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巨型航母的象征意义逐渐让位于实战需求,一支聚焦效能、贴合地缘现实的新型海军力量正在俄罗斯悄然成型。这一战略转向虽偏离传统"强国标配"的叙事,却成为俄罗斯在资源约束与安全环境变化下的理性选择。
2025年7月,俄罗斯海军正式宣布暂停"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所有维修改造工程。这艘俄海军唯一现役航母因持续8年的维修困境、军费预算调整及海军战略重构,将进入封存状态,其可利用的动力系统、电子设备等关键部件将拆解用于其他舰艇维修,剩余舰体预计面临出售或拆解处置。
这艘承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远洋海军梦想的巨舰,最终未能实现现代化升级目标,反而因频发事故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此次决定标志着俄罗斯彻底告别苏联遗留的航母遗产,也使其海军进入暂时性"无航母时代"。这一转折引发国际社会对俄罗斯未来海军发展路径的广泛关注:在财政与技术双重约束下,俄罗斯是否还具备建造新型航母的能力?区域拒止战略背景下航母是否仍是必需品?

俄罗斯唯一现役航母 " 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 " 号多年前巡弋之姿。
"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自1991年服役以来,长期受限于动力系统缺陷与维护问题。其装备的4台TB-12蒸汽轮机与8台KVG-4锅炉组成的动力系统,自服役初期便频繁出现蒸汽管道泄漏、涡轮机组协调故障等问题。1995至2009年间,因动力系统引发的重大事故达9起,造成包括3名水兵在内的人员伤亡。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该舰参与叙利亚反恐行动,这也是其服役生涯中唯一一次实战部署。此次行动虽实现了俄罗斯航母战斗群的实战首秀,却暴露了诸多技术缺陷:航行途中持续排放的黑色浓烟被西方卫星全程追踪,成为国际媒体嘲讽的对象;更严重的是,舰载机阻拦索系统故障导致1架苏-33战斗机与1架米格-29K舰载机坠海,直接造成约5000万美元装备损失,也凸显出航母维护体系的系统性漏洞。
叙利亚部署结束后,该舰于2017年6月驶入摩尔曼斯克州的小星星船舶维修中心,启动代号"1143.5M"的现代化改造工程。原计划2020年完成的维修工作,因一系列事故陷入停滞:2018年10月,承载维修任务的PD-50浮船坞因电力故障沉没,导致100吨级起重机倒塌,在航母甲板砸出40平方米破损区域;2019年12月,焊接作业引发的燃油管道火灾造成舰体内部过火面积达600平方米,损毁大量已升级的电子设备。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军费结构向陆军与空天军倾斜,海军装备采购优先级下降。根据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内部报告,该舰在2017-2025年的8年维修周期中,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仅占22%,其余时间均处于事故处理或等待零部件状态,累计耗资超过3200亿卢布(约合42亿美元)。太平洋舰队前司令阿瓦基扬茨海军上将在接受《红星报》采访时直言:"该舰40年舰龄已达结构疲劳极限,动力系统老化不可逆,继续维修如同'为蒸汽机车安装数字化控制系统',经济与军事效益均不具备可行性。"

俄罗斯唯一现役航母 " 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 " 号多年前巡弋之姿。
"库兹涅佐夫"号的困境折射出俄罗斯航母工业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对苏联遗产的深度依赖与独立建造能力的缺失。该舰1982年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属于苏联"1143.5计划"重型载机巡洋舰项目,与中国"辽宁舰"(原"瓦良格"号)同属姊妹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黑海造船厂这一唯一具备航母建造能力的基地,以及配套的尼古拉耶夫冶金厂特种钢材生产线、乌克兰曙光机械设计局的蒸汽轮机技术支持体系。

当年在黑海之滨的未完工的 " 瓦良格 " 号(左)和 " 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 " 号。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披露,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境内70%的航母配套企业划归他国,包括提供相控阵雷达的乌克兰"量子"研究所、生产舰载机拦阻系统的列宁格勒机械制造厂等关键单位。尽管俄罗斯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重建了部分航母维修能力,但缺乏完整产业链导致维修成本激增——仅2023年采购的锅炉耐火砖,就因需重新设计生产工艺,单块成本高达1.2万卢布,是苏联时期的8倍。
近30年来,俄罗斯曾先后提出"23000E风暴"级核动力航母、"11430E海牛"级常规动力航母等多个方案,但均因技术瓶颈未能推进。2021年展出的"瓦兰"级轻型航母模型,因缺乏舰载机、弹射系统等核心技术支持,最终停留在概念阶段。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科罗琴科指出:"独立航母建造能力的缺失,本质是俄罗斯船舶工业体系在过去30年未能完成的结构性重建。"

进入科钦造船厂维护升级的印度海军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
俄罗斯海军战略的根本性调整构成此次"去航母化"的深层动因。根据俄罗斯《2030年前海军发展纲要》,其海上力量核心任务已从苏联时期的"远洋存在"转变为"近岸防御与区域控制",重点发展能够遂行"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任务的装备体系。
黑海舰队前参谋长格里戈里耶夫在《国防》杂志撰文分析:"北约东扩使波罗的海、黑海等传统海疆成为战略前沿,狭窄海域与密集岸基反舰系统使传统航母战斗群生存能力急剧下降。"俄海军总参谋部评估显示,在黑海海域,北约部署的"标准-6"防空导弹与"战斧"巡航导弹已形成对航母的立体威慑,而北冰洋航线的开辟则更需要破冰船与核动力破冰巡逻舰。
成本效益分析也支持这一战略转向:"库兹涅佐夫"号年均维护费用相当于3艘22350型护卫舰的建造成本,或2艘"亚森-M"级核潜艇的采购费用。俄罗斯军事科学院的兵棋推演显示,在波罗的海方向,1艘装备"口径"巡航导弹的22350型护卫舰,其对陆打击效能相当于1个航母舰载机中队,而生存概率提高67%。
当前,俄罗斯海军已将22350M型导弹驱逐舰、"北风之神-A"级战略核潜艇列为优先发展项目。更具革命性的是,俄罗斯正在推进"无人机母舰"概念,计划将在建的23900型两栖攻击舰改造为可搭载50架"猎户座"、"柳叶刀"等无人机的海上作战平台。这种借鉴土耳其"安纳多卢"号、日本"出云"级的改造方案,单舰成本仅为传统航母的1/5,却能实现对2000公里内目标的持续监控与精确打击。

俄罗斯 23900 舰效果图。
俄罗斯《消息报》军事评论员科瑟列夫指出:"放弃传统航母并非海军实力衰退的象征,而是军事思维的现代化转型。当俄罗斯GDP仅为美国1/11,造船工业规模缩减至中国1/8时,构建以非对称战力为核心的海军体系,是实现国防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然选择。"这种转型的核心在于: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静音型核潜艇、察打一体无人机形成的立体网络,替代传统航母战斗群的威慑功能。
正如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叶夫梅诺夫在年度海军会议上强调:"现代海战的决胜因素已从平台吨位转向体系效能。我们不需要在大西洋与对手比拼航母数量,而应确保在北极、黑海等关键区域的军事技术优势。"当"库兹涅佐夫"号的烟囱不再冒出黑烟,俄罗斯海军正在勾勒的,或许是一幅更符合21世纪地缘现实的海上力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