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子竟以自来水冒充禁药实施诈骗 涉案金额高达60万元

小编 71 0

" 听话水 "" 无色无味 "" 失忆效果 "…… 不法分子在短视频评论区利用此类敏感词汇引流招揽客户,殊不知所谓的" 催情药剂 "竟是普通自来水," 三唑仑 "实为维生素C片。这场令人震惊的诈骗犯罪背后,作案者竟是一群刚满18岁的年轻人。他们以自来水、维生素片、口香糖为主要原料,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场跨省骗局。

2024 年 8 月,蒋某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条涉及" 迷幻水 "的视频下留言询问真实性,很快便收到陌生账号的私信。对方发送了一份名为 2024 热门产品简介的 PDF 文件,其中将" 催情水 "" 三唑仑 "等列为热销品,详细标注了使用方法、剂量及起效时间,并承诺保密配送、货到付款。

蒋某因一时好奇下单购买,几天后收到两个装有透明液体的化妆品分装瓶。" 尝试后发现毫无效果,这才意识到遭遇诈骗。"由于深知购买行为不当,蒋某被骗后未联系卖家,也未选择报警。

2024 年 9 月 26 日,长沙市公安局望城分局接到举报线索,称望城区某学院周边有人通过快递贩卖疑似毒品。经调查,公安机关发现所谓的" 毒品 "实为经过简单包装的自来水、维生素片和口香糖,而卖家竟是该学院的三名大二学生。

" 我们觉得购买这类物品的人动机不纯,不敢轻易报警。"当时刚满 18 周岁的刘某,因达到物流公司保密发货的年龄要求,自认为此事风险低、利润高,便将其视为" 创业商机 "。

刘某通过短视频平台" 钻研 "出全套诈骗流程,在宿舍实践数月后,引起室友向某的关注。听闻能赚钱,两人当即决定合作,随后又邀请室友伍某加入,计划共同扩大" 业务规模 "。刘某负责整体统筹,向某和伍某主要承担包装发货工作,三人分工明确," 业务 "开展得颇具规模。截至 2024 年 9 月案件败露,经公安机关核实,涉案金额已达 60 余万元。

" 仅凭三名大学生难以形成如此大规模的犯罪网络。"望城区检察院接到案件线索后,立即依法介入调查。检察官在审查案卷时发现关键疑点:三名大学生短期内完成数十万元交易,快递单显示的发货地址却涉及多个省份。

该院随即向公安机关提出侦查指导意见:固定微信聊天记录、交易流水等电子证据,重点核查" 引流—接单—发货 "的资金流转路径;梳理快递面单信息,反向追查上游犯罪人员。

经深入侦查,办案人员在刘某手机中发现其与胡某的长期通讯记录。胡某团伙专门在短视频平台使用" 液体 "" 白色药片 "等隐晦表述进行引流,然后将客户资源" 分配 "给刘某等多个" 发货点 "。随后,胡某等 7 名上游犯罪人员(均另案处理)在海南、广东等地先后被抓获。

2025 年 3 月,该案移送至望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认为,刘某等人主观上存在诈骗故意,客观上通过虚构产品功效、伪造产品介绍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遂依法提起公诉。

经法院审理,6 月 16 日作出一审判决:刘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二个月,并处罚金 20.3 万元;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7 万元;伍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 5 万元。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