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9月10日,国内创新药企代表贝达药业发布公告,宣布拟启动H股发行计划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关于本次赴港上市的战略考量,贝达药业在公告中表示此举旨在"进一步强化公司资本运作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
针对该上市计划的具体细节,界面新闻记者于9月11日尝试联系贝达药业投资者关系部门,电话未能接通。同日发送至公司信息披露专用邮箱的采访提纲,截至本文发布时亦未获得回复。
公告同时提示,本次发行上市的具体方案尚未最终确定,后续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履行香港联交所等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项目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受多重市场因素影响,9月11日贝达药业A股开盘后股价一度下探7%以上。当日创新药板块整体承压,主要受美国拟加强在研药物临床数据审查政策传闻影响,板块内多只个股出现调整。

截至9月12日午间收盘,贝达药业报69.56元/股,当日跌幅收窄至0.63%,最新市值为292.6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贝达药业第三次推进港股上市进程。历史信息显示,公司曾于2021年2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在同年12月更新申报材料,但两次申请均未完成最终发行。
作为国内创新药领域的开拓者,贝达药业成立于2003年,2016年登陆深交所成为"创新药第一股"。其核心产品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开创了本土创新药产业化的先河。
然而近年来,面对行业快速迭代和竞争加剧,贝达药业的创新动能略显不足。公司目前商业化的核心产品仍集中在EGFR-TKI、ALK-TKI及CDK4/6三类抗肿瘤药物领域,在研管线的差异化布局和后续管线厚度与行业头部企业存在差距。
非小细胞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庞大的临床需求和市场空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5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达248万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约80%,对应患者规模超过190万例。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EGFR基因突变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亚洲患者突变率高达50%左右,白种人群约为15%。这使得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为该治疗领域的"重磅炸弹"级药物类别。
贝达药业的凯美纳(埃克替尼)正是第一代EGFR-TKI的代表性药物,凭借先发优势曾实现优异的销售业绩。
该产品于2011年6月获批上市后,2016-2017年连续两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19年峰值达到15亿元。但随着三代EGFR-TKI药物的陆续上市,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据开源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国内已获批的第三代EGFR-TKI药物达6款,其中国产自研产品占5款,包括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豪森药业的阿美替尼、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贝达药业的贝福替尼等,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产品迭代压力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尽管贝达药业营收保持稳定增长,但盈利水平波动明显,与同类创新药企差距逐渐拉大。

2019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5亿元增长至28亿元,复合增长率约12.8%;扣非净利润则呈现大幅波动,峰值为4亿元(2021年),低谷时仅3000万元(2023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7.31亿元(同比+15.37%),扣非净利润1.91亿元(同比-11.91%),盈利端表现承压。
对比来看,其他第三代EGFR-TKI产品企业同期业绩表现更为强劲。艾力斯(伏美替尼)上半年营收23.74亿元(+50.57%),扣非净利润9.05亿元(+39.92%);翰森制药(阿美替尼)上半年营收74.34亿元(+14.3%),净利润31.35亿元(+15%),显示出三代产品更强的盈利能力。
作为一代EGFR-TKI产品,埃克替尼面临三代药物的替代压力;而公司引进的三代产品贝福替尼又错失先发优势。2023年5月贝福替尼获批上市时,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等已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更值得关注的是,贝福替尼的合作方益方生物曾于2024年6月披露,贝达药业尚拖欠该产品里程碑款项1.8亿元,经多次催讨仍未支付,反映出公司在产品引进方面的资金压力。
在其他管线布局方面,贝达药业的ALK-TKI产品恩沙替尼虽已在美国获批,但市场规模有限(ALK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占比仅3%-7%);CDK4/6抑制剂则主要面向乳腺癌领域,与公司传统优势的肺癌市场协同效应较弱,且面临国内多家企业竞争。
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恩沙替尼于2024年12月获美国FDA批准,2025年8月底才开出首张处方,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短期内难以贡献显著业绩增量。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压力。截至2025年6月末,贝达药业流动资产13.59亿元,流动负债17.57亿元,流动比率0.77;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5.27亿元,而同期营业总成本达14.9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2.55亿元,销售费用5.94亿元,资金链面临考验。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分析认为:"贝达药业选择此时重启港股上市,主要出于补充流动资金、优化财务结构的考虑。香港资本市场作为国际融资平台,有利于公司引入国际资本,支持研发投入和国际化布局,但需注意估值差异和合规要求。"
柏文喜进一步指出:"创新药企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支撑研发,贝达药业通过H股上市可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改善流动负债结构,为后续管线研发和商业化提供资金保障,但仍需在产品管线创新和商业化效率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