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肃穆的《思念曲》旋律中,又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遗骸跨越时空,回到了这片他们曾用鲜血和生命誓死守护的神圣国土。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2024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自2014年启动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工作以来,我国已成功接回1011位英烈忠骨,以国家最高规格的礼遇,践行着"接英雄回家"的庄严承诺。
当礼兵护送覆盖国旗的棺椁缓缓走下军机,水门仪式庄重开启,礼炮声震长空,献花致敬与国歌奏响交织成最动人的交响。在辽宁沈阳,整座城市被炽热的"中国红"点亮,建筑物悬挂着"迎接英雄回家"的醒目标语,市民自发手持五星红旗涌上街头,过往车辆静候致敬,共同守护着英雄们迟来的归途。
为何国家始终以最高礼遇迎接英烈归来?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时代深意?
尊崇英雄,是对历史记忆与初心使命的永恒铭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民族重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最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宝贵机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英雄誓言、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的壮举、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坚毅……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英雄群像巍然屹立。这些"最可爱的人"用青春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墓前常年摆放着群众自发敬献的照片:有九三阅兵的威武战机梯队,有现代化的国防武器装备,更有祖国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和壮丽山河。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无声诉说着"这盛世,如您所愿"的家国答卷,彰显着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永恒缅怀与至高敬意。
捍卫英雄,是对伟大胜利与民族精神的坚定守护。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修订《烈士褒扬条例》,启用新版《烈士光荣证》,建立健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体系。这些法治举措与制度安排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为英雄烈士筑起了坚实的法律屏障。
以国之名礼赞英雄,更是凝聚民族认同、铸牢精神纽带的重要仪式。这不仅是对烈士亲属的深切慰藉,更是对全体国民的深刻精神洗礼。在一次次迎接英烈回家的庄重仪式中,红色基因得以赓续传承;在英雄事迹的感召下,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学习英雄,是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纪念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们用生命诠释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融入民族血脉,化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当前,全社会尊崇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氛围日益浓厚。从英雄烈士褒扬纪念政策的全面落实,到红色教育基地的提质升级,再到《长津湖》《跨过鸭绿江》等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热播,英雄精神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势不可挡的精神伟力。
战机护航彰显国家担当,山河礼赞寄托人民深情。让忠魂不泯、浩气长存,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必将激励着新时代中华儿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