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寿险公司银保渠道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A股五大上市险企最新半年报显示,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保(601319.SH)、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太保(601601.SH)、新华保险(601336.SH)等头部机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均实现显著同比增长。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受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影响,个人代理渠道新单业务增长面临压力。除新华保险外,其余上市险企个险渠道新单保费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界面新闻记者从多家商业银行内部获悉,在当前息差持续收窄的市场环境下,银行机构正积极推进中间业务转型,将理财、保险等产品销售列为重点考核指标,以此优化收入结构并分散经营风险。
多重利好因素推动银保渠道强势复苏
自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监管政策实施以来,行业费用体系逐步规范,此前曾经历短暂的业务调整期。
东吴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4年,75家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合计约7568亿元,其中新单期缴保费3686亿元,同比下降12%;新单趸缴保费3882亿元,同比降幅达28%。
进入2025年上半年,银保渠道实现强劲反弹,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具体数据显示,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同比激增111.1%;人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4.1%,业务占比从去年同期的54.1%提升至58.7%;中国平安银保渠道首年保费规模同比增长77.6%,占比从2024年同期的12.74%跃升至24.38%;中国太保银保渠道新保期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58.6%,新业务首年年化保费银保渠道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0.22%提升至45.77%;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上半年长期险首年保费同比增长150.3%,其中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5.4%。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利率下行是推动银保业务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某农商行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当前银行保险产品营销重点突出收益稳定性,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客户倾向于通过保险产品提前锁定长期利率,部分大额存单资金已出现向保险产品转移的趋势。"
"存款利率调整通常先于人身保险产品,这种利率调整的时间差,直接吸引了银行体系内具有长期储蓄需求的客户群体。"某保险行业专家解释道,"目前市场普遍预期利率仍有0.5-1个百分点的下行空间。"
该专家进一步指出:"随着银保渠道'报行合一'过渡期结束,保险公司手续费成本显著降低,极大提升了在银保渠道拓展资源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受益于佣金率优化和高价值产品占比提升,头部险企2024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实现显著增长。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行业平均费率降幅超过40%。其中,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和人保寿险银保渠道2024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分别增长62.7%、135%、516%、219%和134%。
分红险转型驱动银保渠道价值重塑
分红险产品转型成为提升银保渠道价值贡献的关键引擎。
传统银保渠道长期存在"规模大、价值低"的行业痛点。在利率低位运行和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下,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传统固定利率长期保单持续热销,导致寿险公司负债成本刚性上升,潜在利差损风险成为行业共同挑战。相比之下,分红险产品能够有效降低刚性负债成本,缓解长期利差损压力。随着银保渠道主力产品从传统储蓄险向分红险转型,渠道价值贡献度显著提升。
2025年以来,上市险企加大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推广力度,半年报数据已显现转型成效。
上半年,中国平安分红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0.94%,占寿险及健康险总规模的12.79%,较去年同期提升超2个百分点;中国太保新保期缴业务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42.5%;新华保险上半年分红险新单期缴保费达46.3亿元(上年同期仅200万元),占新单期缴比重提升至10.8%。
中国人寿表示,上半年通过在个险渠道大力推广浮动收益型产品,分红险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已超50% ,成为支撑新单保费增长的核心力量。
银保渠道分红险占比正持续提升。某城商行理财经理向界面新闻透露:"目前主要销售终身寿产品,此前曾大规模推广过分红险,但因实际分红未达预期,导致市场信心不足。现阶段仍有确定收益型终身寿产品在售,分红险销量占比约20%,虽较去年有所提升,但整体占比仍较低。"
"我们城商行保险业务规模有限,四大行、邮储银行及招商银行等头部机构分红险销售占比已普遍超80%。在当前利率下行趋势下,确定收益型终身寿产品供应减少,分红险将成为未来主流产品。"该城商行理财经理补充道。
招商证券研报测算显示,2025年至2027年分红险新单保费增量有望接近2万亿元,分红险产品将成为寿险行业的核心增长引擎。
银保渠道高增长态势有望延续
银保渠道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随着"报行合一"政策深化实施及银保渠道承接储蓄转化能力持续增强,未来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及新单规模有望超越个险渠道。
保险行业专家表示,银保渠道天然契合储蓄险产品销售特性,客户需求基础扎实,增长趋势有望延续。"我国银行储蓄存款规模约200万亿元,具备向长期保障型财富管理产品、人寿保险产品转化的巨大潜力。相较于个人渠道获客,银行柜台针对有长期储蓄需求客户的转化成本更低。"
"个险渠道目前处于深度转型期,代理人队伍正在进行提质增效改革。"该专家进一步分析,"同时,人身保险产品期限普遍较长,银保产品新业务价值率已显著提升,保险公司从价值导向出发,也将持续加大银保渠道投入。"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市场存在担忧观点认为,银保渠道过度依赖银行网点业务,而年轻群体更倾向于通过手机APP办理金融业务,未来随着银行网点收缩,可能影响银保渠道保费增长。
对此,上述专家认为影响有限。"各银行手机APP同样属于银保渠道范畴,纯互联网平台因安全性认可度不足及监管限制,难以大规模销售高现金价值复杂产品。保险公司自营APP及微信公众号渠道业务占比目前仍较低,短期内不会对银保渠道造成显著冲击。"
专家建议,保险公司需持续加强数字化建设与产品创新能力。"银保渠道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保险公司推出的财富管理类创新产品,如即期年金等复杂设计产品,能够精准匹配银行客户需求。"
此外,专家强调,保险公司还应加强个人代理人分级分类管理,开发差异化产品,丰富非银保渠道产品线,如增加养老服务、设计家庭保障组合产品、拓展企业团体保险业务等,减少对单一渠道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