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写字楼里的年轻人还在为电梯间社交礼仪纠结时,曾在上海打拼的70后自媒体人孟凡开,正在苏北老家通过短视频解构传统社会的"人情密码"。这位返乡创业者以农村生活为蓝本,用幽默笔触拆解中国式社交潜规则,意外成为百万都市青年的"民间关系学导师"。
在他的镜头下,乡野间的日常互动被转化为可学习的社交算法:从11点方向的招呼角度,到烟囱冒烟的蹭饭时机,这些经过量化分析的民间智慧,正成为Z世代理解社会运行的新教材。
以下内容根据其原创视频及口述整理。
文丨姜婉茹
编辑丨陶若谷

苏北农村的社交礼仪,藏着千年文明的生存哲学。
我曾系统拍摄过"田间招呼教程":当一家人在院中用餐,有村民从远处经过,标准流程是先侧目观察,待对方行至11点方位时,起身扬声问候:"吃晚饭咯您?"席间众人需同步发出邀请:"就在我家吃点。"对方通常回以:"你们慢用。"这套程式化互动,实则是乡村社会的"社交握手礼"。
蹭饭更是门技术活。我在视频中还原过经典场景:二叔发现邻居家洗小龙虾,判断伙食不错。待午间烟囱停烟(饭熟信号),便装作散步路过,神情需自然闲适。主人招呼"二叔吃中饭啦",二叔答"你家中饭好早"——这句应答暗藏社交密码:既表明非刻意蹭饭,又暗示尚未用餐。
主人按例邀请"没吃就在这吃",二叔婉拒"不了,老伴没回"(实为无饭可吃的信号)。此时若主人搬来板凳,这场半推半就的饭局便成了,酒肉相待间完成人情往来。
这些日常互动被网友称为"人类社会化实战教材"。看似简单的招呼背后,是情绪表达与环境适配的综合考量。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中的言行举止,都是综合利弊后的社交表演,这种生存技能已融入民族基因。
乡村社会的核心规则是"人情积分制":所有互助行为都折算为隐性分数,村民心中自有算盘。例如骑摩托未戴头盔被拦下,托人电话摆平看似举手之劳,实则消耗了对方人情账户的额度。
这种积分变动具有高度透明性,不仅当事人清楚,全村人都看在眼里。受助者必须精确计算对方付出的"人情分",偿还时还要附加利息——原本50元罚款的事,帮忙者请客花费500元,受助者回礼需远超此数。
正如网友总结:"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能用钱解决的都是简单题。"有趣的是,这种积分体系具有弹性,帮忙者虽消耗人情,但也积累了"可预期回报"的社交资本,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网络。

●孟凡开的妈妈和邻居礼尚往来。讲述者供图
我曾拍摄母亲与邻居的"半碗头"交往:摘两颗南瓜香瓜送去,邻居必以葫芦回赠;母亲将葫芦擦丝烙饼送还,邻居再回赠鸡蛋。这种以剩余物资进行的社交交换,确保双方"空篮不入户",维系着微妙的平衡。
农村劳务市场分"叫工"与"请工"两种模式:
"叫工"属明码交易,老人通过修路栽树、大棚劳作等零工获取日薪百八十元;"请工"则是人情互换,主家需好酒好菜招待,帮忙一天记一个"人情工",未来必须无条件回偿。
人情账的动态平衡是关系存续的关键,一旦失衡便可能破裂。乡村社会常通过"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法则重构关系网络,形成不断演化的社交格局。
村民间存在隐性竞争:收入水平、房产购置、子嗣情况都是比较项。"打光棍"与"无后"是两大社交软肋,用"绝后"骂人足以让人崩溃。这类攻击性语言仅限私下使用,公开场合会被视为突破社交底线。
情绪管理同样重要。村里半数家犬会被偷,但村民只会客观陈述事实,从不表露伤心——私人情绪不被公共领域接纳。即便是亲人丧事,下葬后第四天也需恢复常态社交,这是集体生存法则的体现。

"农民入门指南"账号的诞生颇具戏剧性。去年大学生"回村种田"梗流行,我本想做农业技术教程,却意外发现乡村社交内容更受欢迎。
这些人情智慧并非刻意习得,而是在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生存经验。我自幼观察人们的语言神态、行为细节,结合父母讲述的乡土故事,将其系统化后拍成教程。
作为70后农村子弟,我1997年大专广告设计专业毕业,成为村里首个进城的大学生。同村青年多赴苏南发展,在城市安家成为主流成功标准,"读书改变命运"仍是乡村共识。
但在上海工作6年后,我提前遭遇"35岁危机"。辞职后尝试女装销售、电话卡推销、童装电商等多种职业,2003年在浦东购房的"城市成就",反而让我感到如羊入圈的束缚。
38岁那年,我在淘宝发现土鸡商机,毅然卖掉上海房产回乡创业。父亲怒斥"捡垃圾都比回村强",反映出乡村对失败者的刻板认知。
农村社会如同"透明社区":村民日常活动完全公开,唯有夜晚才回归私密空间。所有农户的生产状况、物价水平都公开透明,无需伪装的相处模式反而带来真实感。

