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维护黄岩岛海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国务院于9月9日正式批准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地处中沙群岛海域,总面积达3523.6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1242.55公顷,实验区2281.12公顷,重点保护对象为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作为中国在三沙市管辖海域建立的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岩岛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南海生态保护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该举措对于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积累远海生态保护经验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四个维度:
01.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强化生态修复力度
当前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正面临多重威胁,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珊瑚白化、海水酸化导致的钙化速率下降,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持续影响珊瑚礁健康。
2024年7月发布的《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显示,该海域记录造礁石珊瑚12科34属109种,其中41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近危物种,14种为易危物种,砗磲、鹦鹉螺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亦有分布。专家指出,建立专门保护区是遏制生态退化的迫切需求。

黄岩岛海域珊瑚礁一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保护区设立后,将通过科学监测、生境修复、外来干扰防控等综合措施,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安全栖息环境,筑牢南海生态安全屏障。
02.
实施最严格保护制度 遏制非法活动侵扰
调查数据显示,黄岩岛海域共记录鱼类23科125种,礁区鱼类平均密度达165尾/百平方米,渔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菲律宾渔船频繁非法进入该海域进行盗渔活动,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国务院关于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明确要求,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强化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珊瑚盗采等违法行为。业内专家表示,保护区的设立将构建"监测-预警-执法"闭环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

2025年3月26日拍摄的黄岩岛浅水区礁盘(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03.
彰显主权管辖决心 驳斥生态政治化谬论
近年来,菲律宾方面无视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以所谓"仲裁裁决"为借口,持续派遣舰船侵入中国领海,并通过"渔民英雄计划"等手段煽动非法侵渔,企图制造"实际控制"假象。

2024年5月16日,菲律宾多艘船只在黄岩岛邻近海域非法聚集。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政府从2024年11月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到此次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系列举措充分彰显维护领土主权和生态安全的坚定立场。针对菲律宾近期借环保议题进行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菲方所谓"中国破坏南海生态"的说法完全是颠倒黑白的虚假宣传,建立保护区正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生动体现,有力驳斥了菲方将生态问题政治化的不良企图。
04.
创新海洋治理模式 贡献生态保护中国方案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中国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海洋治理体系的重要实践,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突破:
一是实现自然保护地体系向远海海域延伸,推动形成"陆海统筹、全域覆盖"的生态保护格局,为类似海域保护提供示范样本;
二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探索特殊岛礁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将生态承载力作为资源开发的前置条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三是深化国际责任与国内实践的有机统一,通过实施严格保护措施,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义务,为全球珊瑚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展现负责任大国的生态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