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队友启程前往大连前,我收到了相识近十载的沈阳文友子聿的热情邀约。这位曾荣获某网络平台"最具影响力作家"称号的年轻才女,得知我将赴辽,特意发来消息:"姐,大连离沈阳这么近,一定要来看看!"
作为首次踏足东北的南方游客,我对两座城市的实际距离毫无概念。通过地图查询才发现,两地高铁仅需两小时车程。
面对这份盛情,我起初有些犹豫。六天的行程本就紧凑,额外往返两座城市对体力是不小的挑战。更让我纠结的是心底的容貌焦虑——比我年轻十岁的子聿才貌双全,而年过五旬的我早已对镜头充满抗拒。"早知道要见网友,至少该染染白发",我暗自思忖,甚至闪过医美美容的念头,尽管从未付诸行动。这种对衰老的恐惧,让我近年社交都带着几分刻意回避。
年轻时我曾是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但五十岁后,镜头里的自己总让我心生沮丧。即便在好友的鼓励下逐渐重建自信,要与青春靓丽的子聿同框,仍需一番心理建设。
抵连后,子聿的热情超乎想象,不仅规划好了高铁往返班次,更让我感受到无法拒绝的真诚。"就当挑战自己的容貌羞耻症吧",我最终决定:为这场跨越山海的友谊,勇敢出发。
行程第三天清晨,我踏上了开往沈阳的高铁。尽管朋友圈早已互相点赞多年,那些经过美颜修饰的照片,仍让我担心见面时会认不出彼此。
出站口的人潮中,一个身影突然从斜后方冲出,给了我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扎着高马尾、身着碎花长裙的子聿,身形高挑纤瘦,清纯得宛如在校大学生。"你可真瘦!"我由衷赞叹,两个素未谋面却神交已久的人,就这样自然地开启了沈阳之旅。
恰逢沈阳今夏最热的一天,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本地人感叹:"今天我都热迷糊了。"子聿抱歉连连,我却被这句自带喜感的东北话逗笑——烈日当空的焦灼,瞬间被这份地域特色的幽默消解。
就像在大连时,出租车司机仅凭口音就精准判断我来自上海。"您这普通话带着上海味儿",他笑着说,"我们这儿说话都是海蛎子味"。其实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口音带着南京腔,毕竟故乡马鞍山与南京仅一江之隔。没想到在沪十余年,连语调都悄悄染上了海派印记。
从茶馆品茗到张学良故居探访,再到西塔街的韩式烤肉店,我们就着冰镇啤酒畅谈人生。婚姻的感悟、工作的困惑、写作的甘苦,那些在屏幕两端欲言又止的话题,此刻都化作推心置腹的坦诚交流。没有初见的拘谨,只有老友重逢的熟稔。
酒过三巡才发现,所谓社恐、容貌焦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原来与同频的人相处,本身就是最好的治愈。
夜幕降临时,我再次踏上返程高铁。
多年后回望,那个炎热的沈阳午后依然清晰:西塔街"草家"烤肉店的啤酒泡沫,张学良公馆的历史回响,还有意外得知的冷知识——上海网红"西塔老太太"烤肉,竟然源自沈阳这条美食街。
就像那首不知名歌曲里唱的:"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与子聿相处的八小时,没有想象中的陌生与隔阂。我们都是朋友圈里最真实的模样,比任何精修照片都更加生动鲜活。
当虚拟社交占据生活,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场说走就走的见面:在烈日下并肩暴走,在烤肉店推杯换盏,让那些隔着屏幕的问候,变成真实可触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