●孟凡开吃甜杆。讲述者供图
初回村收土鸡时,我因不懂"集市势力范围"规则常遭围堵。后来才明白每个路口的鸡贩都有经年累月打出来的地盘,按规矩从他们手中收鸡才化解危机。
这种"赤裸的真实"让我着迷:价格体系完全透明,利益博弈摆在明面上,无需都市职场的层层伪装。拍摄时我直接告知村民"拍视频送饮料",大妈们甚至会因错过镜头而懊恼。
账号能走红,18岁儿子功不可没。这位对哲学感兴趣的高二学生,精准分析出18-30岁城市男性的压力与迷茫——他们正是我视频的主力受众。
在"鱼换猪粪"教程中,粉丝提炼出社交真谛:"对方说不用客气,你千万别当真"。饭桌礼仪视频引发激烈辩论,支持者认为"不懂规矩易遭暗箭",反对者斥为"封建糟粕",这种碰撞恰恰反映了都市青年的社交焦虑。
打招呼教程评论区成了"社恐诊疗室":有人承认"遇见熟人假装没看见",有人困惑"电梯遇见同事该不该打招呼",更有人分享"模仿长辈打招呼像偷穿大人衣服"的成长体验。这些困惑揭示出现代都市社交教育的缺失。
城市生活的"包裹性"让年轻人难以窥见社会真实运作。农村则截然不同:村民对乡镇机构、权力结构了如指掌。同样拨打12345热线,农村人会权衡"刺儿头"标签的潜在风险,这种现实考量正是城市青年缺乏的生存教育。
我的"摩托车无牌行驶"视频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违法。实则反映乡村执法的弹性智慧:未造成实质危害的轻微违规,往往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
曾拍摄"摘邻菜不算偷"的生活场景遭平台下架。在农村,炖鸡缺丝瓜时摘邻居两根无需打招呼,村民对此习以为常,但城市网友普遍视为盗窃——这种认知差异凸显城乡社交规则的鸿沟。

我既非纯粹的城市人,也非传统农民,更像城乡夹缝中的观察者。每月往返苏州陪家人与农村创作基地,这种"两栖生活"让我保持清醒视角。
乡村社会极其重视口碑评价,即便外出发展的村民,也在意老家名声。生意人宁亏本不欠乡邻债务,否则会遭"戳脊梁骨"的道德审判。
村里有位"厉害女人",丈夫患精神病后独自抚养两子成家,其坚韧赢得普遍尊重。相比之下,某正常家庭儿子四十未婚,常被私下议论"两口子不如一个寡妇"。这种民间评价体系虽残酷,却构成乡村的道德约束。
利益博弈同样直白。我们组20多户中有3户外姓,一户靠联姻融入,一户被迫迁走,剩下的张家持续受排挤。二叔家宅基地被邻居侵占,几经报警才勉强划定界限——这种冲突揭示乡村生存法则:善良需以实力为后盾。
但恶行自有代价:占宅基地的人家虽有权势,却因违背公序良俗沦为笑柄。乡村社会的是非评判虽常被权势左右,但正义可能迟到,从未缺席。
多年来我刻意保持边缘姿态,做自媒体后更谨慎维系邻里关系。在乡村,日常寒暄既是存在证明,也是规则训练。任何社交失误都会立即受到现实教训,这套规则体系不容逾越。
这正是都市青年关注我的深层原因——他们在视频中看到了缺失的社会教育。

●孟凡开的工作室。讲述者供图
我的"不孝指南"系列意外走红:故意留脏衣服等父母收拾、撒娇要吃鸡、随意停放三轮车等行为,实则是亲子情感的特殊表达——父母通过照顾子女获得价值感。
"红包礼仪"教程更成实用手册:穿大口袋外套、提前打开袋盖、告辞时放慢脚步等技巧,配合"嘴上推辞身体诚实"的经典表演,展现了传统礼尚往来的智慧精髓。
童年赤脚走泥地的经验,让我领悟到"脚趾抓地防滑法"——这种生存智慧与城市文明形成有趣对比。如今每到五月,我都会和儿子共看《菊次郎的夏天》作为入夏仪式,在蝉鸣蟋蟀声中感受时光流逝。
我在老家租下100亩地,有水塘草坪树林,一栋小楼成为创作堡垒。在这里我可以完全独处,在电脑前醒睡工作,不受任何规则束缚。
父母仍守着宅基地,与土地深深绑定;而我随时可以离开。这种自由让我看清:每个人都需在时代变迁中寻找定位,我的位置就在城乡文明的交汇点,用镜头记录正在消逝的传统智慧,为迷茫的都市青年提供一份社会化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