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产业未来三年面临商业化决胜期

小编 111 0

未来两到三年是钠离子电池在细分领域确立市场地位、实现批量生产与商业应用的重要机遇期。在近期召开的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强调,钠电池产业正处在转折点,技术方向明确、应用范围精准、标准体系完善,商业化进程逐步清晰。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类似的工作机制,依赖钠离子在正负极间的嵌入与脱出完成能量转移。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锂电池持续占据主导,钠电池仍处于市场化突破的前夜。

钠电池需发挥优势、实施差异化策略。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在论坛中表示,钠离子电池是清洁能源的关键组成部分,应聚焦其高功率、优异低温性能、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特点,针对混合动力车、不间断电源、频率调节储能、铅酸电池替代等场景展开应用。

作为国内较早布局钠电池研发的企业,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指出,钠离子电池产业正从样品测试转向商业化落地。当前行业逻辑从价格竞争回归价值导向,钠电池应凭借快速充电、低温适应和长寿命特性,在特定性能市场实现突破。

李树军预计,2026年钠电池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商业价值逐步显现,有助于降低用户全周期使用成本。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能量密度提升,钠电池成本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下降50%,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论坛上有专家强调,钠离子电池在成本与性能方面仍需持续优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邓亮表示,聚阴离子型磷酸盐正极材料结构稳定、安全性高,特别适合钠电池在宽温度范围和高倍率条件下的应用。其团队深入研究了磷酸焦磷酸铁钠、氟磷酸铁钠及两类钒基磷酸盐等材料体系。

邓亮提出,正极材料性能的全面发挥需要与耐高低温电解液、匹配负极等系统组件协同改进,以实现长循环和高倍率充放电。未来钠电池需在成本控制与性能提升上不断突破,并提前规划材料回收体系,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钠电池与锂电池的安全性对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王青松分享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选取8项热失控参数,从热稳定性、预警能力和热失控严重性三方面分析钠电池与锂电池的风险差异。

研究显示,钠电池整体热失控风险低于三元锂电池、预警性更高,但热失控严重程度高于磷酸铁锂电池。王青松指出,这一结论基于特定材料体系,钠电池技术路线多样,安全性需具体评估,不能简单对比。

在标准化推进方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主任何鹏林介绍,我国钠离子电池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已发布2项国家标准,另有11项国标和行标在制定中。同时,我国主导的4项钠电池国际标准正在起草。

何鹏林提到,标准制定过程中对44家企业钠电池的测试数据表明,钠电池在低温性能和安全性上总体优于锂电池,与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形成互补,并在多领域具备替代铅酸电池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论坛期间公布了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包括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钠能源(扬州)有限公司;首批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测评参与单位,如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以及第二批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1000次测评完成单位湖南德赛电池有限公司。

该测评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依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团体标准T/CNESA 1006—2025《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执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