭南工艺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形成鲜明的视觉标识。

总编导王思思表示,2018年《醒·狮》在沪演出获得的热烈反响,为创作团队注入信心。"上海观众的包容与专业,让我们敢于尝试更具突破性的表达。"自2024年底首演以来,《英歌》已巡演52场,此次三进上海将参与荷花奖角逐。

"上海既是检验作品艺术质量的试金石,也是我们与全国观众对话的重要平台。"总编导钱鑫表示,期待通过此次演出进一步扩大岭南舞蹈的影响力。

《英歌》

广州芭蕾舞剧院《家园》以芭蕾语汇诠释湾区建设者的奋斗历程,通过纽约唐人街与大湾区的时空对照,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结。

作品创新融入粤剧水袖、南拳等传统元素,木棉花开、早茶市井等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呈现,构建起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编舞刘时凯介绍,剧中建设场景采用流动铁架装置,舞者需在移动架构上完成高难度动作,展现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家园》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站台》突破传统杂技边界,以"人生站台"为意象串联情感故事。作品融合现代舞、戏剧等多元表达,对失重、抛接等杂技核心技艺进行艺术化重构。

艺术总监吴正丹表示,《站台》致力于突破杂技"重技轻情"的局限,通过情感叙事让观众产生深层共鸣。"我们大胆探索杂技的艺术表达边界,相信这部作品能获得上海观众的理解与喜爱。"

《站台》

非遗街头展演互动亲民 10余家机构参与文化推介

港澳地区参演的三台剧目风格各异,共同呈现大湾区文艺"多元共生"的生态特征。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联袂呈现的《布兰诗歌》《最后的歌》,集结百位艺术家打造视听盛宴。

两部作品均改编自经典IP,《布兰诗歌》以中世纪诗歌为蓝本,《最后的歌》则源自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舞台设计采用9米高台营造沉浸式空间,上海本地歌唱家将参与现场演出。

《布兰诗歌》

《最后的歌》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制作的《唔讲得》改编自上海剧作家喻荣军作品,叶童与黄德斌联袂演绎婚姻关系中的情感困境。粤语版在保留原作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本土幽默元素,呈现黑色喜剧风格。

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虫虫的仓鼠》由喻荣军父子共同创作,通过创新偶戏与多媒体技术构建童趣世界。导演林婷婷表示,作品旨在传递生命教育理念,让观众感受成长的美好与韧性。

《唔讲得》

《虫虫的仓鼠》

文化周预热活动将于9月14日在宛平剧院举行,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与粤剧名家欧凯明将对话"南国红豆"与"江南兰花"的百年情缘。广州粤剧院与上海昆剧团的青年演员将分别演绎《双绣缘》《长生殿》选段,展现两大非遗剧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