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文推进急救体系建设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AED配置

小编 20 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近日公布多份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建议答复,就完善我国急救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备等议题作出权威回应,明确将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公共急救服务能力。

答复文件指出,急救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民生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服务效能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民众生命健康。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推动我国急救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已完成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通过加强急救设备配置与专业人才培养,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实现稳步提升。

在AED等关键急救设备配置方面,国家卫健委自2020年起联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系统指导各地提升急救设备配置水平;2021年出台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则从科学规划、安装规范等维度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全国公共场所AED配备数量实现逐年递增。

作为可由非专业人员操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AED能自动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并实施电击除颤,被医学界称为"心脏骤停救命神器"。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脏骤停发病人数约55万,总体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在发病后3分钟内使用AED实施除颤,患者生存率可提升至50%以上,凸显普及AED的重要性。

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各地卫健部门联合相关单位,依据辖区心脏骤停发生率、人口密度、场所类型等核心指标,科学制定AED配置规划,明确数量规模、空间布局、技术标准等关键要素。重点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学校、工厂车间等人员密集场所加大配置密度,建立"重点区域优先保障、其他区域逐步覆盖"的推进机制。文件特别强调"支持各单位自主采购配置AED,倡导社会各界通过公益捐赠等方式参与急救设备建设"。

在提升全民急救能力方面,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关爱生命救在身边"主题行动,通过"六进"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创新推动将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公交司乘等重点行业在岗培训内容,在中小学开展急救常识教育,在高校推广急救技能课程,构建全人群覆盖的自救互救能力提升体系。

国家卫健委发文推进急救体系建设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AED配置

社会急救力量建设方面,我国正加速构建全国统一的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推进具备资质的急救志愿者登记注册与调度机制建设。目前浙江省已通过"浙里急救"平台实现志愿者信息化管理和就近调度,其他省份也在积极推进类似平台建设,旨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财政支持方面,2023-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11.54亿元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及边境地区577个乡镇卫生院升级急救设备;2025年新增的30.18亿元中央财政补助,则允许地方根据实际需求统筹用于院前急救设备配置,特别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等医疗薄弱地区倾斜。

为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国家已出台系列税收激励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AED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三年内扣除。所有经营主体捐赠急救设备,均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为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公益事业提供政策支持。

交通运输领域的AED配置取得实质性进展,2021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交通医疗急救箱配置标准指导目录(试行)》,明确要求专业加强型急救箱必须配备AED设备。目前正重点推进中心城市客运枢纽等重点场站的AED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日均客流量2000人以上港口客运站、重点水域客滚船的急救设备全覆盖。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我国正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AED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开发电子地图、导航指引等功能提升设备使用效率。2023年发布的专项文件已明确要求推进AED位置信息与导航软件、120指挥系统的数据互联,实现急救资源的精准调度,为提升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