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协同新突破:普陀区“三张清单”机制激活沿沪宁创新带

小编 29 0

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是“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关键任务。今年,上海普陀区推动上海化工研究院组建“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功规模化生产碳-13同位素,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使普陀区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标杆。这一成果显示,普陀区从上海传统“西大堂”交通枢纽,快速转型为衔接沪宁的科创枢纽,其技术资源与沿线城市产业基础正实现深度整合。

长三角地区已拥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但成果产业化需制度创新支撑。为提升协作效率,普陀区推出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系统梳理310项科研资源、294项技术需求与195项跨区域项目,通过目录化与数字化管理打破行政边界,实现精准匹配。这不仅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也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协同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

三张清单的运行机制:如何推动“从1到N”的规模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依赖资金投入或载体建设,更需构建可操作的协同机制。普陀区的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正是通过制度设计整合分散要素,将偶然合作转化为可复制的对接流程,显著提升产学研协作效率。

清单极大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企业、科研机构常因信息不对称错失合作机会。普陀区将310项资源与近300项需求目录化后,匹配过程从依赖人脉转为可检索的公开信息,缩短了合作伙伴搜寻时间,为技术验证与测试奠定基础。

清单使对接流程标准化。普陀区在清单基础上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引入技术经理人,鼓励链主企业发布需求清单,推动“企业出题”机制。合作从意向阶段转入实施阶段,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各环节责任主体与节点明确,减少项目中途夭折风险。

第三,清单与资金、载体形成闭环,化解早期风险。普陀通过“半马苏河”科创基金提供启动资金,依托“创新里”“海纳小镇”等产业空间承接孵化需求,使研发与产业应用无缝衔接。这种联动增强企业跨区域合作信心,提升技术吸收能力。

p>清单促进临时合作向标准化模式演进。当检测、评估、结算等环节形成统一标准与共享平台,单点成功经验可复制为区域通行做法。

以普陀区推动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为例,丰度超99%的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已在安徽实现稳定生产,打破国外垄断,为医药研发与精准诊断提供国产替代。

这一成果得益于清晰的分工:上海化工研究院负责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安徽企业承担中试与生产;更依靠“三张清单”机制高效匹配资源与需求,并通过基金、平台与产业社区联动,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三张清单的挑战:配套不足制约效能发挥

p>尽管普陀“三张清单”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中初见成效,但区域协作仍存隐性问题。清单使资源可视化,却难保障其流动与互补。各城市在科研设施、检测标准、生产条件上差异显著,若缺乏分工机制,清单信息易停留于纸面。

更关键的是,产学研合作效率有待提升。跨区域项目需经过技术评审、知识产权谈判等多重环节,各地规则不一会导致流程冗长、摩擦增多。清单提供方向,但缺乏统一制度接口,合作易陷于“有意向难落地”困境。

制度层面亦有短板。跨市财税政策、补贴标准差异影响合作积极性。若无清晰的成本收益分配机制,各方难以形成长期共识,削弱协作动力。类似问题在长三角算力共同体等基建项目中已有显现,根源在于制度配套不完善。

突破路径:将局部创新升级为区域制度

普陀区“三张清单”实践表明,制度创新能整合碎片化资源,但要在区域推广,需补齐制度、资金与治理配套。

清单需公共化与标准化。资源与需求条目应明确更新频率、责任主体与对接标准,成为跨区域合作的通用语言,而非地方性目录。标准化清单为资源匹配提供可预期框架。

强化区域合作服务平台职能。平台应提供统一技术评审、知识产权评估、合同模板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与制度摩擦。

