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呼吸疾病治疗领域再添一笔重要的业务拓展(BD)合作。
9月12日晚间,百洋医药(301015.SZ)发布公告,宣布与天津济坤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百洋医药将战略投资济坤医药,并计划持有其24%的股权。通过此次投资,百洋医药将获得济坤医药旗下一款用于治疗肺纤维化的1类创新药的全部权益。此外,百洋医药还获得了济坤医药所持有全部产品全球化合物权益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权。
尽管此次BD交易的具体金额尚未对外披露,但其中涉及的呼吸类创新药已迅速成为医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与肿瘤、肥胖症治疗等当下热门的医药研发赛道相比,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在医药行业的整体关注度曾相对较低。然而,受益于近两年来一系列活跃的BD交易,呼吸疾病治疗赛道正逐渐吸引更多目光,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从公开信息梳理可见,国内呼吸领域已成功达成多笔大额BD交易,卖方阵营包括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和铂医药(01242.HK)、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等知名药企,部分呼吸类产品管线的市场价值已通过BD合作得到实质性兑现。
今年7月,国内医药行业龙头企业恒瑞医药宣布与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一项重大合作。恒瑞医药将其自主研发的慢阻肺新药PDE3/4抑制剂HRS-9821的全球独家权利,以及另外11个早期研发项目的全球选择权授予GSK,交易首付款高达5亿美元。这笔潜在总金额有望突破百亿美元的交易,不仅创下了国内呼吸领域BD交易的新纪录,也直接带动了PDE3/4这一靶点的研发热度,业内纷纷猜测下一家能获得高额BD订单的国内药企将是谁。
更早之前,在2023年11月,意大利知名制药企业凯西集团与中国创新药企海思科(002653.SZ)签署了关于HSK31858片的授权许可协议。根据协议,凯西获得了该药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市场的独家权益。此次交易的首付款为1300万美元,海思科后续还有望获得最高合计4.6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将根据该药的实际年净销售额获得最高可达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临床研究数据表明,HSK31858能够显著降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
9月12日,正值202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CTS 2025)召开期间,凯西中国总裁兼总经理邓浩青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将全力协助海思科将这款中国创新产品推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展望未来,凯西中国将进一步增强本地BD业务的拓展能力”,并期望能让集团总部切实感受到中国市场蓬勃的创新活力与巨大潜力,从而提升凯西BD团队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关于凯西集团未来在中国市场的BD战略规划,凯西集团高级副总裁、业务与企业发展负责人斯特凡诺在今年3月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在呼吸疾病治疗领域,我们正在积极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机会,合作阶段涵盖从药物早期发现到后期商业化推广的各个环节。我们将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可以独立运作,也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相应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
在这些BD交易中,国内药企通常会保留创新药管线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权益,这意味着,未来国内药企同样有望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呼吸疾病药物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呼吸系统药物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28亿美元。
这一数百亿美元规模市场的背后,是庞大的患者群体作为支撑。2025年3月最新发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明确指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的哮喘患病率为4.2%,据此估算,国内哮喘患者人数约为4570万。同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慢阻肺病患者数量已接近1亿人。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呼吸药物市场,除了本土创新药企的积极布局,阿斯利康、赛诺菲、葛兰素史克、凯西等跨国制药企业也早已深耕多年。这些跨国药企带来的产品不仅包括以吸入制剂为代表的临床常用药物,还涵盖了更为前沿的生物制剂疗法。
9月12日,凯西公司宣布,其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正式在中国市场启动商业化上市。该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超细颗粒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二联干粉吸入制剂,将为广大哮喘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生物制剂是当前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今年8月,阿斯利康公司宣布,其在中国获批的首个呼吸领域生物制剂本瑞利珠单抗注射液的新适应证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6至12岁以下儿童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的维持治疗。本瑞利珠单抗属于抗IL-5R生物制剂,此前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维持治疗。
那么,未来生物制剂是否有望取代传统的吸入制剂成为呼吸疾病治疗的主流方式呢?一位国内呼吸领域的权威专家在CTS 2025年会期间向记者表示,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多属于慢性疾病范畴,目前尚无法彻底根治,患者往往需要进行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对于许多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而言,吸入制剂凭借其直接作用于肺部、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等优势,依然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基石药物。而价格相对较高的生物制剂则更多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用于特定类型或重症患者。未来,随着更多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深入,生物制剂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不排除未来可能成为某些特定适应症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就目前的临床证据和治疗格局来看,生物制剂尚不能完全取代吸入制剂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