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历史审视与当代评析

小编 2 0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传承,习惯于以史为鉴观察当下现象,这种思维模式同样体现在对企业家的评判上。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商业从业者(历史上称为商贾)的评价便存在多元声音。在各类古典文艺创作中,通过描绘不同的商人形象,传递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倾向,或褒奖或指摘。

近年来目睹众多企业家、商界人士及网络红人的沉浮变迁,公众仍倾向于引用中外两句经典评语。

其一源自中国古典文学:眼见华厦起,眼见盛宴开,眼见楼宇倾!

其二出自西方名作:她当年尚显稚嫩,未能察觉命运所赠的每份礼物,暗地里都已标定代价。

两句表述形式各异,但核心启示高度契合:财富积累本是艰辛历程,而守护并增值财富更需要超凡智慧,挑战更为严峻。

在国人关于2025年夏秋之际的集体记忆中,必将存留多位企业家声誉骤降的篇章。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何如此集中爆发?以下几方面因素值得深究:

企业家的成功往往与时代脉搏共振。这句常言揭示了企业家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意味着部分成就源于契合历史潮流,既有个人奋斗,更是时势造就。当时代变迁而企业家未能顺应,便可能被淘汰。能首次创业成功已属幸运,二次创业成功堪称奇迹,若第三次则可能面临溃败。不少企业家产生"英雄暮年"之叹,正源于此。

某些企业家的特质适于开创阶段,却难适应守业时期。企业不同发展期对领袖能力要求各异。许多创始人在创业期作用显著,但至守成阶段,其性格特征可能阻碍企业壮大或稳健发展。此时,企业家的自省能力尤为关键,若盲目自信,恐将企业引向歧途。

再者,企业家未必成为道德典范,但绝不可藉虚假手段牟利。社会不强制要求企业家具备高尚情操,但底线在于不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不当利益或过度赞誉。笔者对"营造企业家人设"持保留态度,真实的企业家形象应源自社会客观总结,而非刻意炮制的虚像。若是后者,声望崩塌往往转瞬即至。

回望中国数十载经济发展历程,社会对企业家、商人及网红群体的整体评价始终动态变化,对个体的评判亦随时代更迭呈现显著差异。

社会评价体系始终与特定历史语境紧密相连,时过境迁则标准易位。忽视此规律,易导致公众与商界群体间的认知错位,继而引发矛盾升级。

这正是近年各类群体争议频发的深层动因。

所谓国人"仇富"论,实为片面认知。中国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商人认知范式":推崇低调务实、诚信经营、回馈社会的企业家;唾弃浮夸作伪、欺诈敛财的奸商,在褒贬之间勾勒出清晰的商人图谱。

唯有立足此种社会心理基础,方能透彻解读近年来围绕企业家的诸多争议本质。

p>成为何种类型的企业家属个人抉择,当然也受制于社会整体环境。社会对企业家生前身后的赞誉,既是对其言行的评定,更是在与同代企业家的比较中形成的共识。贬斥评价亦同此理。

如何抉择,终究存乎一心。

(撰稿陈良飞任政治新闻领域总监兼港澳台事务报道负责人,为资深高级记者)

视觉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