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的庭州生态绿谷南段广场,阵阵悠扬的歌声随风飘散,回荡在河畔林间。
"吃一口哈密瓜就甜透我的向往,喝一杯葡萄酒就陶醉我的心房……"乐队伴奏声中,一首女声独唱引得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现场气氛热烈祥和。
广场毗邻的头屯河流水潺潺,湖面波光粼粼,几只赤麻鸭正在水中悠闲嬉戏、寻觅食物。"我们乐队名叫博格达,成员大多是退休人员,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乐队成员彭新民笑着说,"这里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我们经常来此排练演出,心情特别舒畅。"
头屯河发源于天山北坡,全长190公里,流域总面积达2885平方公里,流经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第六师,最终注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世纪60年代起,沿岸陆续兴建石料厂、水泥厂等企业,河砂遭滥采滥挖,河道污染问题突出,曾被周边群众无奈称为"头疼河"。
"几年前,河岸两侧还是荒滩戈壁,一刮风就尘土飞扬。如今,这里简直是大变样,美得让人不敢认!"正在河边塑胶步道散步的昌吉市民王丽感慨道。
这巨大的转变来之不易。"由于河流跨区域流经多个行政区域,涉及多家管理单位,协调难度大,沿岸群众对河道治理的迫切期盼曾长期难以得到有效回应。"新疆头屯河流域管理局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坦言。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头屯河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将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全力推进。2016年5月,《头屯河生态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正式批复,乌鲁木齐市、兵团第十二师与昌吉州三方协同联动,共同启动实施头屯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其中,乌鲁木齐市负责水源地保护利用,兵团第十二师承担河谷东岸综合整治,昌吉州则负责河道及西岸综合整治,兵地携手将头屯河沿岸打造成生态修复示范区、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和城市形象展示区。
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行动迅速展开:昌吉市六工镇清理9万多立方米积存垃圾;兵团第十二师对众多采砂坑进行回填治理;河道两侧违规企业、作坊被依法清退,"四乱"问题得到全面整治……2021年,总投资38.17亿元、历时5年的昌吉市头屯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
如今,头屯河西岸是昌吉市精心打造的庭州生态绿谷,全长13.14公里,由自然生态修复公园、城市康体运动公园、城市庆典公园、工业遗址公园和文化公园五大主题公园串联而成,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化建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防洪安全、生态恢复、水系治理和产业布局优化。"昌吉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李长江介绍,通过系统治理,河道防洪标准显著提升,同时栽植乔木7万余棵、灌木花卉132种,绿化面积达2000亩,绿地率高达87%,真正实现了"一河清水润两岸"的美好愿景。
河东岸,兵团第十二师倾力打造的万亩头屯河谷森林公园同样生机盎然,26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宛如一条翡翠项链。"这里已发展成为头屯河文旅产业带的核心区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师文联主席马婧表示,2021年底,由兵团第十二师与昌吉州联合申报的头屯河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永远跟党走"大型红色主题灯光秀吸引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游客纷至沓来;各类马拉松赛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成为市民热议话题;春节期间举办的国潮灯会更是汇聚各族群众前来打卡游玩。
良好生态环境催生幸福生活。37岁的昌吉市民马吉在绿谷景区湖边经营自行车租赁生意,他高兴地说:"现在环境好了,基础设施完善,周边新建了不少住宅小区,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昔日令人头疼的"问题河",如今蜕变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这条集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绿色长廊,不仅成为兵地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更成为展示区域形象的靓丽名片。"头屯河的生态蝶变不是终点,而是更高水平发展的新起点。"李长江表示,"我们将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价值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保护成果,收获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