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景观学术沙龙:解码近现代大都会的现代性脉络

小编 3 0

为系统梳理与呈现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的演进轨迹,深化城市记忆研究体系,并为后续展览提供学术支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近期启动了“近现代上海城市景观与社会生活”系列学术沙龙。2025年9月25日,首期活动“大上海与现代性”在馆内成功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景观”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学术沙龙现场嘉宾合影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致辞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学者及观众表示热烈欢迎。周群华强调,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典型代表,其城市演变不仅反映在物理空间的扩张,更体现在社会结构、生活模式与文化认同的持续转型中。从外滩建筑群的宏大叙事到里弄生活的细腻表达,从商业文明的迭代到家居美学的演进,无不彰显上海独特的现代性气质。博物馆始终以城市发展脉络为研究核心,立足本土文化,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兼具情感共鸣与知识启迪的体验。本次系列学术活动旨在构建开放平台,推动文博机构创新转型,探索历史资源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化路径。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常青发表了题为《现代建筑学:从“祛魅”到“返魅”》的学术分享。

常青院士进行主题演讲

常青院士以“魅”为核心概念,系统阐释了建筑现代性的起源与流变。他指出,建筑形式作为人类精神的物化表达,始终伴随着集体记忆中的“魅”现象,并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经历显魅、留魅、祛魅与返魅四个阶段。显魅阶段源于文艺复兴对古典美学的复兴,衍生出严谨的古典主义建筑;留魅阶段在工业革命背景下,通过新艺术运动等流派保留装饰元素;祛魅阶段以现代主义为代表,强调功能至上与形式简化;返魅阶段则批判性回归人文意象,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创造性融合。常青院士还结合其设计的奉贤龙门阁案例,演示了当代中国建筑“返魅”的实践探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卢永毅以《近代上海:大都会的多重景观》为题发表演讲。

卢永毅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卢永毅教授从城市化动力、媒介传播与遗产保护三重视角,剖析了上海城市景观的多元构成。她指出,上海“多重景观”的形成源于开埠后中外资本的互动与地域竞争,外滩建筑群、江湾大上海计划等均体现了不同力量的空间博弈。近代媒体如《良友》画报与月份牌广告,不仅记录城市风貌,更主动塑造了“摩登上海”的公共意象。当前历史保护规划强化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整合,而“武康大楼现象”则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遗产价值的社会重构。上海城市景观因而成为理解现代都市复杂性的关键样本。

专题研讨环节聚焦“城市化与都市景观”“近代设计与海派家居”“建筑风格与城市文化”三大议题。

在“城市化与都市景观”专题中,同济大学钱宗灏教授通过博物馆学视角解析外滩建筑的文化隐喻;刘刚副教授利用数字技术呈现衡复风貌区的空间肌理演变;东南大学赵越讲师以欧洲装饰艺术转型为参照,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跨领域互动。讨论环节中,学者们深入分析了装饰艺术风格在上海的本地化适应,指出其几何化特征与高层建筑的契合性,以及上海开放环境对摩登风格的快速吸纳。

沙龙主持人乔争月引导讨论

下午的议程中,左琰教授通过鲁迅、巴金等文化名人故居的家具陈设,揭示海派居住文化的个性表达;高正教授系统梳理了海派家具的演变脉络与现代性关联;蒲仪军副教授则聚焦建筑设备技术,探讨其如何支撑上海摩登都市的功能运行。华霞虹教授从风格、技术、人文等维度解读上海建筑的摩登基因;高曦研究员以刘既漂的“总体艺术”实践展现中西融合的设计探索;周慧琳助理研究员剖析了百货公司作为“造梦机”对南京路景观的建构作用。

自由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海派”与“摩登”的概念辨析展开交锋,认为海派更具历史延续性,而摩登凸显阶段性技术与社会变革。近代建筑内部设备与市政服务的联动机制成为新兴研究焦点,凸显跨学科对话的必要性。

与会学者集体留影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