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磅布局!10大区域入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小编 35 0

文 | 凯风

中国新一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国家战略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地区、合肥都市圈、福厦泉地区、郑州市、长株潭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区域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国家重磅布局!10大区域入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入选的10大区域均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GDP总量合计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其改革探索经验将为全国范围内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作为国家赋予的重大改革任务,这些区域将承担哪些具体使命,其改革举措又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01

试点区域选择的战略考量

我国改革始终坚持渐进式推进策略,通过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国推广,这一成功模式在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等建设中已得到充分验证,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样延续这一思路。

按照官方表述,入选区域"发展基础扎实,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显著,改革条件成熟,且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体现了国家在试点布局上的系统性思考。

国家重磅布局!10大区域入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试点区域覆盖30余个地市,实现东中西部均衡布局,具有广泛的区域代表性。

与以往改革试点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本次试点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均衡,不仅包含合肥都市圈、长株潭、郑州、成渝等中西部重点区域,还纳入了绍兴、惠州、镇江、芜湖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等城市,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其次,试点模式突破行政壁垒,构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格局。

新一轮改革超越了单一城市发展范畴,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户籍互通、土地指标跨区域调剂、飞地经济合作等方式,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第三,重点城市群与中心城市尽数纳入,形成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有机衔接。

近期国家顶层文件明确提出打造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成渝、长江中游两大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此次试点区域全面覆盖这些战略区域,如北京城市副中心代表京津冀,苏南及杭甬温代表长三角,大湾区内地九市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株潭分别代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西安、沈阳等部分经济强市暂未直接入选,其中上海已承担更高层级的改革开放任务,其他区域则通过所在城市群整体参与试点,确保改革试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02

试点区域的差异化改革任务

两周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明确要求促进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此次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已基本实现市场化配置,而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此次改革聚焦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以及数据、算力、资源环境等新型要素,着力破解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体涉及劳动力流动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技术成果转化、数据要素流通、资本市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领域。

基于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此次改革试点实行差异化任务分工:

前沿产业培育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布局深海、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南地区侧重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研发应用;合肥都市圈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轨道交通装备;郑州市则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领域开展创新探索。

国家重磅布局!10大区域入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体制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国资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杭甬温、福厦泉推行"首席科学家/专家负责制";苏南地区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合肥都市圈获得"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试点资格,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

国家重磅布局!10大区域入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被赋予重要使命,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跨境要素流动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探索跨境数据流通、跨境职业资格互认机制;福厦泉地区则聚焦闽台职业资格互认、两岸融合数据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国家重磅布局!10大区域入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土地要素配置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优化工业用地使用年限,创新产业用地租赁模式,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打破传统土地利用模式限制;杭甬温地区推广"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承担这些先行先试任务,试点区域将获得更大改革自主权,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抢占先机,为全国范围内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累宝贵经验。

03

改革试点的重点突破方向

10大试点区域在承担差异化任务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共性改革方向。通过梳理10份试点方案的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把握未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点领域:

一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资源共享"、"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首席科学家/专家负责制"成为改革焦点。

科技资源共享主要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层面推进,如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

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变过去职务成果完全归单位所有的模式,赋予科研人员部分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其中合肥都市圈将科研人员可享有的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比例提高至70%,极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多地国有企业试点推行,通过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实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一模式在前沿科技领域尤为重要。

二是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产业用地长期租赁"、"亩均效益评价"等政策工具得到重点运用。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范围扩大,允许用于建设租赁住房、商业设施等,但明确禁止用于房地产开发,拓宽了集体土地利用渠道。

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调剂政策对大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计划指标管理,导致大城市居住和产业用地紧缺,中小城市土地资源闲置。通过节余指标跨县域、跨地市乃至跨省域调剂,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劳动力要素流动优化,"放宽落户限制"、"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人地钱挂钩"等政策组合拳加速落地。

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国90%以上城市已实现"零门槛落户",但广州、深圳、杭州市区等超大特大城市仍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

都市圈和城市群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取得突破,如无锡社保年限可用于苏州落户,东莞社保年限可用于佛山落户,有效促进了区域内人口合理流动。

国家重磅布局!10大区域入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地钱挂钩"机制将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指标分配、基建投资安排与常住人口变化挂钩,引导资源要素向人口流入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总体来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区域将获得更大改革自主权,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范围内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