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26国承诺向乌部署保障部队 战略自主与认知错位下的战争风险

小编 22 0

热点新闻:近日,在巴黎召开的支持乌克兰“志愿联盟”线上峰会落下帷幕。会议宣布,以欧洲国家为核心的26个国家正式承诺,将向乌克兰部署地面、海上或空中力量,组建一支“保障部队”。声明强调,这支多国联合部队将在乌克兰境内进行长期驻扎,其核心使命是防范俄罗斯可能发起的任何军事行动。

点评:随着特朗普政府可能重返白宫并计划削减对乌克兰的直接军事援助,同时寻求加速结束冲突,欧洲的安全忧虑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欧洲国防工业的产能已显著提升,各国在武器标准化、联合采购以及后勤协同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多国部队的联合作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撑。欧洲推动组建“保障部队”的举动,标志着其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正不断强化,正从以往的幕后军备输送、情报共享与资金支持,逐步迈向可能的非前线军事存在。展望未来,尽管该部队的具体行动模式尚存诸多不确定性,并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战略与实际操作挑战,但其对俄乌战局乃至全球安全秩序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欧洲推动组建“保障部队”,表明其在援乌问题上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存在各种限制,前景不明。

欧洲自主援乌意愿逐渐增强

此次欧洲26国就援助乌克兰所作出的共同承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在当前国际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经过长期酝酿和审慎考量后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俄乌战场的实际态势分析,欧洲的这一举措是对乌克兰持续作战能力的直接赋能。乌克兰在历经数年的消耗战后,其防空系统、火炮装备以及兵员轮换等方面均面临持续性的短缺困境。俄罗斯则凭借其庞大的国家体量优势,在弹药补给、兵员补充和装备更新上逐渐占据上风。在此严峻形势下,向乌克兰后方派遣“保障部队”,承担起兵员培训、装备维护、后勤保障以及关键区域防空等任务,可被视作打破当前战场僵局、稳定乌克兰战线的必要战略选择。

此外,欧洲组建“保障部队”,亦是其在“战略自主”道路上,于军事领域所进行的一次最为激进的实践。同时,这也是对特朗普若上台后可能减少对俄乌冲突介入力度或改变现有策略的明确回应。法国总统马克龙自2024年初便提出“不排除派兵可能性”,并持续积极推动这一议程。经过一年多的激烈辩论与协调,欧洲内部最终在支持乌克兰问题上达成了新的共识,这也表明“必须采取更多行动支持乌克兰”的声音在欧洲内部已占据主导地位。马克龙所倡导的“欧洲主权”理念在此背景下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并成功利用美国政策转变带来的外部压力,协调了26国形成对乌克兰安全的共同承诺。

然而,欧洲成立“保障部队”并不意味着该部队会立即开赴前线与俄军进行正面交锋。在这一关键问题上,马克龙巧妙地运用了“战略模糊”策略:一方面高调宣布将派兵乌克兰,另一方面却对“部署”的具体内涵、部队规模、时间表以及交战规则等核心要素保持高度模糊。法国总统府更明确表示,这支部队将采取防御性部署策略,不会直接参与前线作战行动,其部署重点将放在乌克兰境内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军事要地、关键港口以及核心空域,通过展示实际军事存在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量。这种谨慎态度既是对国内舆论以及部分成员国争议的一种妥协,同时也旨在避免因采取过激行动而导致欧洲整体局势恶化的风险。

北约举行联合演习。

对俄乌战场态势将产生深远影响

欧洲26国关于组建“保障部队”的承诺及其后续部署,绝非简单的政治表态或外交宣示,其产生的效应必将辐射至战场内外,重塑冲突各方的战略考量,进而引发多维度、多层次且相互关联的深远影响。

根据规划,欧洲组建的这支“保障部队”将承担乌克兰后方的兵员训练、装备维护、后勤补给以及防空等关键任务。这将极大地解放乌克兰宝贵的兵员资源,使得原本承担这些非战斗任务的数以万计的乌军士兵能够被轮换至前线作战,有效缓解乌军长期面临的人员短缺困境。同时,专业化的训练体系将加速乌军掌握复杂的联合作战技能,进一步提升西方援助的高技术武器系统的战备完好率和作战效能。此外,历经长达四年的残酷冲突,乌克兰军民已显疲态,欧洲国家承诺直接派兵这一行动,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向乌克兰传递了欧洲承诺坚定且持久的强烈信号,从而显著提升了乌克兰的国内士气和社会凝聚力。

然而,欧洲“保障部队”的介入,也可能使俄乌冲突的性质发生潜在的嬗变,使其进入一个介于“代理战争”与“联盟直接对抗”之间的危险模糊地带。冲突将前所未有地呈现出“欧洲国家集体对阵俄罗斯”的鲜明特征。尽管北约作为一个整体尚未正式参战,但其核心欧洲成员国以联盟形式派兵乌克兰,极大地模糊了战争的界限,也使得冲突的升级路径变得更为复杂和危险。

