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永浩对西贝菜品的一则吐槽,不仅引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强势回应,更引爆了餐饮业预制菜标注规范的行业论战,折射出理性消费时代下,消费者对餐饮消费知情权与价值匹配的迫切诉求。
" 许久未光顾西贝,今日餐后发现菜品多为预制且定价偏高,体验感欠佳。呼吁国家加快立法,强制餐饮企业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9月10日,罗永浩通过微博发表的用餐体验引发广泛关注。

(图 / 微博截图)
正在喀什度假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紧急返京处理舆情,经内部核查后表示:"当日所点13道菜品均为现制,不存在预制菜使用情况"。
针对"恶心"一词引发的品牌声誉争议,贾国龙宣布将对罗永浩提起商誉侵权诉讼,并推出三大应对举措: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观、定制"罗永浩体验菜单"、承诺不满意可免单。

(图 / 视频截图)
罗永浩方面随即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预制菜证据,强调反对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推动行业透明化建设,保障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网络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此举"道出消费者心声",质疑者则批评其"借势营销",但数据显示前者占据舆论主流。这场争议迅速升级为关于预制菜定义标准与消费知情权的行业大讨论,西贝事件折射出高端餐饮品牌在消费信任体系中的脆弱性。

部分餐饮行业参与者对待事件态度。(图 / 餐饮老板内参)

预制菜认知鸿沟:国标定义与消费体验的冲突
西贝公开信显示,9月10日罗永浩一行五人在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消费833元,涉及牛肉土豆条、草原嫩烤羊排等13道菜品。西贝方面详细披露每道菜品的制作流程,以证实现制属性。

(图 / 每日经济新闻)
争议核心聚焦于预制菜的定义边界,餐饮业与消费者间存在显著认知差异。西贝援引的国家标准成为关键依据。

(图 / 中国政府网)
2024年3月六部委联合印发的《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明确:预制菜是指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需加热熟制后方可食用。该定义排除了净菜、主食类产品及即食食品。
据此标准,西贝主张中央厨房配送的预加工食材经门店烹饪后不属于预制菜。但消费者认知则基于感官体验:菜品温度、口感一致性及锅气缺失等特征,均成为判断预制菜的直观依据,形成"专业定义"与"民间认知"的巨大鸿沟。

(图 / 视觉中国)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餐饮加工过程透明度的深层焦虑,以及对"现制现售"概念的朴素期待。

千亿预制菜市场下的知情权争夺战
此次争议实为预制菜产业快速扩张期,消费端与产业端矛盾的集中爆发。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2025年预计突破6173亿元。

西贝公布罗永浩菜单具体制作过程 " 作业指导书 "。(图 / 西贝)
预制菜产业增长受供需双侧驱动:C端消费者追求便捷性,B端餐饮企业则通过中央厨房模式降低房租与人力成本。小吃快餐、连锁餐饮及外卖商户构成主要应用场景,但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凸显。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78.1%的餐厅未主动告知预制菜使用情况。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核心关切集中于:食材新鲜度、安全标准、口味还原度及价格匹配度,其中"不知情消费"成为主要矛盾点。正如网友普遍反馈:"接受预制菜,但有权知道消费明细"。

高客单价餐饮的信任危机:价值感知大于事实争议
西贝事件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价格与价值感知的错位。尽管西贝强调37年坚持"实心诚意"的经营理念,但2024年贾国龙曾公开反思"远离顾客、忽略员工"的战略失误。
公开信显示,罗永浩所点菜品人均消费约166元,这一价格区间使消费者产生"现制体验"的心理预期。支持西贝的网友认为"儿童餐安全有保障",反对者则质疑"高价购买加热食品"的合理性,形成鲜明的价值认知冲突。

贾国龙。(图 / 视觉中国)
贾国龙在2024年访谈中承认"部分菜品定价过高",但强调"大盘鸡、大花卷"等主力产品的性价比。这种品牌自陈与消费者感知的差异,凸显出高端餐饮在价值传达上的失效——当客单价超过市场心理阈值,消费者期待的不仅是食材本身,还包括烹饪工艺的现场感、服务体验的情绪价值及消费选择的尊重感。
当前消费环境下,炫耀性消费退潮,理性消费成为主流。从"花西子79元眉笔"到"钟薛高雪糕刺客",一系列舆情事件表明:消费者对溢价合理性的审视日趋严格。商业逻辑上合规的中央厨房模式,在情感层面遭遇"高价格=现制作"的消费认知挑战。

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文支持西贝。(图 / 视频截图)
西贝事件为餐饮业敲响警钟:在不确定性增强的市场环境中,品牌需重建价值传达体系。从高价餐饮到奢侈品领域,"贵有贵的道理"需要更具象的证明——标准化的食材溯源、透明化的加工流程、可视化的价值构成,远比品牌故事更能赢得理性消费者的信任。
这场争议的终极启示在于:当餐饮消费进入"小钱时代",明码标价与清晰告知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品牌存续的必答题。

早年的贾国龙和西贝。(图 / 视觉中国)
对西贝而言,与其陷入法律攻防战,不如借此契机建立行业领先的预制菜标注体系,将争议转化为重塑消费信任的战略机遇。毕竟在这个"每一分钱都要花得明白"的时代,赢得人心比打赢官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