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发经济崛起:老年人成商场消费主力军,工作日客流占比超六成

小编 22 0

当都市白领被996工作制束缚,工作日的上海商场正悄然上演消费主力迭代。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发现,传统认知中的"淡季"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银发族主导的消费新生态。

周末商场人满为患的景象让多数上班族望而却步,而工作日的商业空间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带着对"非周末商场经济"的好奇,记者展开了为期三日的深度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瞩目: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黄金时段,沪上主流商场60岁以上消费群体占比普遍达到55%-70%,部分社区型商场甚至突破80%。

发现:商场真是变天了,银发消费群体正以压倒性优势重塑商业格局。

曾几何时,高端商业体中的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品牌被质疑"黄金地段高租金如何盈利",工作日实地走访给出了答案。

工作日 10 点半到商场才发现,这些曾经被视为"年轻人专属"的消费场景,如今已成为老年社交的重要载体。

商场刚开门,老年消费者便已完成精致着装,组团进入咖啡馆开启每日的社交聚会。

上午9时许,某商业综合体的动漫主题快闪店前已排起长队,不同于预期的年轻客群,队列中退休女性占比超七成,她们普遍妆容精致,手持专业摄影设备,显然是有备而来。

结果发现,最激动的是退休的大姐姐,一看就是用心地打扮了,准备进去拍美照。

传统认知中的"上午KTV空置率高"现象也被彻底颠覆。记者在淮海路某商场KTV观察到,上午11时已有8个包间处于使用状态,且全部为老年消费群体。

出于好奇走进去,跟网上说的一样啊,几乎全是中气十足、歌声嘹亮的叔叔阿姨。

商业地产分析师指出,老年群体的持续涌入,使得商场传统的"工作日淡季"概念彻底失效。

上海商场,还真是吃上银发红利了。

精准匹配社交需求是商场赢得银发市场的关键。与年轻客群的"目的性消费"不同,老年群体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社交体验。

工作日的各种茶饮休闲空间坐满了老人,跟旁边独自对着笔记本的打工人不一样,老人群体是去社交的,去享受生活的。

记者旁听发现,老年群体的社交话题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局限于家庭琐事。

准备去哪里旅游?最近有哪些地方好逛?保险买啥比较好?谁有新的投资推荐?

听得我都想问阿姨最近准备买哪只股,我想跟。

坐 C 位聊天的阿姨们

相较于以往"地铁纳凉"等被动避暑方式,商场已成为老年群体主动选择的生活空间。

商场给了他们体面吹空调、休息、聊天的机会。

中庭旁,自动扶梯下都有舒适的休息区可以好好安坐;非饭点时间的餐厅门口等待区也可以让他们安心休息。

针对"蹭空调"的质疑,消费数据给出了有力反驳。餐饮消费监测显示,11:30-12:00时段,老年客群贡献了商场餐饮营收的62%。

还懂得错峰消费,避开了 12 点半左右工作人群的午餐高峰,第一轮吃饭的基本都是老年人。

徐汇宜家更是把社交做到了一个高度:老年人相亲角。

周二通常是零售业主要的休息日,因为这一天的线下消费人群是最少的。但宜家却把 "9.9 畅饮 " 活动成功变现。

每周二,老年人们只用花少量的钱就可以在这里坐一下午,单身的老年人有机会聚在一起。他们也不赶时间,慢慢来,看到心仪的人就主动出击,聊天搭讪。

谁说老年人就不可以拥有自己的恋情,自己的社交圈子,自己的生活?

除了社交,适老化的业态也变多了。

至少,之前在我的印象里,按摩养生店都在小区门口,而不是在商场里。

但现在,不仅商场里有按摩服务,还会给他们开出专属折扣。

我都能想象到,长辈们下午聊天聊累了就去吃饭,最后还能舒舒服服按摩完再回家。

同时,另一个现象也让我感觉到老年人比以前更会消费了:老年人消费年轻化。他们开始主动尝试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并且饱含热情。

陪孙辈在电玩城里打游戏的老年人不少,但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来玩的。在前台熟练地兑换完游戏币之后,就开始全神贯注地玩。