对此,俄罗斯方面反应极为强烈。就在欧洲宣布组建“保障部队”的当天,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便重申了俄方反对西方在乌克兰驻军的坚定立场:“俄罗斯不会讨论任何形式、任何机制的外国对乌干预,(这种干预)根本不可接受,将破坏各方面的安全。”她同时警告,此举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一旦欧洲“保障部队”投入实际运作,俄罗斯很可能会采取一系列“灰色地带”战术进行试探和回应,例如加强对部队部署区域周边的侦察与电子干扰,通过网络攻击破坏保障部队的指挥与后勤系统,利用代理人或特种部队实施隐蔽破坏行动,甚至可能故意在保障部队附近制造事端,以此考验西方的反应决心。此外,俄军还有可能加大对乌克兰后方基础设施的远程打击力度,并宣称这些目标是“合法军事目标”,与西方人员无关,以此证明西方保护能力的局限性。

鉴于目前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缺乏有效的、可靠的危机沟通机制,双方均倾向于根据自身逻辑来判断对方的行为。欧洲可能认为部署保障部队是“有限且防御性”的举措,但俄罗斯则可能将其解读为北约准备直接参战的前奏,进而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这种认知上的严重错位,将大大增加双方因误判或意外事件而滑向更大规模战争的风险。此外,欧洲组建“保障部队”在传统的武器援助手段之外,又增加了“人员直接接触”这一极度敏感的维度。任何国家的部队出现人员伤亡,或俄罗斯对特定国家实施“精准报复”,都可能立即引发相关国家的国内政治地震,反对党会借机发难,民众可能上街抗议,从而迫使该国政府退出行动或限制其部队的任务范围。

为了提升实力,近年来欧洲多国开始增加部署重型武器,图为波兰从美国购买的M1A2主战坦克。

未来实施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欧洲26国构建“保障部队”的承诺,尽管在政治层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决心,但其未来的实施之路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荆棘和未知的风险。

首先,欧洲各国将面临“意愿联盟”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即各国虽然在政治声明上达成了一致,但在背后的动机、各自的红线以及实际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矛盾与分歧。例如,在指挥体系的构建与分权问题上,欧洲可能面临艰难抉择:这支部队将采用何种指挥架构?是置于北约框架之下,由欧盟主导,还是成立一个全新的特设指挥机构?若由北约指挥,虽具备现成的指挥系统和丰富经验,但将直接挑战北约“非参战”的官方立场,且可能遭到匈牙利等成员国的阻挠;若由欧盟主导,则欧盟在大规模军事行动指挥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与能力;若选择新建指挥体系,则需要从零开始建立指挥链、通信系统和协调机制,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产生混乱。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将面临重大困难。此外,多国部队联合作战所固有的语言障碍、战术差异、装备兼容性等问题也将凸显,各国不同的交战规则如何实现统一,也将成为极为敏感且关键的议题。

其次,在资源分摊与负担共享方面,各国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例如,行动所需的巨额资金由谁来承担?是按照各国GDP比例进行分摊,还是依据参与程度来分配?训练任务、后勤保障、防空部署等不同任务的风险和成本差异巨大,各国难免会为“谁承担更多危险任务”这一问题产生分歧。历史上,联盟行动中“搭便车”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国家可能只愿意提供低风险的后援支持,而将高风险任务推给其他国家。在当前欧洲经济普遍面临疲软压力的背景下,持续为这一军事行动提供资金支持,将严峻考验各国的财政承受能力。

最后,欧洲各国国内政治的压力与变数也将为后续行动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参与组建“保障部队”的26个国家,其国内对于向乌克兰派兵的态度存在巨大分歧。例如,法国和英国准备在战后向乌克兰派兵,德国表示将在对乌安全保障的框架更加明确之后再作决定,意大利则直接排除了派兵的可能性,仅表示愿意在监督和平协议执行方面提供支持。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任何一个参与国的部队出现人员伤亡,或俄罗斯对特定国家进行“精准报复”,都可能立即引发该国国内的政治地震。反对党会借机发难,民众可能上街抗议,从而迫使该国政府退出行动或限制其部队的任务范围。这种“伤亡耐受度”的不确定性,使得联盟的长期可持续性充满疑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此次计划中的立场显得颇为暧昧。特朗普虽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欧洲各国领导人进行了沟通,同时派遣特使与泽连斯基举行了闭门会谈,但截至目前,美国仍未就是否会直接参与驻军计划作出明确表态。美国的最终态度,也将对未来欧洲26国的立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欧洲乃至更广泛的西方世界而言,这一举措无疑将是对其凝聚力、韧性和战略意志的一次空前考验。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个人专栏,盘点近期重大防务事件,评点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