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Robotaxi战略发布:端到端技术引领行业 两年内实现规模化运营

小编 23 0

9月11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盛大召开,哈啰出行在此期间正式公布其Robotaxi战略规划,并全球首发旗下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Hello Robot1)。

此举象征着哈啰在稳固共享两轮、顺风车等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向着无人驾驶出行这一前沿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到商业化场景的落地应用,哈啰正稳步推进从传统出行平台向智能驾驶技术领军者的战略转型。

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杨磊指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与市场环境已发展至关键的成熟阶段,哈啰此时进军该领域并非盲目冒进,而是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后发优势,有决心在未来两年内达成规模化运营的战略目标。

杨磊进一步强调,哈啰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来驱动未来智慧出行方式的变革。

当前,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从技术演示阶段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过渡的关键时期。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与松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飞速迭代升级以及供应链体系的日益成熟,都为Robotaxi的量产和广泛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众多企业已抢先布局的背景下,哈啰凭借其出行平台积累的庞大用户基础与海量数据、强大的生态协同能力以及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差异化的端到端技术路线切入市场,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同时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高效的运营能力,这是哈啰接下来必须攻克的核心课题。

从端到端架构到“全冗余”系统构建核心竞争力

哈啰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选择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会上,哈啰首次对外公开了其自主研发的“端到端L4技术体系”。哈啰自动驾驶联合创始人于乾坤介绍,与传统Robotaxi采用的分模块技术架构不同,哈啰Robotaxi采用端到端一体式技术架构。该架构打破了传统模块化方案中感知、预测、规划、控制等各环节相互独立割裂的局限,能够直接将多传感器的输入信息映射为车辆的控制指令,从而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决策的一致性。

这一架构以扩散模型为核心支柱,融合了专家知识先验,支持多种传感器的信息输入和动态的策略调整,能够满足指令式驾驶的需求,在复杂的交通场景下实现高精度的环境理解与动态响应。

于乾坤表示,目前,端到端方案已被业界公认为自动驾驶的“终极技术路线”,实践证明其性能远超以往的分模块算法。“作为行业新入局者,哈啰没有历史技术包袱的束缚,我们果断选择了这一路线,直接采用基于扩散模型的新一代架构来实现多模态驾驶行为学习,这正是哈啰所具备的后发优势。”

围绕这一端到端L4技术体系,哈啰提出了“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三位一体的技术底座战略。

在大数据层面,哈啰通过构建自动化且合规的数据生产线,计划截至2026年打造不少于1000万clips(训练片段)的高质量自动驾驶专属数据集。

与此同时,哈啰将充分发挥自身出行平台的独特优势,与网约车司机展开深度合作,以采集更为丰富多元的实际道路数据。按照于乾坤的观点,相较于主机厂从私家车获取的偏重两点一线通勤的单一化数据,网约车的海量运营里程能够提供更为多样且贴合具体城市路况的本地化训练素材。

在算力支撑方面,依托与阿里云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哈啰将建设万卡级别的高性能算力集群,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与迭代优化。同时,通过与阿里云Qwen团队的深度协作,共同研发“道驭”百亿参数大模型。由此可见,哈啰在算力投入的规模上,将达到业内头部水平。

在大模型研发层面,哈啰没有采用自动驾驶领域常见的自回归模型,而是直接基于扩散模型构建端到端驾驶大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处理驾驶决策中的多模态输出,实现对复杂交通场景下不同驾驶策略的充分学习与掌握。

此外,于乾坤还透露,哈啰已同步布局前沿的强化学习探索团队,旨在通过人工智能的自我博弈机制,进一步超越人类驾驶水平,为未来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除了先进的软件算法,哈啰还打造了行业领先的全冗余L4车载系统,通过硬件冗余设计与软件智能算法的双重保障,确保行车安全。

“安全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首要前提和基石”,于乾坤在会上多次强调这一观点。作为哈啰首款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型,此次全球首发的HR1在设计之初就实现了六大关键维度的全方位冗余,从感知、计算、定位、底盘、电源到通信,构建了一套多重安全保障体系。

具体来看,HR1在感知层面的配置堪称“豪华”,车辆配备了4个中长距激光雷达、4个盲区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以及多路高清摄像头,实现了360度全方位、多模态的环境感知覆盖。

车辆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弹性波传感器阵列和车舱内OMS(乘员监测系统)摄像头,能够实时监测车体结构状态和乘客行为,进一步提升被动安全性能;在计算平台方面,HR1采用车规级主副双域控制器架构,合并算力超过2200 TOPS;双冗余组合惯导系统则确保了车辆定位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

除了核心的驾驶功能,哈啰还前瞻性地布局了“座舱AI Agent”智能座舱系统。借助多模态识别、RAG(检索增强生成)和知识库等先进技术,HR1将搭载智能座舱主控Agent(智能体)、用车助手、出行助理等多种AI智能体,为乘客提供全程智能化的交互服务,重新定义无人驾驶车辆内的出行体验。

