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黄泽敏
实习生 | 成琳昕 陈祺元
编辑 | 向现
2024年9月,陕西安康高新区某中学教室内座无虚席,五六十位鬓角染霜的应聘者正专注等待试讲。这场特殊的招聘会折射出教育领域的新变化:退休教师正成为学校争相聘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60岁的胡玉明手持教师资格证与获奖证书,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这位退休五年的资深教师,正通过当地"银龄讲学计划"寻求重返讲台的机会。
类似场景正在全国上演。2024年8月,江苏一次性释放200余个银龄教师岗位,徐州沛县单县就招聘168名,其中城区小学占140个名额;云南省2025年秋季学期计划招募719名银龄教师,明确正高级教师年薪10万元、副高级教师8万元的薪资标准,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
当退休教师凭借30余年教学经验成为教育市场"香饽饽"时,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困境。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教师编制收紧""区域轮岗制度"等政策背景下,使得上百个银发教师岗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教育界人士普遍疑惑:在生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为何学校对退休教师的需求反而逆势增长?
对胡玉明而言,退休不是教育生涯的句点,而是转型的逗号。2023年7月,她在安康市教育局官网看到"银龄讲学计划"招募公告后,立即启动求职流程:整理30年教学生涯积累的荣誉证书,完成全面体检,按要求提交整套应聘材料。
经过两个月的资格审核,她接到了高新区教育局的面试通知。考核采用"10分钟备课+模拟授课+答辩"模式,胡玉明抽中的五年级语文古文课,恰好是她退休前的拿手课程。
三十年教学积淀并未因赋闲而褪色。试讲时,她从容展现互动式教学风采,提问引导环环相扣,情感演绎恰到好处。"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所有紧张都消失了,仿佛从未离开过。"胡玉明坦言,重返课堂是她深藏多年的教育情结。

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重返讲台依旧从容 / 图源:图虫 · 创意
2019年退休后,胡玉明曾与丈夫开启全国自驾游,但旅途中反复浮现的教育场景让她难以释怀。"有个货车司机父亲曾眼含泪光恳求我管教叛逆孩子,当时的无力感让我至今难忘。"这份教育初心促使她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先后考取咨询师与指导师资质。
"理论需要实践土壤。"当银龄计划提供教学岗位时,胡玉明毫不犹豫抓住机会。最终在全市选拔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选,成为五名录用者中最年长的教师。

胡玉明退休后重返讲台授课 / 受访者供图
同批返聘的廖雪迎则代表另一种回归模式。这位在宜城中学任教34年的"道法"教师,因学校师资紧张被直接返聘。"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瑜伽、练太极,反而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廖雪迎坦言,当习惯了与学生为伴的教育工作者突然离开课堂,那种价值感的缺失远比经济压力更令人不安。
两年前的执教经历仍历历在目:初一学生普遍轻视道法课,某次因要求重写作业,一名学生当众辱骂并举起凳子威胁。这场冲突成为她退休前的遗憾收尾。
如今重返校园的廖雪迎每周承担12节课时,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的节奏让她找回熟悉的充实感。"虽然能感觉到学生更喜欢年轻老师的互动方式,但只要站在讲台,我就觉得自己还有价值。"

胡玉明在退休后的旅游 / 受访者供图
北京海淀区某公立学校前教学主任史颖姿(化名)透露,退休教师返聘现象已存在二十余年。"早在'银龄计划'概念提出前,我们学校就建立了退休教师人才库,从最初三五人发展到我退休时的二十余人规模。"
这种变化与国家政策推动密不可分。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初期聚焦农村义务教育支援,后逐步扩展至西部高校;2023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实施两年来全国银龄教师总量突破3万人,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近3万,高等教育领域超3000人。

2024年2月,教育部每年选派约2万名退休教师支持民办教育 / 截图自央视网
史颖姿分析,银龄教师需求激增源于多重教育现实:首先是骨干教师断层危机,她所在学校同期退休的10名资深教师,其教学经验需要5-8年才能培养替代;其次是生源波动导致的"结构性缺编","当六年级毕业生少于新生入学数时,不是缺一名教师,而是需要一整套教学班子"。
相较于新教师3-5年的成长期,银龄教师展现出独特优势: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熟悉教材体系与教学大纲,课堂管理经验丰富。"教育质量等不起,银龄教师是填补短期缺口的最优解。"
合同灵活性是另一关键因素。史颖姿指出,银龄教师普遍采用一年一签的短期合同,"明年生源减少就可自然终止,不会造成编制压力"。这种"候鸟式"流动模式,对编制已满的教育强区尤为重要——海淀区多所学校长期处于"超编"状态,招聘在编教师需等待教委指标,而银龄教师不占编制、不参与职称评定的特性,完美契合学校的弹性用人需求。

9月9日,年届退休主动请缨的王英红老师在课间辅导学生功课 /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值得注意的是,银龄招聘实行"精英筛选"机制。"不是有特级教师证书就能通过,"史颖姿强调,"学校首要考察实际授课能力,口音、教学风格不符合要求都会落选。"最终受聘者多为中高级职称持有者,兼具教学与教研双重能力,部分还承担青年教师指导任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银龄计划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人力资源优化举措。"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拥有宝贵的教育智慧,尤其在农村地区,他们有退休金保障,学校无需承担高额社保成本,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用人模式。"

《青春派》剧照
社会上不乏"银发教师挤占年轻人岗位"的担忧,但数据显示,国家计划三年内建成12万人的银龄教师队伍,仅占全国1885.01万专任教师总量的0.6%。熊丙奇指出:"两类教师定位不同,银龄教师主要补充偏远地区、薄弱学科等年轻人不愿去或难以胜任的岗位。"
史颖姿则提醒,虽然银龄教师不占用编制,但可能压缩临聘教师岗位空间。更深层问题在于,依赖返聘只能缓解短期师资短缺,无法解决教育系统的结构性矛盾。
银龄教师带来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缓解师资缺口、传承教学经验、指导青年教师。但作为资深教育管理者,史颖姿也指出潜在风险:一年一签的合同导致教学连续性不足,尤其初高中难以完整覆盖三年教学周期;不参与职称评定的"临时工"身份,可能降低部分教师的长期投入度;"老带新"效果依赖个人意愿,难以形成标准化培养体系。

银龄教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 / 图源:图虫 · 创意
数字鸿沟是另一大挑战。胡玉明返岗初期就遭遇技术壁垒:"过去在乡镇学校很少用PPT,现在每个教室都有电子屏,不得不额外花时间学习多媒体教学工具。"

数字化赋能教学,银龄教师重返讲台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熊丙奇警示,部分学校存在过度依赖银龄教师的倾向,"个别民办学校退休教师占比达三分之一,这不利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优化"。他建议,应借生源减少之机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当前45-50人的班级规模远超发达国家20-25人的标准,"通过班额优化提升教学质量,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现实困境在于地方财政压力。"政府倾向于在现有编制内调剂,担心未来生源减少导致教师分流困难。"熊丙奇分析,这种短期避险思维使"低成本、灵活化"的银龄教师成为政策优选。

学生展示即将送给老师的手工作品 / 新华社发(李志军摄)
"银龄计划本质是缓解农村教育短缺的应急措施。"熊丙奇强调,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变革,需要构建更系统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这远非单纯依靠退休教师返聘所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