再次,扩大资金与风险分担机制覆盖范围。普陀的基金在区内有效,但跨区域合作需设立沿沪宁创新带联合基金,由多方共担风险收益,并配套风险补偿池,减少创新不确定性。

完善跨区域治理体系。建立统一清结算规则,明确成本收益分配方式,保障合作公平性;构建信用记录系统,将履约情况纳入考核,形成稳定合作预期。

普陀区“三张清单”探索是长三角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尝试。“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成功既显示协同潜力,也揭示制度瓶颈:技术突破依赖“从0到1”的创新,而“从1到N”的推广需制度保障。下一步,沿沪宁创新带需在制度设计、协同机制与市场化路径上补齐关键环节,使地方创新与区域机制相互促进,释放长三角协同创新红利。

长三角

2025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在南京启动

9月26日,2025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在南京开幕。活动由江苏省广播电视局主办,以“智汇长三角,视听创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4K超高清、XR虚拟制作、AIGC、裸眼3D、具身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参展单位超200家,展区面积15000平方米。开幕式上,沪苏浙皖广电部门签署《长三角广电视听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26-2030)》,发布《长三角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报告》,推动区域广电视听产业协同创新与升级。(来源:江苏广电总台)

上海

第二十五届中国工博会亮相上海

9月23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与上海市中试示范平台,颁发1项CIIF特别大奖和10项CIIF奖项。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设立9大主题展与3大特展,吸引28国3000余家展商参与。张江科学城展示量子计算、AI安全视觉、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成果,生物医药企业集体参展,呈现“十四五”期间产业链与前沿技术进展。(来源:你好张江)

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上海上线

p>9月28日,“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于上海技术交易所科普月活动正式启动,设置科普天地、科普交易、区域科创等6大板块,已入库112宗交易项目,涵盖7993个科普视频与314家科普场馆。平台由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旨在破解科普成果市场化难题,推动优质内容从展品向商品转化,构建开放科普生态。(来源:上海科技)

江苏

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

9月23日,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启动。大会推介南京投资环境,发布科技创新案例、“城市焕新”机会清单与2025“全球数字服务商”,西门子Xcelerator长三角科创赋能中心揭牌,现场签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51个重点项目,为南京建设创新高地与开放枢纽注入新动能。(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独角兽与瞪羚企业数量显著增长

近期,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公布2025年江苏独角兽与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全省独角兽企业101家、潜在独角兽525家、瞪羚企业1516家,较去年分别增加21家、95家和170家。独角兽企业集中于苏南,苏州市38家、南京市18家、无锡市15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突出。潜在独角兽实现13市全覆盖,苏州市289家领先。瞪羚企业分布在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高新区占比超60%,苏州工业园区、南京高新区江宁高新园与昆山高新区位列前三。(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

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举行

9月25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开幕。大会以“在数贸会看见创新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贸易与AI融合,吸引154国、33个国际组织及1800余家企业参展,4.2万名专业买家到场,规模创历届新高。开幕式上,浙江省展示“数字浙江”建设成果,宣布加速建设全球数字贸易中心,签署多项合作,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来源:浙江在线)

温州小微企业园建设进展迅速

据温州市经信局消息,温州1-9月新开工及竣工小微企业园22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全市已建成123个省级园区,建筑面积1993万平方米,生产制造类规模居全省第一。建设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服务“5+5+N”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链配套;二是创新“工业上楼”模式提升土地效率;三是优化审批与土地保障,支撑产业升级。(来源:温州日报)

安徽

安徽推动天使母基金群高效运营

9月26日,安徽省举行“稳企业 稳投资”政策解读发布会,省科技厅联合部门发布《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引导基金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建立“四投”标准与容错机制,延长母基金期限,优化投资条款,支持皖北发展,要求管理机构提供投后服务。截至8月底,天使母基金群投资250个项目、金额40.5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1.34亿元,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来源:安徽日报)

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创新成果对接会在合肥举办

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创新成果暨新模式新场景对接会在合肥举行。会议发布数据要素创新成果,举行颁奖、路演与签约。会议强调以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引领数字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算力与数据平台建设,培育高质量数据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实现数据价值化,打造发展新优势。(来源:安徽日报)

(本文作者付晓晴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奎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