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引发全民热议:消费者核心关切与行业发展新方向解析

小编 72 0

近期,“预制菜”这一餐饮行业的热门词汇持续占据消费者讨论焦点。在这场广泛的社会关注背后,折射出大众对餐饮消费知情权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餐饮品质不断提升的迫切需求。当“现炒现做”的烹饪体验成为评判美食的重要维度时,餐饮行业更需深入探索预制菜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与风味的前提下,成为推动行业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得力助手。

深度解读:预制菜的定义与核心价值

依据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的科学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作为主要原料,可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等辅料,且不添加防腐剂,经过工业化预加工(涵盖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工艺)制成,可搭配或不搭配调味料包,在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下,经加热或熟制后即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专家指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预制”这一加工理念在餐饮历史中早有体现,例如传统的腌制、卤制等工艺,均属于对食材进行预先处理,以便后续烹饪或直接食用的方法。随着现代包装技术的革新与进步,预制菜已发展成为食品工业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与传统的全现场烹饪模式相比,预制菜展现出显著的效率优势。拥有多年餐饮从业经验的卢星(化名)向记者透露,预制菜的应用能够大幅提升餐饮企业的运营效率,特别是在快餐、简餐等追求快速服务的消费场景中,预制菜能够高效满足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快节奏用餐的需求。通过将食材处理、初步烹饪等耗时环节前置,餐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复现标准化口味,提升出餐速度。

针对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预制菜安全性与营养价值问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表示,新鲜食材在营养物质的保留上更具天然优势,也更贴合人体对鲜活营养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应被全盘否定。谭主任强调,只要预制菜在生产制作、冷链运输、仓储保存及终端烹饪的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其完全能够为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热量和基础营养素。

消费痛点:知情权缺失成预制菜信任危机主因

当前,预制菜在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卢星分析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现实考量:其一,众多商场内的餐饮门店在明火使用、生肉加工等方面存在严格限制,采用预制菜或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半成品,是符合消防安全与卫生管理规定的务实选择;其二,对于部分凉菜的配菜、需要长时间腌制的菜品辅料等,使用预制菜不仅能有效控制成本,还能确保风味的稳定性和浓郁度,显著缩短顾客等待时间,提高餐桌周转率,这对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和优化消费者用餐体验均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为何预制菜依旧在消费者中引发诸多争议呢?

首先,部分小型餐饮企业或个体加工点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成为透支公众对预制菜信任的重要因素。在日常消费场景中,时常曝出外卖商家仅通过加热预制菜包进行出餐的新闻,这些加工场所往往卫生条件简陋,操作不规范,从而在部分消费者认知中形成了“预制菜等同于劣质、低质菜品”的负面印象。

其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预制菜行业缺乏全国统一、清晰明确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标准,导致行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引,这种标准的缺失传导至消费端,直接造成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品质、来源等信息缺乏清晰认知,心中无底。

再者,最让消费者感到不满和难以接受的,是部分餐饮商家存在的“挂羊头卖狗肉”行为——对外宣称菜品为“现做现炒”,实则为“微波炉加热预制菜”的厨房。这种以预制产品替代现场烹饪,却按现做菜品价格收费的做法,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上述《通知》中已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餐饮服务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事实上,多数理性的消费者并非全盘抵制预制菜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商家在预制菜使用上的刻意隐瞒与商业欺诈行为。

行业升级:构建预制菜健康发展的三大核心支柱

尽管讨论乃至争议不断,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预制菜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其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餐饮需求,是整个行业亟待深入思考和解决的核心议题。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已积极行动,出台多项举措推动预制菜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例如,湖南省提出通过构建完善的预制菜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着力培育本土预制菜知名品牌、建设绿色优质原料供应基地等多重手段,全面推进预制菜产业的提质升级。山东省则依托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计划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和特色产业集群。

业内专家及资深从业者普遍认为,标准化建设、透明化运营与创新化驱动,是预制菜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是要加速制定并完善预制菜国家标准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业内人士呼吁,应加快预制菜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为预制菜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冷链运输、终端处理等全产业链环节提供明确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引。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保鲜技术、干燥工艺、风味物质稳定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创新突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是要全面推行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告知制度,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落到实处。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的刘慧磊律师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快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的建设与普及,倡导餐饮企业在就餐区域的显著位置,如菜单、海报或电子屏等,清晰标注所售菜品中预制菜的使用情况。具备条件的企业还可通过官方网站、手机App等线上渠道,为消费者提供预制菜使用信息的查询服务,确保消费者能够充分行使知情权。

三是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维权申诉机制,筑牢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法律防线。法律界人士强调,对于那些故意隐瞒使用预制菜、以预制菜冒充现做菜品等涉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鼓励消费者主动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监管部门对于经查实存在侵权行为的企业,应依法责令其对广告宣传、菜单标语等进行整改调整,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罚,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