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寄予深切期望。
市委书记陈吉宁于12日上午前往上海创智学院展开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初心使命,秉持“四个面向”原则,磨砺报国志向,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充分展现“尖兵”风采,始终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更好地引领技术潮流、构建开放体系,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上海创智学院,或许对不少人而言还是个较为陌生的名称。在此先介绍两点基本情况:其一,该学院成立于2024年9月,至今刚满一周岁;其二,它是一所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专注于人工智能顶尖人才的培养。

9月12日,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
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顶尖人才的角逐。作为教育部与上海市开展部市合作、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上海创智学院自成立起,便肩负着培养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的重大使命。
在12日的调研活动中,陈吉宁期望上海创智学院能胸怀“国之大者”,坚定地承担起为国担当、勇当尖兵的使命与责任,从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推进学院建设与发展,加快培育一批“顶梁柱”科技人才,力争在关键技术突破、掌握战略主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仅成立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为何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期望、光荣的使命以及重大的责任呢?其雄心与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首先来关注上海创智学院交出的年度“答卷”。在9月12日举办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现场发布了7项重大成果,涉及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基础设施等多个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其中不乏“首次实现”“突破国际难题”等亮眼成果。可以说,上海创智学院从诞生之初就秉持的“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理念,正在这一次次突破、一项项显著成果中得以践行。
上海创智学院的“创造力”与“智慧”,还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上。在师资方面,学院采用“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创新模式,链接了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汇聚了81位全职全时导师、130余位兼职导师以及120余位产业导师,师资队伍平均年龄约36岁。这样一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打破了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
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上,上海创智学院秉持“破界式选才”理念,通过“项目制”实战遴选方式,致力于发掘各类敢于冒险、勇于担当、具备潜力且善于探索的人才,包括奇才、偏才和全才。这种选拔方式不拘泥于常规,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汇聚一堂,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教育体系中,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为导向,努力打破前沿研究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次元壁”,创造产学研密切链接的新模式。
上海创智学院的“创造力”和“智慧”,还体现在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学院已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得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达5亿元;孵化了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各类资本近5亿元注入。这种深度融合使得学院能够更精准地了解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人才,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敢于“冒风险”、勇闯“无人区”;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上海创智学院迈出的坚实步伐,也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有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完成备案。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上海的人工智能人才总量在全国的占比更是接近1/3。
“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从已成功举办八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已入驻企业100余家、形成人工智能“北斗七星”核心矩阵和群星态势的“模速空间”,再到致力于培育“顶梁柱”科技人才的上海创智学院……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金色名片”日益增多,也必将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