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环境史研究新动向:第十二届地区环境史学会年会聚焦气候挑战与本土实践

小编 17 0

2025年7月22日至27日,第十二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环境史学会年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成功举办。这场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美洲、欧洲及亚洲的500余名学者参与,通过主题报告、分组研讨、学术海报展示、新书发布及实地考察等多元形式,全面呈现了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环境史研究的前沿进展,彰显了该区域环境史研究的独特学术脉络与现实关切。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环境史学会的诞生,见证了区域学术共同体从理念构想到实体运作的发展历程。2003年7月14日至18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办的美洲环境史研讨会上,学者们首次提出建立区域性专业学术组织的倡议。2004年10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美洲环境史研讨会在古巴哈瓦那召开,该倡议进入实质筹备阶段。2006年4月,在西班牙卡莫纳举行的第三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研讨会暨第三届西班牙环境史研讨会上,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环境史学会正式宣告成立。学会以推动从历史维度探究区域内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为核心使命,致力于构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图景与友好未来。其核心工作包括每两年一届的学术年会、研究生培养项目、学会期刊编撰及优秀学术著作评选等。其中,年会作为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已先后在巴西贝洛奥里藏特(2008年5月28-30日)、墨西哥拉巴斯(2010年6月15-18日)、哥伦比亚莱瓦镇(2012年6月6-8日)、阿根廷基尔梅斯(2014年10月15-18日)、墨西哥普埃布拉(2016年8月3-5日)、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2018年7月16-20日)、厄瓜多尔基多(原定于2020年,因疫情推迟至2021年)、墨西哥莫雷利亚(2023年6月19-24日)成功举办了第四至十一届会议。

与往届年会不同,本届大会首次设立明确主题——"气候变化与地球挑战:环境史视角"。开幕式在里约热内卢明天博物馆隆重举行,前巴西卫生部长、巴西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尼西亚·特林达德·利马(Nísia Trindade Lima)发表题为《来自山的消息:气候紧急情况、健康和环境(气候)正义》的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会议主题的时代意义。尽管主题聚焦气候变化,但大会议题设置并未局限于此,而是涵盖了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环境史研究的多个维度,展现了学科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第十二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环境史学会年会的标志

为系统梳理拉美环境史研究的演进轨迹,本文将以笔者2009年发表于《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第103-108页)的《拉丁美洲环境史研究》为参照,剖析本届年会在研究主题上的深化与拓展。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始终是拉美环境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早期研究多聚焦森林砍伐与贵金属开采的环境影响,本届大会则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单一种植模式与能源开发的历史维度,深入分析经济作物种植园的生态基础及其环境效应,探讨单一种植对本土食物体系的重构、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人口流动及城乡生态失衡等问题。工业原料与能源开采议题则重点关注大规模开发带来的复杂环境后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初级加工环节的生态影响及其连锁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其环境争议成为热议焦点,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环境非政府组织、农业企业与政府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市场驱动与环境伦理之间的价值冲突。

克罗斯比提出的"哥伦布大交换"框架中关于异域物种传播与"新欧洲"生态构建的经典命题,在本届大会中得到进一步深化。植物研究方面,学者们关注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帝国时期物种跨区域流动对拉美景观的重塑作用,探讨其如何为特定区域素食文化的兴起奠定生态基础,甚至从家庭园艺的物种构成中解读女性主义的环境实践。动物史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家畜-害兽"二元分类框架,转向宠物、流浪犬等边缘动物群体的历史考察,通过对狼等传统认知中"害兽"的文化表征分析,揭示其与男性气质建构的关联,丰富了南美动物史研究的内涵。在全球化与"人类世"理论视角下,动植物互动关系研究不仅凸显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塑造作用,更将跨国自然保护议题从传统的"殖民宗主国-殖民地"权力关系,转向基于南南合作的新型南北协调机制。

土著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疆域变迁研究作为拉美环境史的特色领域,在本届年会中实现了史料运用、研究方法与理论视野的多重突破。早期研究多依赖殖民时期文献与考古资料,本届大会则展示了历史地图、自然图鉴、文学作品等非传统史料的广泛应用,为发掘新议题提供了可能。研究方法上,历史学与文学、地理学、法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深化了对土著传统生态知识的理解,更揭示了其环境想象中的文化内涵,凸显了疆域概念超越地理空间的多重社会意涵。相关研究表明,土著疆域的变迁既是殖民者、国家力量与市场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土著群体在文化湮没与社会整合中的命运博弈。对土著而言,所谓"边疆"并非文化交融的中间地带或民主生长的试验场,而是其生物文化多样性赖以存续的生态根基面临侵蚀的临界空间。

环境保护运动史作为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共同课题,在本届年会中呈现出新的研究维度。不同于早期聚焦精英环保思想的研究路径,本次会议重点考察了多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指出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特殊价值——这一认知既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也与土著群体的权利赋权进程密切相关。会议举办地里约热内卢及巴西本土的国家公园案例成为讨论焦点:蒂茹卡国家公园作为大西洋热带雨林保护的典范,其历史包含了森林砍伐、人工造林与经济林木种植的复杂生态变迁;查帕达国家公园则展现了在单一经济作物扩张背景下,对内陆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与景观美学的守护实践。亚马逊雨林的保护议题因其"地球之肺"的生态地位,超越了国家主权范畴,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揭示了当地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在雨林保护中的利益博弈与合作可能。此外,里约作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举办地,其"地球峰会"的历史遗产为学者探讨环境外交的历史演进提供了典型案例,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建构与立场表达。

