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韩联社、韩国《中央日报》等多家媒体9月11日报道,据韩国外交界多位消息人士透露,韩国政府已完成提名已故前总统卢泰愚长子卢载宪担任驻中国大使的相关手续。这是韩国总统李在明就职后提名的首位驻华大使,引发外界对中韩关系走向的密切关注。
针对这一提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使节是促进国与国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中方正等待韩方的正式提名。"
卢泰愚作为推动中韩建交的关键人物,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其长子卢载宪长期致力于中韩文化交流事业,韩国《亚洲日报》分析认为,李在明选择卢载宪出任首任驻华大使,暗含修复当前略显疏远的中韩关系的战略考量。
这一任命背后的深意究竟如何?

深耕中韩文化交流 卢载宪的"中国情缘"
现任韩国东亚文化中心院长的卢载宪,其主导创建的机构前身为韩中文化中心,该中心于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正式获批成立。卢载宪曾表示,中心成立的核心宗旨是促进中韩两国人民的文化互鉴与人员往来。
"从事律师工作期间,我就常思考应投身于中韩交流事业,2012年终于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当时两国经济合作虽十分密切,但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的人文交流却存在短板。"卢载宪在2013年"韩中友好对话"纪念晚宴的致辞中这样回顾创建初心。
2022年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卢载宪讲述了家族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他透露,家族祖上约百年前居住于中国山东省,后迁居朝鲜半岛。"这份历史渊源让父亲对中国怀有特殊情感,加之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的地理邻近性——民间甚至有'鸡犬相闻'的说法,以及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纽带,使他始终期盼韩中关系健康发展。"卢载宪表示,"父亲在任期间高度重视中韩关系,如今我致力于延续这一事业,希望在他奠定的建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纽带。"

8月19日,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左)与卢载宪共同祭扫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墓地。 图源:中国驻韩使馆
值得关注的是,上月李在明访问美国期间,曾派遣由多位"中国通"组成的"特使团"访华并递交其亲笔信,卢载宪便是该代表团成员之一。而在8月19日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驻韩大使戴兵曾与卢载宪一同前往坡州市祭扫卢泰愚墓地,这一系列互动被视为双方释放的积极信号。
韩国《中央日报》指出,卢载宪多年来频繁穿梭于中韩两国,在文在寅政府时期曾担任外交部"韩中关系未来发展委员会"社会文化分科委员,积累了丰富的对华交流经验。韩联社援引执政阵营人士的评价称,卢载宪对中国事务的理解"远超预期",被政府视为推动中韩关系改善的理想人选。
专业背景突出 非传统政治任命
韩国《朝鲜日报》梳理其履历显示,卢载宪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担任民主自由党大邱东乙地区党委员长,尝试竞选国会议员但未成功。进入21世纪后,他凭借美国律师资格在律所执业,随后在香港金融机构及IT企业担任法律顾问,2007年起出任由前外务部长官韩升洙担任董事长的"Beautiful Mind"国际文化慈善团体常任董事。从职业轨迹看,卢载宪并无直接从政经历。
韩国《民族日报》分析称,卢载宪缺乏直接的韩中外交工作经验,与总统李在明也无特殊私人渊源。据执政党相关人士透露,两人唯一公开交集发生在2021年10月卢泰愚逝世时,时任总统候选人的李在明曾前往灵堂吊唁。报道强调,中方长期关注卢载宪作为"1992年中韩建交推动者卢泰愚之子"的特殊身份,这被认为是此次提名的重要考量因素。
事实上,任命"知华派"人士担任首任驻华大使是韩国历任总统的惯例。即便是此前被认为对美"一边倒"的尹锡悦政府,其首任驻华大使郑在浩同样具有深厚中国背景——身为首尔大学外交系教授的郑在浩,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兼职研究员,2007年还曾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2008至2011年任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2013年起担任该校亚洲研究所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在任期间,面对部分韩国企业呼吁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声音,郑在浩曾公开表示"韩中应相互尊重,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
卢载宪与郑在浩的共同点在于,二者均属"专家型"人才而非传统政治人物。相比之下,文在寅政府时期的驻华大使多由核心亲信担任,如前总统秘书室长卢英敏、前青瓦台政策室长张夏成等。
在驻华大使提名公布前,韩国总统办公室已于上月18日宣布,在李在明即将展开美日访问之际,提名前外交部部长官康京和出任驻美大使、前驻越南大使李赫出任驻日大使。韩国国际广播电台援引消息人士话称,这一系列人事安排体现了新政府的外交布局思路。

康京和(左)与李赫
公开资料显示,康京和作为文在寅政府首任外交部长官,拥有联合国秘书长政策特别助理、韩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等资深外交履历;李赫则历任驻日本公使、外交部亚太局局长、驻菲律宾大使等职,两人均为职业外交官出身,与卢载宪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战略平衡考量下的现实选择
李在明上月在美国访问期间,对韩国外交政策作出重要定调。他在华盛顿明确表示,韩国不能继续坚持"安全依赖美国、经济依靠中国"的传统路线,这一逻辑已难以为继。他解释称,在美国强化对华战略竞争、实施相关限制措施之前,韩国确实奉行"安美经中"政策;但随着国际供应链重组及美国对华政策明朗化,韩国不得不在美国的政策框架内进行战略调整。

分析人士指出,李在明的上述表态反映了韩国在当前国际格局下的战略困境:一方面面临美国要求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安全领域又担忧美国协防承诺的稳定性。若完全追随美国遏华政策,可能激化与中国的矛盾,损害中韩关系及韩国经济利益;若保持战略自主,则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施压。在此背景下,韩国试图通过政策调整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以最大化维护自身利益。
从李在明上任百天的外交举措来看,其政府虽继续将韩美同盟置于优先地位,但更加强调外交的灵活性与务实性,试图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实现"左右平衡"的外交布局。
因此,李在明选择卢载宪担任首任驻华大使,与其说是单纯向中国释放友好信号、修复双边关系,不如说是希望借助其"知华"背景,为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腾挪创造更大空间。然而,缺乏外交实操经验且与总统交集不多的卢载宪,能否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有效发挥桥梁作用,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