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烟裹挟着烈焰冲天而起,玻璃碎片散落满地,建筑物墙体损毁严重,现场民众惊慌失措地四处躲避。这里并非冲突已久的加沙地带,而是卡塔尔首都多哈的街头景象。

当地时间9日,卡塔尔首都多哈遭遇约15架以色列战机空袭,以方给出的理由是卡塔尔“窝藏恐怖分子(指哈马斯)”。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公认的军事强国,近年来频繁对也门、伊朗等国实施跨境打击,卡塔尔已是72小时内第六个遭其空袭的国家。
此次空袭卡塔尔的行动,因其特殊的外交背景而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今年5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对卡塔尔进行正式访问,成为首位到访该国的美国现任总统。作为美国“重要非北约盟友”,卡塔尔境内设有美军在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军事基地,双方在安全领域长期保持紧密合作。
卡塔尔凭借其中东关键枢纽地位,长期扮演地区冲突调解者角色,尤其在推动加沙停火谈判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斡旋作用。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空袭发生时,哈马斯高层正与卡塔尔方面在涉事大楼内就加沙停火协议细节进行磋商。
这种“一边谈判一边轰炸”的行为,被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是对国际规则的公然践踏。面对外界批评,以色列方面却将美国的反恐行动作为其行为合法性的依据。

以色列总理 内塔尼亚胡:我们采取的军事行动,与美国在阿富汗打击“基地组织”及在巴基斯坦实施针对本·拉登的行动完全一致。
事件发生后,特朗普曾致电卡塔尔国家元首,承诺将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但以色列方面显然无视美方表态,内塔尼亚胡随后警告称:“所有窝藏恐怖分子的国家必须立即将其驱逐或依法惩处,否则以色列将采取必要行动。”
盟友空袭盟友事件
美军防空系统缘何集体“静默”?

一名以色列高级官员曾向媒体透露,美国总统事先“批准”了此次军事行动。但美以双方事后的公开表态却呈现出明显的“默契配合”:美方急于撇清关系,以方则主动承担全部责任。
特朗普声称未提前获知以色列的空袭计划;内塔尼亚胡则强调这是以色列的“独立军事行动”,相关责任由以方全权承担。
为强化“不知情”说辞,特朗普补充表示,美方“得知消息时已无法进行干预”。

关于是否提前通报袭击信息,美卡双方说法存在明显矛盾。白宫声称特朗普在袭击发生前已指示向卡塔尔通报相关情况,而卡塔尔首相则表示,在遭袭10分钟后才接到美方电话。
这10分钟的时间差,使得美国所谓的“及时通报”更像是事后补救的外交辞令。
更引发国际社会质疑的是,拥有强大军事监控能力的美国,为何对盟友遇袭坐视不管?
卡塔尔境内的美军基地部署有“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和“萨德”反导系统等先进防御武器,诸多国际媒体对此提出疑问:美军难道真的未能监测到以色列战机逼近?要知道,15架非隐身战机无论是直接飞往卡塔尔,还是绕行叙利亚、伊拉克空域,理论上都难以逃脱驻中东美军的雷达监控网络。
今年6月伊朗袭击卡塔尔美军基地时,美方曾高调宣传其防空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但此次面对以色列空袭,却选择保持沉默。

美国媒体分析指出,美以在战略利益上的深度绑定,使得美方极少因军事行动公开批评以色列,即便此类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争议,美国仍会坚定支持以色列。

有外媒直言,美国或许并不认同以色列此次空袭行动,但由于不愿得罪该核心盟友,只能采取“表面谴责、实则纵容”的模糊策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多哈街头弥漫着强烈的震惊与被背叛情绪”。卡塔尔已宣布将于6月14日至15日召开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专门讨论此次遇袭事件,旨在形成统一的地区应对策略。
当卡塔尔这样的美国核心盟友都可能遭遇以色列空袭,国际舆论开始猜测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的中东战略框架中,盟友显然存在明确的“优先级排序”。

当“盟友”对“盟友”实施军事打击,当先进防空系统“选择性失明”,究竟是谁在纵容这种破坏国际秩序的行为?在所谓的“亲密盟友关系”与地缘利益面前,国家主权是否真的可以沦为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