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银川地区雨水充足
导致蒿草进入旺盛生长期
每年8月至9月为蒿草花粉浓度高发期
针对这一民生痛点
银川市全面启动"除蒿攻坚战"
由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牵头
已完成超170亩重点区域
野生蒿草集中生长区摸排
并于9月5日前完成专项清理
“除蒿攻坚战”启动后,引发市民热烈反响,网络平台涌现大量点赞评论:“终于对蒿草重拳出击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林业部门点赞”“这真是鼻炎患者的救星”“需要志愿者请联系我”……
目前,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正持续开展后续检查与清理工作,联合各辖区政府、街道及社区形成治理合力,重点清除残余蒿草植株,构建市民呼吸健康防护网。

多轮精准作业,靶向清除过敏源头
初秋时节的银川仍处高温天气,在银川国际交流中心西侧绿地,园林工人操作专业割灌机进行连续作业,将一株株引发过敏的蒿草连根清除。
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工作人员汪洋自身也是蒿草花粉过敏者,却始终坚守一线指挥作业。尽管佩戴了全套防护装备(墨镜+口罩),经过一轮清理作业后,他的双眼仍出现发红流泪症状。"该区域毗邻阅海湖绿道,是市民日常运动休闲的重要场所,为保障公众健康,今年已开展4轮系统性杂草清理。"他向记者介绍,当前采用割灌机与工程车协同作业模式,对成片蒿草实施"前割后推"联动操作,确保连根拔除。清理物将通过密封装袋、篷布覆盖等专业措施运输,送往植物垃圾处理场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置,部分可作为饲料由养殖户回收利用,全程严防花粉及种子二次传播。
在毓秀公园治理现场,十余人的专业作业团队分工协作:割灌机组负责蒿草切割,人工组使用草耙归拢装袋,清运车辆同步进行转运。银川凤洁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已于7月、8月开展多轮预防性除草,"春夏季节及时割除可有效阻止开花结实,此时蒿草根系较小便于彻底清理,现阶段开展查漏补缺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建立长效机制,深化综合治理体系
蒿属花粉作为全球分布最广、致敏性最强的花粉种类之一,已被多地列为"生态恶性杂草"。面对2025年蒿草花粉高峰期,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下发专项治理通知,要求各责任单位全面排查公园绿地、市政林带等区域蒿草生长状况,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实施科学清理。截至9月5日,全市已完成约170亩大面积野生蒿草集中清理,严格执行连根拔除、规范转运、科学填埋的治理标准,全程采取防扩散措施。
针对部分权属不清、管护薄弱的"三不管"空地蒿草滋生问题,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已开展专项摸排,将协调街道、社区及权属单位明确管护责任,组织专业队伍实施清除作业。
下一步,银川市将构建蒿草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系统性整治方案:
一是强化养护单位日常督查,在常规管护中动态清除野生蒿草植株;
二是联动辖区推进裸露空地临时绿化工程,通过种植苜蓿等替代植物抑制蒿草生长;
三是建立花粉监测预警机制,在花粉期及种子成熟期前实施机械割除作业;
四是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优先整治居民区、学校、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远郊荒地以动态监测为主。

科学认知蒿草,推进社会联防共治
蒿草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单株可产生数千万至上亿粒花粉,即使清除大部分植株,残余个体仍可能快速恢复种群规模。其种子体积微小且附着绒毛,极易通过风力传播,外地蒿草种子亦可能随季风迁移至银川地区。
蒿草具备耐贫瘠特性,对生长土壤要求较低,非常适应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常见品种如黄花蒿、艾蒿、猪毛蒿等,在固沙防沙、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生态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区域植物多样性。部分蒿草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例如青蒿素提取自黄花蒿,艾蒿具有活血止血功效,蒿子面、蒿子粑等更是地方特色传统美食。
蒿草花粉引发过敏的主要原因是其颗粒直径微小(通常20-30微米),易深入呼吸道,花粉表面及内部含有的特异性蛋白质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异物,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典型症状包括鼻塞、流涕、眼结膜充血、咽喉瘙痒等。
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特别提醒市民尤其是过敏体质人群加强自我防护:花粉浓度高峰时段减少户外活动,外出务必佩戴防护口罩,归家后及时清洗面部及手部,保持室内门窗关闭并做好清洁,如出现严重过敏症状应立即就医。
本次"除蒿攻坚战"的核心目标并非彻底消灭蒿草种群,而是通过科学防控手段,将其密度控制在不会引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水平,实现生态保护与公众健康的动态平衡。呼吁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治理行动,共同守护城市呼吸健康环境。
(原题为《过敏元凶,连根拔起!银川清理蒿草17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