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热衷儿童文化现象引热议:是精神返祖还是情感疗愈新方式

小编 22 0

商业综合体中,手捧超大号毛绒玩具的职场人士随处可见;动漫展览现场,众多成年人踊跃加入周边商品的抢购热潮……积木、盲盒、棉花娃娃等原本属于孩童的玩物,如今正成为都市成年人的新宠。为何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青睐儿童玩具?这种现象究竟是现代社会的解压新趋势,还是所谓的"精神返祖",抑或是构建心理安全空间的新方式?

当"成熟"标签成为生活枷锁

"成人儿童化"(kidult)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初期特指成年人热衷观看儿童电视节目的社会现象,后延伸为成年人主动参与青少年文化活动以获取情感慰藉的行为模式。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装嫩",而是深层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在高压社会环境下,成年人通过回归童年时期的简单快乐,实现对现实压力的有效缓冲。

传统认知中,"成年"被定义为责任、稳重与理性的代名词,社会普遍要求个体"以成年人的方式"应对生活挑战。然而现实中,部分成年人在心理层面尚未完全接纳这种身份转变,甚至对"成年"本身存在隐性抗拒。

心理咨询师李彦汝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成年人"儿童化"过程中,玩具、动画等物品扮演着"过渡性客体"的重要角色。"就像分床期的儿童会通过拥抱玩具或毛毯获得安全感,这些物品替代了母亲带来的温暖体验。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过渡性客体'是个体从内心世界走向外部现实的桥梁,也是人格分化的关键一步。只有建立足够的内在安全感,个体才能勇敢探索外部世界。"

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成年人"儿童化"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内在安全感的暂时性退缩与对现实责任的柔性抵抗。通过把玩玩具、观看动画、收藏可爱物件等行为,成年人得以短暂卸下社会角色面具,重新连接被现实压抑的真实自我。

重构现代成年定义

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票房突破十亿大关,成功跻身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前十。值得关注的是,观影人群中成年人占比显著提升。受访者表示,选择观看这部影片不仅因为其唤起80后、90后的集体童年记忆,更在于影片"勇敢走出舒适区,拥抱未知未来"的主题精准触达了当代青年的心理焦虑点。

事实上,成年人的"儿童化"倾向并非全然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反而蕴含着积极的自我疗愈功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真正的成熟在于允许自己保有适度的"幼稚",正视自身心理需求,构建完善稳定的人格结构,从而更从容地应对生活挑战。在"童年滤镜"中短暂沉浸,反而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社会角色与成长意义。

2025年8月9日,浙江杭州大悦城举办《浪浪山小妖怪》主题快闪活动现场。

近年来,英国玩具品牌Jellycat在中国市场持续走红。尽管单价数百元的毛绒玩具让消费者直呼"价格不菲",但其治愈系的外观设计与柔软触感,总能唤起人们对无忧无虑童年的温馨回忆。有年轻消费者坦言,虽然购买玩偶常被视为"非理性消费",但怀抱玩偶时获得的内心平静与满足感让这笔投入变得值得。

在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中,成年人面临着多重不确定性,而儿童文化恰好提供了"确定的快乐"来源。当成年人发现儿时喜爱的动画仍在更新、经典角色永远保持美好形象、玩具游戏能带来即时成就感时,这种可控的愉悦体验便成为快节奏生活中的情绪缓冲机制,堪称现代成年人的"心理布洛芬"。

心理发展并非单向的"成人化"过程,而是内在儿童性与成人性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社会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应当既能理性处理现实问题,又能保留孩童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因此,成年人"儿童化"现象不宜简单定义为拒绝成长,更应视为现代人对"成年"概念的重新诠释:成年不是童年的对立面,而是童年的延续与升华,是对童年时期形成的"真善美"价值观的重新认知,通过悦纳自身的本真特质,构建更平衡的生活状态。

科学疗愈需把握尺度,整理心情再出发

随着成年人"儿童化"现象逐渐演变为社会趋势,商家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推出大量"怀旧经济"产品,与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形成"双向奔赴":复古游戏机、经典IP联名零食、限量版收藏品等商品直指情绪价值,为成年人提供"短暂重返童年"的机会。

值得警惕的是,当成年人"儿童化"演变为纯粹的消费狂欢或逃避现实的借口时,反而可能加剧精神内耗。若"自我放松"异化为无节制消费或盲目攀比,将彻底丧失心理疗愈的积极意义,导致个体陷入更深的迷茫与焦虑。

因此,对成年人"儿童化"现象需要理性引导与规范发展。除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饥饿营销""情感绑架式销售"的管控外,社交媒体与舆论场更需引导年轻人认识到:健全人格的塑造不应依赖对"过渡性客体"的持续追寻,而需正视成长责任,尊重个体发展节奏,同时欣赏人生不同阶段的独特风景。

童年并非完美无缺的"避风港","追寻童年"的真正价值在于转化为前进的情感动力,而非沦为"精神返祖"的退化表现。唯有带着童年积累的快乐能量,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成年生活的挑战。

正如《小王子》中所言:"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记得。"成年人"儿童化"现象的流行,或许正是越来越多"大人"开始尝试"记得"本真自我,进而迈向真正成熟的标志——懂得何时展现成人担当,何时可以拥抱内心的童真。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