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玩得真的蛮好,那操作灵活度,一点不像是刚接触。

首层中厅的二次元快闪店中也有老年人的身影,他们在里面挑选可爱的东西,展现出的愉快神情一点不输年轻人。

看到喜欢但不打算买的,他们也会跟年轻人一样拍拍照,欣赏欣赏美丽的小玩意。

甚至在饮食方面,这些老年人都有一股不服老的劲。

我现在点星冰乐,还得犹豫一下自己的牙齿敏感情况,他们也会点,喝得也很开心。

你以为他们主打清淡饮食,结果一看,火锅店里的他们吃辣吃麻也没见比年轻人弱。

异国风味的餐厅里,老年人依然不少,尝试新食物是他们的生活乐趣之一。

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非常社牛,路过打光比较好的商店,会直接进去开始拍美照。

把商场逛成了公园,有种她们下一秒就能掏出一条丝巾的感觉。

真的不敢想象,自己和朋友去这样做,脸能红成什么样。

当然,最后能真的下决心消费,还是商场给得太多了:老年人定向补贴和折扣。

首先是商家在工作日的一个常规折扣,但实际只有退休老年人和无工作人群能享受到。

比如环球港某 KTV 原价 167 元的 4 小时欢唱,上午场现在只要 79 元,这让原本早上十点最冷清的时候生意爆满。

除了日常的优惠,现在的商场更是定向给老年人撒钱。

上海真如环宇城 MAX 选择与银联合作,推出社保卡长者专属 7 折服务,而且适用于商场内近四十家餐厅。

数据显示,参与品牌的餐厅业绩同比普遍提升了 10%~20%。

长宁龙之梦也是如此,50 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就可以享受 8.8 折,不用其他任何操作。

不用各种比较,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最大的折扣给到老年人。

而且,这些老年人会比在周边工作的年轻人更早到达商场,几乎就是各种餐饮的第一波客人,不用排队,就餐结束后立马就可以接着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人均时间管理大师,他们的实际消费时间比年轻人还长。

上海的阿姨爷叔们不仅敢消费,而且乐于消费,这份底气首先来自他们实实在在的收入支撑。

根据 2025 年 1 月的人社局统计,上海全市的退休金中位数已经到了五千多元。

前百分之十更是拿到了八千多元。现在工作的年轻人,在全额交保险的情况下,税后要想拿到这个数字,税前工资水平就得达到 11000 元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许多正在上班的中年人。

收入的丰厚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 " 轻装上阵 " 的财务状态。

不用还房贷,不必操心车贷,也早已完成了抚养子女的重担,每月稳定的退休金几乎都可以用于自由支配。

再加上连年上调的养老金和日益减少的必要支出,这些都让他们的消费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这种 " 有钱有闲 " 的状态,让他们能够真正享受 " 为快乐买单 " 的消费体验。

如果被动收入不够,他们现在甚至还成为就业市场的 " 香饽饽 "。

自 9 月 1 日起生效的社保新规,要求所有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 " 五险一金 "。之前常拿来规避社保的 " 自愿放弃社保 " 协议也不再被承认,简单来说,企业必须给员工缴纳社保。

这样就刚好给退休老人一个在就业市场上最大的利好,企业聘他们不用再缴纳社保,立省 30% 的成本。

很多商场已经开始公开招聘退休人员,打开 BOSS,搜服务员就可以看到,很多商场都在招低龄退休老年人。

同时,拥有高额退休金的他们,固定收入就已经高于不少年轻人,对工资也就没有那么在意了。

很多老年人在空闲时间做一些兼职,比如在地铁口开助力车接送通勤的年轻人、去餐厅做服务员、在社区做引导员,是为了打发时间。

网上的一个爆梗,说的就是年轻人毕业了,发现自己在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刚退休的爷爷。

对退休人员的招聘意愿最高的是社区商场。社区商场的目的就是服务周边小区,做的就是熟人生意。

晚上 6 点左右走进商场会发现,几乎每家餐厅都有老人就餐。

他们选择在这里就餐的原因也很简单:自己一个人或者和老伴两个人,人太少了,不好烧饭,不如就在外面弄点东西吃,价格也还行。

同时,社区商场招退休大爷大妈们的成功率也更高,因为他们就住在附近,通勤时间短,上班时间也更灵活。

现在,他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