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的年龄究竟有多久远?
倘若秦始皇能穿越时空回望金字塔,他或许会像现代人凝视秦始皇陵一样,为这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而震撼。
公元前2560年,随着最后一块顶石精准安放,胡夫金字塔正式成为地球上最高的人造建筑。
这一辉煌纪录,足足保持了3800年之久。
在那个缺乏铁器和轮子的远古时代,金字塔以其壮丽姿态,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震撼的开篇篇章。
金字塔源于古埃及人对太阳神“拉”的虔诚崇拜和对永生的执着追求。
古埃及人观察到太阳每日循环升起落下,坚信死亡仅是通往不朽的过渡阶段。
金字塔的角锥形态,宛如凝固的阳光射线;其层层攀升的结构,象征着法老灵魂攀登太阳神的阶梯。
就这样,古埃及人将信仰转化为永恒的几何杰作。
胡夫金字塔由超过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平均每块重达2.5吨。
专家推算,建造这座奇迹耗时约20年,意味着每天需搬运并安置340块巨石,平均每两分钟完成一块!
这些巨石并非全靠人力拖拽,而是利用尼罗河夏季泛滥期,通过人工运河实现阿斯旺和图拉石材的“水陆联运”。
比其规模更令人惊叹的,是金字塔的惊人精确度。
从基座到塔尖,胡夫金字塔展现出几何学上的完美形态,其底长、高度和倾角均经过精密计算。
内部构造同样复杂:精准的通道、走廊以及法老与王后的墓室,全在金字塔逐层建造时同步完成。
当时尚未发明罗盘,建造者依靠天文观测定位。埃及晴朗少雨的夜空,为观测星辰运行提供了绝佳条件。
后人由此发现金字塔与天文学的神奇关联。
例如,吉萨高原上的三座金字塔排列并非直线,而是巧妙错位,精准对应猎户座腰带的三颗恒星。
金字塔不仅体现了古埃及发达的几何学和天文学,更展现了先进的管理智慧。
若以为它是奴隶在鞭笞下建造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考古证据表明,金字塔施工团队组织高效,堪比现代建筑公司。
古埃及人基于信仰自愿参与,分工明确,包括采石工、雕刻师、木匠、医师和水手等。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于专用工匠村,并定期获得牛肉、谷物和啤酒作为报酬。
埃及最宏伟的三座金字塔均出自古王国第四王朝,这绝非偶然。
古王国时期,埃及首次建立统一集权的强大王国,政治稳定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从而支撑金字塔的建造。
此后,古埃及文明历经王朝更迭和外族入侵,辉煌与衰落交替。公元前30年,埃及成为罗马行省,绵延近3000年的古埃及文明就此终结。
但文明真的消逝了吗?
沙漠中,金字塔依然屹立,每块巨石都铭刻着人类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对不朽的渴望。
四千年后的今天,在黄浦江畔,“金字塔之巅”展览穿越时空与中国观众相遇;“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东方掀起热潮。
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颜海英介绍,以往中国的埃及展多为西方商业展,而上海博物馆此次突破性地独立策展,融入中国视角。
得益于中埃联合考古合作,中国作为埃及考古伙伴,首次展出许多新出土文物。
当中国人为古埃及文明的辉煌惊叹时,两大古老文明在此刻交融,激荡出深远的共鸣。
中国日报四集古埃及文明纪录片《穿梭生死: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座》于9月27日全平台上线,每日更新一集,敬请关注。
下一集,我们将沿尼罗河南下至卢克索,在神庙殿堂中继续见证古埃及的荣光。
出品人:曲莹璞
总策划:曲莹璞
总监制:邢志刚
监制:柯荣谊
制片人:何娜 李畅翔 张若琼
总导演:左卓
导演:焦洁
文案:左卓 裴禧盈
出镜 / 配音:焦洁 阿巴斯(埃及)
摄影:李文峰 蔡彬彬 王雨曦 王雨杰 罗斌
剪辑:袁悦 旋延鹏 李亚东
动画制作:戴砚亮 高凡淞 马旌雯 樊双乐
外联总监:焦洁 樊子豪
外联执行:黄恬恬 陈聪芷 黎炳宏
学术顾问
颜海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
薛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团队
特别鸣谢
上海博物馆
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
中国日报社国际部
中国日报社文教部
中国日报社上海分社
中国日报社欧洲分社
中国日报社非洲分社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责任编辑:李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