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华大学针对校内部分人员参与非法导游和黄牛活动牟利的问题,于9月28日发布正式通报,其中涉及2名教职工被采取行政拘留措施。这一通报源于学校发现多起校内人员违规办理入校报备、私自载客进校的事件,这些行为已演变为一种灰色产业链,严重干扰了校园正常秩序并威胁到整体安全环境。
从通报披露的4起典型案例来看,参与黄牛活动的群体包括教职工和学生,情节较为严重。例如,部分案例涉及“涉案金额较高”“参与人员众多”,甚至有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发展下线,操作手法熟练。涉事人员面临了严厉处理,包括行政拘留、纪律处分,以及学生被取消保研资格等后果。
此类事件的发生与清华大学严格的校门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学校实行参观预约制,但由于其作为顶尖学府的吸引力,预约名额经常供不应求;尤其在寒暑假期间,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学生慕名而来,导致入校机会更加紧张。
与此同时,校内师生拥有带访客进校的权限,在参观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少数人动起歪脑筋,以虚假亲友名义违规带人入校并收取费用,从而滋生灰色交易。
事实上,类似通报并非首次出现。例如,2023年7月,北京大学曾通报校外研学团队与校友勾结牟利事件,暂停了46名校友的入校权限;2024年12月,清华大学也处理过学生多次违规报备牟利案例。这表明,在管理严格且备受公众关注的名校中,此类问题时有发生。
对此,相关师生应深入反思,吸取教训。作为大学成员,他们肩负着维护学校声誉的责任,更应珍惜自身身份。可以想象,当怀揣崇敬之情的游客发现校内人员从事黄牛活动时,其对名校的信任感可能大打折扣。
相比校园的物理景观,师生的言行举止更能体现大学精神。当前事件中,部分人不仅牟利,还触及违法层面,被行政拘留,这值得全社会深思。不仅涉事者需反省,学校管理也需加强,以防类似尴尬局面再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25日,清华大学已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治安秩序管理的通知》,明确禁止为无关人员报备入校或有偿服务。但从现状看,管理制度仍有完善空间,需学校进一步查漏补缺。
客观而言,游客的强烈参观需求与学校有限名额之间存在矛盾,这为灰色生意提供了土壤。这背后引申出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名校校门应如何开放?开放尺度如何把握?
现实是,如果对游客完全放开,可能冲击校园秩序;但作为公立机构,回应公众期待也至关重要。借此次处分契机,学校可细致调整管理策略,如增加入校名额、优化时段分配,或与中小学建立固定游学项目。
通过创新管理,平衡师生教学与公众参观需求,是遏制灰色生意的有效途径。当然,前提是师生自律,避免钻空子行为,共同维护校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