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许悦
这是我国国家免疫规划体系18年来首次重大扩容。
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沈洪兵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将自2025年起面向适龄女生启动HPV疫苗(宫颈癌疫苗)免费接种服务,标志着HPV疫苗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范畴,为女性健康防护体系建设迈出历史性一步。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举措,国家免疫规划通过政府全额出资提供疫苗,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确保所有公民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均能平等享受免疫保护。此前我国免疫规划疫苗主要覆盖6岁以下儿童群体,包括新生儿必打的卡介苗、乙肝疫苗等,针对青少年及成年人群的免疫规划项目极为罕见。
近年来,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多种疫苗曾被广泛呼吁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最终HPV疫苗凭借显著的公共卫生价值脱颖而出,成为首个面向青少年群体的非儿童类免疫规划疫苗。
这一决策与其巨大的临床获益密切相关。2022年我国新发宫颈癌病例达15.07万例,发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患者年龄持续降低。HPV(人乳头瘤病毒)已知亚型超过200种,其中16型和18型为高危致癌亚型,研究证实99.7%的宫颈癌病例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引发。作为全球唯一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癌症,HPV疫苗接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最有效的宫颈癌防控手段。

供需矛盾:爆发式增长的接种需求与不足10%的覆盖率
在广州市荔湾区白鹤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展示柜中陈列着不同品牌HPV疫苗产品及生产工艺说明,直观呈现着当前疫苗供应市场的多元格局。
截至2025年9月,我国已批准上市的HPV疫苗共6款,进口产品包括葛兰素史克的二价疫苗,默沙东的四价与九价疫苗;国产疫苗则有万泰生物的二价/九价疫苗及沃森生物的二价疫苗,形成"3+3"的市场竞争格局。

HPV病毒虽有200余种亚型,但16型和18型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元凶,其余7种高危亚型则与宫颈癌及尖锐湿疣等疾病相关。疫苗"价数"代表其可预防的病毒亚型数量,二价疫苗针对16/18型,九价疫苗则可覆盖9种高危及致癌亚型。

2016年我国内地首次批准HPV疫苗上市,较港台地区晚10年。尽管进口疫苗单支价格高达580-800元,市场需求仍迅速释放。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18-2020年HPV疫苗接种量从341.7万剂激增至1227.9万剂。由于供应短缺,九价疫苗曾长期处于"一针难求"状态,催生赴港接种热潮。
但市场热度背后是令人忧虑的接种现状。
2022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9-45岁女性HPV疫苗首剂接种率仅10.15%,全程接种率6.21%,其中9-14岁女孩首剂接种率更是低至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水平。
这种供需失衡源于多重因素:疫苗价格高企、区域供应不均、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交织,共同构成了HPV疫苗普及的主要障碍。

随着国产疫苗产能提升,市场供应紧张局面逐步缓解,但价格仍是制约接种的关键因素。
2022年3月沃森生物二价疫苗上市前,国内仅有万泰生物一款国产二价疫苗。受采购规模限制,企业缺乏降价动力,2021年济南公费采购价仍维持330元/支的自费市场价格。
进口疫苗价格更高,九价疫苗全程接种费用约4000元,对普通家庭构成不小经济压力。
一项覆盖21个城乡地区的横断面研究早已预警:仅68%受访女性愿支付500元接种疫苗,而愿意花费超2000元接种进口疫苗的比例仅6%。
科普不足同样影响接种意愿。
当部分接种者如"抢茅台"般预约疫苗时,另一些女性却因"疫苗致不孕""影响生育"等谣言放弃接种,凸显科学宣传的紧迫性。
我国政府推动HPV疫苗普及的决心由来已久。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提出"979"目标:2030年前实现90%女孩15岁前全程接种、70%女性35/45岁接受筛查、90%患者得到规范治疗。我国随即表态全力支持该战略实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方辉团队研究显示,若将二价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配合筛查覆盖率提升和治疗强化,我国有望在2060年后实现宫颈癌消除目标。
相较于地方分散推广,国家层面统筹不仅能扩大覆盖范围,更可通过集中采购大幅降低疫苗价格,简化推广流程,为全民免疫提供制度保障。
从疫苗引进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场跨越20余年的攻坚战役中,科学家、临床医生与政策制定者的持续推动,共同书写了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篇章。
地方试点破局:从鄂尔多斯模式到全国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段仙芝,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宫颈癌综合防控体系的关键推动者,她主导实施的全国首个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为后续国家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癌症防控专家乔友林深耕宫颈癌防治30余年,作为推动我国宫颈癌筛查与疫苗普及的核心学者,他见证了整个进程的关键节点。
2005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段仙芝与乔友林合作启动宫颈癌筛查项目。次年,葛兰素史克二价疫苗在海外获批上市,欧美国家陆续将其纳入免疫规划。身为乔友林团队核心成员的赵方辉敏锐意识到,中国必须跟上国际步伐。
"当时我们就提出要推进这项工作,但确实觉得疫苗离我们还很遥远。"赵方辉回忆道。
乔友林当时乐观预期:药企五年内收回研发成本后有望降价,为国家免疫规划创造条件。2008年起,他牵头开展进口与国产HPV疫苗的国内临床试验,推动多款进口疫苗于2016-2018年间在国内获批。
然而,预期中的"以量换价"普及效应并未如期显现。
面对困境,乔友林转向地方试点策略。
2016年已开展"两癌筛查"的鄂尔多斯成为理想试验田。2019年底,经乔友林、段仙芝等人协调,葛兰素史克同意以580元/针供应疫苗,当地政府实施"三针付一针"政策,为13-18岁在校女生提供免费接种。
历经波折,2020年8月准格尔旗率先启动接种,将国际通行的13-15岁接种年龄扩展至18岁。三年间累计为13373名女生接种首针,覆盖率达91.42%。2021年鄂尔多斯全市推广后,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世卫组织"979"目标的城市。
这场地方实践为全国探索了成功路径,公费接种试点随后获得国家层面支持并逐步推开。

