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一轮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波及中东多个国家,从也门、卡塔尔到黎巴嫩、伊朗等地区均遭受过其空袭打击。据西方媒体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中东地区仅有少数国家暂未成为以色列的空袭目标。在持续两年对七个中东国家实施军事打击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以色列的下一轮战略目标指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廖百智在分析中指出,以色列的军事目标呈现多向性特征,而非针对单一国家。他强调,当前局势下不应聚焦"下一个目标国家",而需警惕其可能展开的"批量打击计划"。
地缘政治专家分析认为,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冲突,以色列的地区霸权心态显著膨胀,战略决策呈现冒进倾向。

当前以色列执政的极右翼政府在国内获得广泛支持,包括反对党在内的政治力量及民众群体,在打击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及伊朗等议题上形成高度共识,这种政治生态为其激进军事政策提供了民意基础。

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战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推行所谓"以实力求和平"的扩张政策,其中武力威慑被视为核心实力体现。该战略具体表现为:全面控制加沙地带、逐步侵占约旦河西岸,并谋求与所有邻国建立军事缓冲区。目前以色列已通过军事手段与黎巴嫩、叙利亚建立所谓"安全缓冲区",分析人士担忧埃及、约旦可能成为其下阶段目标。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计划在叙利亚境内构建直通伊拉克的"大卫走廊",此举若实现将实质性推进其"大以色列"地缘扩张构想。
在当前战略框架下,任何被以色列视为阻碍其扩张进程的国家或势力,都可能成为其军事打击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