第十二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环境史学会年会的标志

气候史研究作为本届年会的主题亮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关切。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但其区域影响呈现显著差异,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现象在拉美不同地区的生态效应即为典型例证。尽管拉美并非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者,但其能源与原材料出口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热带雨林破坏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等议题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揭示了不同利益主体如何借助科学话语构建气候叙事,进而影响气候敏感型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国家气候政策的制定逻辑,展现了市场力量与政府干预在气候治理中的动态关系。

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崛起成为本届年会的突出特色,弥补了拉美环境史研究中城市议题的相对薄弱。拉美地区城市化率已达75%,南美洲更是高达80%,仅次于澳洲,墨西哥城、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超大城市的环境问题具有典型性。大会围绕城市自然基底、规划理念、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环境卫生、城乡物质代谢等核心议题展开讨论,特别关注贫民窟生态史、城市灾害(地震、火灾)治理、交通污染与废弃工业区再生等现实问题。其中,贫民窟环境史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成为拉美城市环境史的标志性成果。这些议题因与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发展现实高度契合,引发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共鸣,凸显了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环境史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本届年会中受到高度重视。多个专题小组围绕环境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去殖民化改造、时空尺度拓展及学科边界开放等。学者们普遍认为,环境史教育不仅承担专业人才培养功能,更肩负环境意识普及的社会责任。课程设置需在立足本土经验的基础上拓展全球视野,避免简单复制欧美学术范式,应从区域生态实际出发重构拉美及全球环境史叙事,在"人类世"背景下突破传统时空与学科局限,推动新知识生产与"环境人"培养的双重目标。课程改革方向包括纳入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等新兴议题,引入公共史学等跨学科方法与传播手段,最终实现环境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价值的统一。

会议举办地

综观本届为期六天的学术盛会,其丰富的议题设置与深入的研讨交流展现了拉美环境史研究的活力,但与全球环境史发展趋势及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明显特点。大会呈现的研究成果多聚焦区域内部问题,对外部因素的影响分析及国际比较研究相对薄弱。对此,国际环境史机构联盟主席克劳蒂亚·里尔组织专场讨论,邀请来自美国、中国、西班牙及巴西的学者围绕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区域不平衡、面临的政治经济挑战、未来发展图景及国际合作路径等议题展开对话。笔者受邀参与该讨论,在关注拉美环境史学会国际合作可能性的同时,也为推动拉美环境史研究的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思路。此外,美国环境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的主旨演讲《全球视野中的拉丁美洲环境史》,通过将拉美环境史置于全球语境下考察,深刻揭示了其区域独特性。麦克尼尔在2019年为《鲜活的历史:拉丁美洲现代环境史》撰写的跋文中,通过国际比较指出拉美环境史的两大特征:煤炭能源利用的缺失及其对民主发展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土著、非洲、伊比利亚及少量亚裔文化交融形成的复杂环境文化遗产。(John R. McNeill, “Epilogue: Latin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Global Perspective”, in John Soluri, Claudia Leal, Jose Augusto Padua eds., A Living Past: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of Modern Latin America, Berghahn Books,2018, pp.266-276.)在本届大会演讲中,他进一步提出拉美环境史的四个显著特点:生物基因多样性丰富但营养循环系统脆弱;战争及军事活动的环境影响较小;种植园经济与采矿业的生态效应突出;环境主义者面临的政治脆弱性。这些分析为拉美环境史的全球化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

美国环境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的主题演讲

与中国环境史研究"重古轻今"的倾向不同,拉美环境史研究呈现"重今轻古"特点,与美国环境史研究路径相似,殖民时期及后殖民时期是主要研究时段,前殖民时期环境史研究相对薄弱。麦克尼尔的主旨演讲试图弥补这一缺憾,深入探讨了两个塑造拉美历史进程的远古生态事件:首先,人类最晚进入美洲大陆(约1.4万年前)导致本地物种未能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基因适应,而人类群体因经历两次基因瓶颈仅演化出四个主要分支(亚马逊人、安第斯人、查科印第安人、潘塔戈尼亚人),这种双重脆弱性使拉美生物与人类对外部疾病缺乏抵抗力。其次,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事件的深远影响——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率高达83%,超过北美洲(72%),远高于欧亚非大陆(30%-50%),仅次于澳大利亚(88%);体重超一吨的物种灭绝率达10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这种生态灾难可能造成三大后果:陆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中断导致土壤贫瘠;大型果实植物繁殖困难引发林火风险;缺乏可驯化大型哺乳动物导致畜牧业落后与人畜共患病较少。这些远古生态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拉美文明发展进程,使其与欧亚大陆形成显著差异。麦克尼尔的研究将拉美环境史追溯至地质时期,揭示了自然营力与生物进化对人类历史的长期影响,不仅弥补了拉美环境史研究的时间纵深不足,更在方法论与史料学层面具有创新意义。结合其2019年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演讲《文献峰值与史学未来》中的观点(John R. McNeill, “Peak Document and the Future of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25, Issue 1, February 2020, pp.1-18.),可以预见传统文献史料的利用即将达到临界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激光雷达、电子显微镜与人工智能辅助的超级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将为历史研究提供新型证据与认知维度,尤其对文字史料匮乏的前殖民时期拉美环境史研究具有革命性意义。当然,技术进步对史学研究的影响也存在局限,如何阐释自然过程与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避免技术官僚主义倾向等问题仍需警惕。

从地域分布看,拉美环境史研究呈现显著的国家发展不平衡。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阿根廷等国的环境史学家表现活跃,研究成果丰硕;而秘鲁、古巴等环境史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鲜有学者参会。古巴的缺席或与意识形态及经济因素相关,秘鲁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的研究滞后则原因待考。

此外,与当前全球史学界热烈讨论的人工智能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形成对比,本届年会几乎未涉及相关议题,GIS等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也较为有限,反映出会议在捕捉前沿技术对史学研究影响方面的敏感度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