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揭开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27亿元的销售舞弊案。该公司早在7月12日就因自查发现销售人员涉嫌职务侵占向公安机关报案,涉案人员通过伪造客户公章、虚构销售合同等手段,在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持续实施财务造假。
根据公告披露的财务调整数据,本次会计差错更正涉及三个会计期间:2023年虚增收入1806.80万元,2024年虚增8007.46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虚增2911.55万元。公司已采用追溯重述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涉及应收账款、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多项财务指标,引发市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广泛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该舞弊行为呈现涉案金额逐年递增态势,且全部为未实际收款的应收账款。这一异常情况未被及时发现,暴露出企业在销售流程管控、客户信用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业内专家指出,此类持续性大额挂账的销售交易,本应触发应收账款周转率异常、回款风险预警等内控机制。
公告特别强调虚增收入"不影响现金流量",意味着涉案交易自始至终未产生实际资金流入。这一特征与正常商业逻辑存在显著矛盾,引发对企业销售审批流程、合同管理规范及财务监督机制的深度质疑。资深注册会计师表示,在收入确认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准则框架下,虚构无现金流支撑的销售收入,明显违反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原则。
作为财务舞弊高发领域,收入造假一直是监管重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明确将"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列为需重点防范的风险点,要求企业建立涵盖销售、发货、收款全流程的内控体系。此次案件中,企业未能有效执行客户信用评估、合同审批审核、应收账款跟踪等基础内控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销售业务需实现职责分离与权限制衡,包括客户开发与信用审批分离、销售合同评审与签订分离、发货与收款岗位分离等关键控制环节。专业人士分析,涉案企业若能落实"三道防线"内控机制——业务部门自我管控、风险管理部门监督、内部审计独立核查,本可有效防范此类舞弊行为。
深入分析该案可见,持续两年多的造假行为暴露出多重内控失效:首先是客户管理环节,未建立有效的客户背景调查与信用评级机制;其次是合同管理存在漏洞,未能验证客户公章真实性及合同条款合理性;最为关键的是应收账款管理缺失,对长期未回款客户未启动预警催收程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收账款需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坏账准备。涉案企业对亿元级长期未回款项目未计提足额坏账准备,既违反会计准则要求,也反映出财务部门未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审计专家指出,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账龄超过一年即应触发专项审计程序。
财务报告质量取决于业务流程控制有效性。该案中将员工舞弊导致的财务造假定性为"会计差错更正",在专业领域引发争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专家指出,舞弊导致的财务错报与普通会计差错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涉及主观故意行为,需从公司治理层面进行根本整改。
从财务影响看,2024年虚增的8007万元收入占调整前营收比例达2.87%,已达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重要缺陷"的认定标准(错报≥营业收入2%)。监管文件明确要求,对于重要缺陷需披露整改计划、责任人及完成时限,而该公司公告中未充分披露相关整改措施。
依据舞弊三角理论分析,该案可能存在压力、机会和合理化三方面诱因。企业需从绩效考核机制反思是否存在过度强调销售指标的问题,从流程设计检查是否存在控制缺失,从企业文化建设审视价值观引导是否到位。专家建议企业建立"防舞弊三道防线":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系统监控、培育诚信文化。
内控缺陷整改需区分设计缺陷与执行缺陷。该案中,若企业未建立客户信用评估制度属于设计缺陷,若制度存在但未执行则属于执行缺陷。专业人士建议采用"流程再造"方法,通过业财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销售全流程线上管控,设置客户信用额度自动预警、超期应收账款强制冻结等刚性控制。
此次事件折射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过度依赖销售业绩的考核机制可能诱发道德风险,而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无法实时监控异常交易。监管部门多次强调,上市公司应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文化,将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各环节。
市场关注焦点集中在:为何系统性造假能持续两年未被发现?客户尽职调查、合同审批、发货审核、收款跟踪等关键控制点为何全部失效?财会人员与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责是否有效履行?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水平的判断。
业内人士强调,舞弊事件处理不能仅停留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层面,更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议企业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牵头开展内控缺陷整改,重点完善:客户准入审批流程、电子合同防伪验证系统、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机制、销售业绩复核程序等关键控制点。
防范销售舞弊需建立行为预警机制,重点监控异常信号:如销售人员个人业绩突增、客户集中度异常、应收账款增速远超收入增长、大额订单未附详细需求说明等。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销售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异常交易的实时拦截。
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企业应将内部控制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通过ERP系统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实时对接,利用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交易模式,构建"制度+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舞弊防范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七十四,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出版有《财务领导力》《零基础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