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迭代 隔膜龙头企业战略转型抢占新赛道

小编 28 0

随着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流发展方向,产业链上游材料领域正迎来深刻变革。作为锂电池核心组件的隔膜行业,率先开启战略调整,头部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在巩固现有市场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时代的新机遇。

国内隔膜行业领军企业恩捷股份(002812.SZ)在最新投资者交流活动中透露,其子公司江苏三合电池材料科技已建成2条半固态电池隔膜生产线,形成规模化量产供应能力。该产线的投产标志着公司在半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领域实现突破,为下游电池厂商提供稳定的供应链保障。

在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布局方面,恩捷股份旗下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司高纯硫化锂产品完成小试吨级产能建设并稳定运行,10吨级固态电解质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并具备商业化供货能力。中试线的成功搭建为后续产能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公司在互动平台披露,目前百吨级硫化锂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并进入产能爬坡阶段。现阶段产品以内部供应为主,同时已启动下游客户送样验证流程,小批量订单交付工作有序推进。

自上世纪90年代商业化以来,锂离子电池凭借成熟的技术体系占据全球二次电池市场主导地位。传统液态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大关键材料构成,其中隔膜作为锂离子传导通道和电极隔离屏障,对电池安全性和循环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固态电池通过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实现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的双重提升。根据电解质材料特性,固态电池主要分为聚合物、氧化物(薄膜/非薄膜)和硫化物三大技术路线。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电池内部结构,更重塑了产业链价值分配格局。

行业分析指出,全固态电池体系中,固态电解质兼具离子传导和电极隔离功能,可同时替代液态电解液与传统隔膜。这一技术特性意味着,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传统隔膜市场将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行业参与者需提前布局技术转型。

财务数据显示,在行业转型期,隔膜企业已面临业绩承压挑战。恩捷股份2023年录得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归母净利润为-5.56亿元,同比下降122.02%;2024年上半年延续亏损态势,归母净利润为-9311.38万元,同比下降131.99%。业绩波动反映出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为强化固态电池领域布局,恩捷股份今年1月与固态电池创新企业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战略采购协议。根据协议,北京卫蓝新能源将其80%的半固态电池电解质隔膜、全固态电池电解质及电解质膜采购需求定向授予恩捷股份体系。

协议同时约定2025-2030年采购目标: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电解质隔膜累计采购量不低于3亿平方米,全固态电池电解质采购量不少于100吨。该合作框架为恩捷股份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产能释放提供了长期保障。

恩捷股份强调,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仍需突破界面阻抗、制备工艺等技术瓶颈,且当前成本较液态锂电池仍有差距。公司判断,全固态电池初期将优先应用于航天、军工等对性能要求严苛的高端领域,与液态、半固态电池形成长期共存格局。

面对行业变革,多家隔膜企业启动战略转型。星源材质(300568.SZ)作为另一家行业龙头,也在固态电池领域构建多元化技术布局。

星源材质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公司通过参股公司新源邦布局固态电解质材料,目前已实现氧化物电解质百吨级产能和十吨级实际出货。按照规划,硫化物电解质产品预计2025年实现吨级规模出货。

在关键材料创新方面,星源材质开发的刚性骨架膜系列产品取得技术突破,包括高强度耐热型复合骨架膜、高孔隙率型骨架膜和高耐热型大孔骨架膜等。这些特种功能膜材料可分别应用于刚柔并济型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有机-无机复合型全固态电池及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等不同技术路线,相关产品已进入头部电池企业验证流程。

财务数据显示,星源材质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0亿元,同比下降58.53%;2023年全年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下降36.87%。业绩波动反映出传统隔膜市场竞争加剧,也凸显了企业战略转型的紧迫性。

信达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差异化组件,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其性能直接决定全固态锂电池的综合指标。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正极材料仍占据最高价值份额(预计单GW 1.9亿元),硫化物电解质则成为第二大价值环节(预计单GW 8250万元),展现出可观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