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区手握两大文化“王牌”:其一为素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美誉的慈城,其二是孕育宁波商帮精神的启航地老外滩。
9月11日,江北区文旅招商团队亮相上海黄浦江畔,举办文化产业专题对接会。此次沪上行旨在“精准对接优质文化企业与项目资源,借助上海人才高地优势招才引智,共同赋能江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将双“王牌”资源与区位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江北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王之野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详解了江北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与招商策略。

王之野在会议现场发言。
“江北文化产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历史积淀与现代动能的深度融合。”王之野表示,作为宁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北部门户,江北区既坐拥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县城慈城,又有承载宁波商帮记忆的老外滩,构成文化资源富矿;同时依托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区位、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以及文创港、姚江音乐公园等特色平台,已构建起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的完整链条。
这种“古今双赋能”模式,正是江北主动赴沪开展产业协作的核心底气。
古今交融
拥有7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及1200年县城史的慈城,被作家冯骥才赞誉为“我国现存稀有的江南古县城标本”,其“完整风貌浓缩于三平方公里城区的独特格局”。

慈城古县城。
宁波老外滩作为近代“五口通商”首个开埠口岸,留存有海关、教堂、银行等百年建筑群,跻身国内罕见的活体历史外滩名录。
“慈城与老外滩构成江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双核引擎。”王之野介绍,老外滩聚焦城市秀场经济、科技文旅融合、夜间消费场景打造,慈城则深耕非遗活态传承、国风沉浸体验,形成差异化互补的文旅IP矩阵。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老外滩通过“形象焕新、功能升级、品牌塑造、管理优化”四大工程,已创成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4A级景区等五项国家级荣誉。慈城古县城则依托慈孝、耕读、药商、建筑四大文化基因,构建起“三街区(民权路、骢马河、迎春里)+十景点+十场馆+十餐饮+十民宿+十非遗工坊+十引流项目+十老字号”的产业生态体系,涵盖泥金彩漆非遗工坊、一梦入大唐VR体验中心等多元业态。
“两地均遵循‘文化解码→创意转化→业态融合→沉浸体验→消费变现→品牌增值’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导入差异化布局。”王之野强调,“文化IP开发具有无限可能,江北期待与沪上文化企业携手,共同探索地方文化的产业转化新路径。”
优势叠加
江北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历史文脉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耦合。王之野从三方面解析江北优势:
“区位优势方面,江北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核心区,拥有高速路网、铁路枢纽、港口联动的立体交通网络,显著降低文旅要素流通成本。”
“人文底蕴方面,作为宁波文化发祥地,江北拥有慈城古县城、大运河文化带等遗产资源,以及丰富的非遗项目,为文创产业提供独特创作素材。”
“产业载体方面,依托雄厚的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基础,江北已建成文创港、姚江音乐公园、宁大创新港等特色园区,为文化科技融合项目提供优质空间。”

宁波文创港。
精准扶持
“本次上海对接会重点瞄准动漫游戏与演艺经济两大领域。”王之野透露,江北正实施文化产业精准招商,打造核心增长极。
针对动漫游戏产业,江北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年度销售额达标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分档补助;鼓励“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旅游”融合项目,IP赋能成效显著者可获最高30万元补贴。
在演艺经济领域,依托宁波奥体中心、宁波大剧院等场馆资源,江北推出票房激励政策:年度票房达标演出机构可获最高100万元补助。随着奥体中心二期建设推进,江北正构建“演出经纪+场馆运营+衍生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江北区同步扶持微短剧创作,对平台分成收入达标或获省级以上奖项的作品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嘉宾在对接会现场深入交流。
从慈城古县城的千年文脉传承,到老外滩的百年商埠新生;从长三角区位优势到特色产业平台建设,江北区正以“历史+现代”双轮驱动模式,加速文化产业升级。此次沪甬文化产业对接,不仅是区域协作的具体实践,更探索出长三角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