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湖库及江段蓝藻水华现象解析:生态环境部详解成因与应对

小编 22 0

近期,长江流域部分湖库及江段出现的蓝藻水华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江西省境内第一大河的赣江,近日有南昌、丰城等地市民拍摄视频显示,当地部分江段水体呈现出类似绿色油漆的外观,并伴有异常气味,相关画面在网络传播后受到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太湖、巢湖等历史上易发生富营养化问题的湖库,今年水华现象亦出现反弹。公开信息表明,自今年6月份起,沿湖各地已陆续组织开展蓝藻打捞等应急处置工作。

长江流域蓝藻防控工作是否出现反复?此次大范围蓝藻水华集中暴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影响范围究竟有多大?未来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9月12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联合长江流域局监测科研中心,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独家专访时指出,本次长江流域湖库及部分江段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气候异常波动、水文条件改变以及营养盐长期积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25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未经历明显的洪水过程,气象条件整体呈现偏旱态势,导致各湖泊、水库水位普遍偏低。此外,流域内闸坝、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使得部分河段水流速度显著减缓,水体自然交换能力下降,形成了长时间的静稳水域环境,为藻类的聚集与大量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部同时指出,汉江、赣江等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仍处于能够满足藻类生长需求的水平,特别是汉江中下游崔家营至沙洋江段总磷浓度相对较高,为水华的发生提供了关键的营养物质基础。

长江中下游湖库及部分支流水华态势严峻,为近年罕见

地处赣江下游西岸的丰城市目前正全力应对蓝藻水华挑战。

据丰城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自8月29日启动赣江丰城段蓝藻水华Ⅱ级应急响应以来,丰城市蓝藻水华防控应急指挥部严格依照《赣江丰城段蓝藻水华防控应急预案》部署,组织生态环境、水利、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及沿线乡镇(街道),在蓝藻聚集区域采用杀藻剂、絮凝剂等化学手段进行应急控制,并在具备条件的区域迅速调集打捞队伍和船只开展集中清理作业。对于打捞出的蓝藻及水草等废弃物,当地也采取了妥善处置措施,以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经过持续处置,目前赣江丰城段蓝藻蔓延的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原本处于中度水华状态的江段已转为轻度,整体水质状况获得显著改善。

水华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生物突发性过度繁殖的生态现象。今年入夏以来,除赣江外,长江流域的太湖、巢湖等多个重要湖库及江段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华暴发现象。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公开数据显示,巢湖湖区今年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的时间为6月3日,当时水华覆盖面积达到4.95平方千米。

太湖的水华现象则出现在8月份。8月5日,太湖沿岸居民反映,西山附近水域出现大面积黄色藻类聚集。6日,当地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受台风“竹节草”过境影响,太湖水域近期出现蓝藻大面积聚集情况,相关部门近几日正持续开展打捞处置工作。

9月12日,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局监测科研中心副主任王英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依据2024至2025年的监测数据,当前蓝藻水华现象较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富营养化湖库如太湖、巢湖等,今年水华发生强度有所回升,发生频次和最大覆盖面积均较往年同期偏高。其中,巢湖最大水华面积较2024年增长了2.2倍,太湖最大水华面积较2024年增长了1.1倍。

此外,长江部分支流的水华情况也较往年更为严重。例如,赣江南昌段今年观测到较大面积的蓝藻水华,9月4日监测显示水华面积达0.46平方公里。汉江中下游的水华以往主要发生在春季,但今年至7月底,其峰值藻密度仍达到5.0×107个/升,达到中度水华程度,这种情况近年来较为少见。

气候异常与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共同加剧藻类聚集增殖

在公众普遍认知中,蓝藻水华多发生于湖泊等相对封闭的水体,而今年赣江部分江段出现水华现象,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赣江作为一条流动性的大河,为何也会暴发蓝藻水华?”有环保志愿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针对此次大范围水华发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回复表示,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本次长江流域大范围蓝藻水华的发生,是气候异常、水文条件改变与营养盐积累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1月至8月,长江流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特别是7月至8月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这为喜高温环境的蓝藻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加速了蓝藻的大量滋生。

同时,今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偏少,未形成明显的洪水过程,气象条件整体偏旱,导致各湖泊、水库蓄水位偏低。在此情况下,流域内已建成的闸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使得部分河段水流速度明显减缓,水体自然交换能力大幅下降,形成了长时间相对静止的水域环境,这极大地促进了藻类的聚集与增殖过程。

部分湖库生态系统仍处于恢复重建阶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但部分湖库的生态系统结构尚未完全恢复平衡,主要表现为水生植被覆盖度偏低、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这种失衡的生态系统对藻类的自然抑制能力不足,也是蓝藻水华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尽管长江流域整体水质保持优良,但汉江、赣江等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依然能够满足藻类生长的需求,尤其是汉江中下游崔家营至沙洋江段总磷浓度相对较高,为水华的发生提供了关键的营养物质保障。

水华形势呈现局部波动、总体可控态势

“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华形势处于‘局部区域出现波动、整体状况可控’的阶段。”王英才副主任表示,水华现象受高温少雨等气象条件影响较为显著。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持续,水华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继续保持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藻类水华的防控工作。不过从较长时间周期来看,入秋以后,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日照时间缩短,再加上部分区域可能出现的秋汛影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华情况有望逐步减轻,但要完全消失仍需一定时间。

面对当前的水华形势,生态环境部表示,生态环境部门已指导地方进一步提升水华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并系统推进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

一方面,着力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对太湖、巢湖、赣江等重点水域开展高频次跟踪监测,科学研判水华发展态势,及时、准确发布水华动态预警信息。同时,指导各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印发蓝藻水华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帮助地方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预案演练,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强化应急联动与合作共享机制,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联防联控体系,夯实科学防控基础。

另一方面,深化流域控源截污工作。持续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通过排污口整治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推动各地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同时,以太湖、巢湖等重点湖库为核心区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养殖尾水排放管控,切实削减入河湖氮磷污染负荷。

此外,积极引导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积极推进重点河湖岸滨带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建设、水生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工程在污染物截留及净化方面的作用,助力恢复河湖健康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