通过端到端大模型驱动架构、全冗余安全设计以及智能座舱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哈啰在技术体系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与行业内早期入局的玩家相比,哈啰充分享受了国内自动驾驶产业链快速发展成熟所带来的红利。利用更丰富且成本更优的传感器、性能更强大的算力硬件、更完备的数据资源以及开源算法生态,哈啰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快速追赶甚至弯道超车。

正如于乾坤所说:“这些有利条件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而哈啰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后发优势打造新一代Robotaxi技术体系。”

事实上,目前在行业内,除特斯拉外,尚无其他企业在L4级别真正实现端到端驾驶技术的量产应用。哈啰敢于直接切入这一前沿赛道,充分彰显了其在技术上的胆识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哈啰Robotaxi的商业化路径

技术上的突破仅仅是起点,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Robotaxi真正实现规模化落地并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针对这一挑战,哈啰公布了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图: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现Robotaxi业务的规模化运营。

哈啰正积极与各地政府开展深度沟通与合作,目前已在湖南株洲启动了商业化试点运营,并计划于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的SOP(开始量产),届时将覆盖超过10个城市、完成海外首座城市的规模落地,并达到万辆级的运营规模。到2027年,哈啰计划部署超过5万辆正向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Robotaxi车型。

这一推进速度在行业内备受关注,相比传统玩家动辄“十年磨一剑”的漫长进程,哈啰希望用两年时间完成从技术验证到规模运营的跨越式发展,以“后来者先至”的姿态抢占市场先机。

杨磊坦言,一年前他对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还持有疑虑,但在亲身体验了国内外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展后深受震撼,认为行业的爆发拐点已经到来。

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哈啰并未简单照搬传统网约车或科技公司的现有模式,而是进行了前瞻性的重构与设计。

于乾坤将未来成熟的Robotaxi商业模式概括为三大核心参与方:一是连接乘客与车辆的平台方,其主要盈利来源为撮合交易抽成;二是持有车辆资源和运营牌照的资产方,通常由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运营公司担任,获取车辆租赁和资产增值收益;三是提供自动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技术方,其核心角色是用无人驾驶系统替代人类司机,并通过技术服务收取费用。

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哈啰选择了平台方和技术方的双重身份,既作为共享出行的平台运营者,又深度自研L4级自动驾驶全栈技术,向合作伙伴输出先进的解决方案。

换言之,哈啰致力于成为一个“通用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商”,同时具备聚合平台和自主技术两种核心能力,实现“三线并行”的创新业务模式。

于乾坤指出,哈啰将为不同城市的合作运营方提供本地化定制的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并开放更多接口,如派单系统、乘客交互界面等,供合作伙伴进行对接。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与一些玩家的封闭体系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哈啰打造出行开放生态的战略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在车辆资产的管理方面,哈啰选择了一条“轻资产”运营路线。

哈啰不追求独自持有所有运营车辆,而是与主机厂及运营商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以本次发布的HR1为例,该车是哈啰与启辰汽车联合打造的成果。通过前装量产合作,显著降低了单车改造成本并提升了车辆可靠性,避免了后装改造带来的重复成本浪费,并能充分复用主机厂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通过资本与产业纽带的深度打通,哈啰构建了一个能够助力自身快速发展的强大生态圈。

在外滩大会上,哈啰同时宣布与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禾赛科技等产业链核心伙伴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推进Robotaxi从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到运营落地的全链条协同发展。

这一“朋友圈”涵盖了主机厂、云计算服务商、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激光雷达传感器制造商等关键环节,充分显示出哈啰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同样,哈啰的股东阵营中也不乏重量级战略合作伙伴。

从全球视角来看,无人驾驶领域的竞争正在加速升级。

当前,Robotaxi赛道已汇聚了科技巨头、传统车企与出行平台三方力量,呈现出多元竞争、多路径探索的格局。以Waymo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以及以Uber为代表的出行平台,各方在技术研发、数据积累、资本投入与运营能力层面展开多维度竞争,共同推动行业加速迈向商业化临界点。

可以预见,Robotaxi行业的大幕才刚刚拉开,短期内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多种商业模式共存的态势。

针对中国Robotaxi市场,今年7月,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其市场规模将于2035年达到445亿美元,2025至2035年间的年复合成长率高达96%。此前,高盛也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10座城市累计运营5万辆Robotaxi。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是Robotaxi赛道群雄逐鹿、技术快速演进和商业试验高速迭代的关键时期。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方案,最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必然是那些技术实力过硬且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跑通的选手。

回归到哈啰本次发布的核心,其重点并非单纯的技术炫耀,而是聚焦于工程与运营难题的解决,将“可用”的技术转化为“好用”的产品,再将“好用”的产品打造成“规模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从共享单车时代的成功突围者,到顺风车市场的创新搅局者,再到如今Robotaxi领域的积极新进者,哈啰多次在不同领域扮演“后来居上”的角色。在Robotaxi这一被公认为未来出行终极形态的赛道上,哈啰依托后发优势选择了先进的技术路径,携手产业伙伴构筑开放生态,以平台和技术双轮驱动的创新商业模式,大胆迈出了规模化落地的坚定步伐。

当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规模化运营能力在同一张战略路线图上交汇融合,Robotaxi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跑多快”,更在于“跑得稳、跑得久”,这也正是哈啰在该领域实现关键破局的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