2020年底,国家卫健委启动"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将宫颈癌防治列为重点任务,多个试点城市陆续推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政策。
作为试点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赵方辉深刻体会到跨部门协作的重要性:"疫苗接种不仅是卫健部门的事,还需要妇联、财政、教育等多部门联动,政府牵头才能快速推进。"
最初专家对90%接种率存疑,而济南、成都等城市在一两年内就实现了这一目标,证明政策推动的强大效力。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项目官杜珩指出,这种"地方先行先试+区域良性竞争"的机制创新至关重要。"各地政府都将'健康中国'作为标杆工程推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
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还需通过严格的卫生经济学评估,证明公共投入的"成本效益比"优势。
这项"证明题"难度不小。
杜珩解释:"疫苗经济学模型构建通常需要两三年,先建立基础数据库,再进行模型拟合验证,最后才能基于不同策略假设,科学评估接种的长期效益。"
我国相关研究始于2018年世卫组织发出消除宫颈癌号召之后。身为世卫组织专家组成员的赵方辉从日内瓦回国后,立即带领团队构建中国特色动态模型。"既然承诺消除宫颈癌,就要明确回答中国如何实现、何时实现、用什么路径实现。"
考虑到城镇化、老龄化及行为模式变化等因素,模型设计极为精细。团队首先验证二价疫苗方案: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配合筛查治疗强化,可在2060年后实现消除目标。继而探索加速路径,如九价疫苗应用时机,最终完成成本效益分析,量化政府投入与未来医疗费用节省的关系。
随着证据链完善,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价值日益清晰。
与此同时,市场与政策环境也在悄然变化。
国产疫苗产能提升引发公费市场价格竞争:2024年3月万泰生物在江苏以86元/针中标,首次将公费疫苗价格压至百元以下;同年9月沃森生物在山东更是以27.5元/针再创低价,仅相当于一杯奶茶的价格。
新生儿数量下降则为免疫规划扩容提供了经费空间。
昆山杜克大学汤胜蓝教授2024年测算显示,二价HPV疫苗全国集中采购所需经费不足10亿元,而我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补助资金已从2021年48亿元降至2023年30.3亿元,财政可行性日益凸显。
多重因素叠加下,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时机已然成熟。
全民免疫落地:从政策到实践的关键挑战
回顾这场跨越20年的攻坚历程——从宫颈癌筛查体系建设,到疫苗引进上市,再到健康城市试点与国家免疫规划纳入——这不仅是科学突破与政策创新的故事,更凝聚着无数亲历者对"健康公平"的执着追求。
杜珩指出自费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经济欠发达地区宫颈癌负担更重,但疫苗可及性最差;企业因商业回报考虑,往往优先供应成年女性市场,而9-15岁女孩才是最需保护且接种效果最佳的群体。"
国家免疫规划正是破解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保障。按接种规范,14岁以下女性接种四价疫苗仅需2针(14岁以上需3针),在低龄群体中推广不仅保护效果更好,还能降低总体成本。
9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沈洪兵局长虽未公布具体实施细节(如疫苗价次选择、年龄范围界定等),但明确了接种对象为"适龄女生",这与传统免疫规划针对0-6岁儿童的模式有显著区别。
他同时透露,将推进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优化接种点布局,鼓励地方创新预约方式(分时段预约、周末接种、上门服务等),满足多样化需求。
乔友林强调后续实施的关键环节:"纳入国家规划后,要强化科普宣传,做好疾病监测,防范'反疫苗'言论干扰。需向公众说明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等效性,以及保障供应安全的重要性;对罕见不良事件,要用本地疾病监测数据科学回应。"
地方实践经验显示,家长是决策关键影响因素。社交媒体调查表明,"不愿接种"的疑虑主要来自父母群体。各地现行模式多通过学校通知家长带孩子接种,因此家长群体将是未来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
历史数据显示,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接种率通常会显著提升。
以甲肝疫苗为例,纳入规划前浙江湖州接种率仅9.09%,十年后已达99.25%,证明政策推动的巨大成效。
全国接种量增长规模尚待测算,但地方案例可作参考:广东省2022年启动免费接种后,接种量从2020年144万剂激增至2023年766万剂,供应稳定性因此成为关注焦点。
目前国产二价疫苗年产能充足:万泰生物与沃森生物2022年产能已各达3000万剂,合计6000万剂/年的供应能力,可满足国家免疫规划需求。
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并非终点,而是宫颈癌防控新起点。国产疫苗研发正持续突破:
9月9日,万泰生物国产九价HPV疫苗在厦门完成首针接种,保护效力与进口产品相当,价格仅为进口疫苗的40%。更先进的15价疫苗研发及男性接种临床研究也在稳步推进,我国宫颈癌防控体系正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