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关键技术验证达标但火星之路挑战犹存

小编 22 0
SpaceX星舰点火升空瞬间

SpaceX星舰点火升空瞬间。资料图

新华社休斯顿11月27日电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于美国中部时间26日18时30分(北京时间26日7时30分)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基地点火升空,圆满完成第十次飞行测试任务。

经过59分钟的亚轨道飞行,星舰飞船按计划精准溅落印度洋海域,一级超重型助推器也成功坠入墨西哥湾指定区域。SpaceX官方随即在社交媒体宣布:"确认双舰体成功溅落!祝贺团队完成此次里程碑式飞行测试!"公司CEO埃隆·马斯克也第一时间发文称赞团队技术突破。

星舰十飞亮点解析:从连续延期到关键技术突破

此次试飞原定于11月24日执行,因地面液氧加注系统泄漏问题紧急叫停。马斯克当晚在X平台披露:"液氧输送管道密封故障需彻底检修"。经过30小时紧急抢修后,发射窗口调整至25日18时30分,但在倒计时40秒时因传感器数据异常再次中止。

根据SpaceX官方任务手册,本次试飞承担八项关键验证科目:首次开展超重型助推器"中心发动机冗余切换"测试、验证飞船在轨姿态控制算法、测试热防护系统在高超音速再入时的表现、部署8颗等比例星链V3模拟卫星、验证猛禽发动机真空点火可靠性等。

《纽约时报》航天专栏记者现场报道称,此次任务创造多项技术首次:超重型助推器在2分38秒到达跨声速区后实施分离,首次采用"三台中心发动机→双发悬停→单发着陆"的阶梯式关机程序,在墨西哥湾上空1.2万米完成30秒悬停测试后受控溅落。飞船则持续爬升至120公里卡门线,首次实现单台猛禽真空发动机在轨二次点火。

航天控制系统工程师分析指出,助推器在着陆序列中主动关闭1台中心发动机的测试极具战略意义。这项"发动机失效冗余"技术是实现火箭陆上精准回收的核心前提,测试数据将直接用于优化下一代助推器的故障诊断系统。

飞船舱段携带的8颗模拟卫星与星链V3卫星尺寸参数完全一致,通过独立部署机构释放后,与飞船保持相同亚轨道参数飞行约90分钟,最终随飞船再入大气层焚毁。此次部署验证了星舰的多载荷分配能力,为未来商业卫星发射积累关键数据。

技术突破与现实挑战:星舰计划的机遇与瓶颈

相较于2024年前三次试飞均出现的助推器爆炸、飞船失控等重大故障,此次任务实现全部预设测试目标,标志着星舰技术成熟度进入新阶段。但业内专家指出,距离实际应用仍存在多重挑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NASA独立评估报告称,SpaceX已突破火箭垂直回收的核心算法,但飞船热防护系统在15马赫再入时的表现仍需验证。目前飞船采用的钛合金蜂窝结构防热瓦在前期测试中出现过脱落现象,可能影响载人飞行安全。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在轨燃料加注技术。按照月球着陆计划,星舰需在环月轨道完成两次燃料补给,这项技术目前仅完成地面模拟试验。美国企业研究所航天政策专家托德·哈里森警告:"星舰面临的技术风险指数远超阿波罗计划,2027年载人登月目标需要至少12次连续成功试飞作为支撑。"

作为人类现役最大运载火箭,星舰系统总长120米,起飞质量5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0吨。超重型助推器配备33台猛禽液氧甲烷发动机,其中13台具备矢量推力控制能力,海平面总推力达7600吨,比土星五号火箭提升40%。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获得的NASA合同文件显示,阿尔忒弥斯计划已向星舰项目注资34亿美元,要求其在2026年底前完成载人登月舱的载人资格认证。马斯克则多次强调,星舰最终目标是建立火星永久基地,单次任务可运送100名航天员及400吨物资。

回顾发展历程,星舰自2023年4月首飞以来经历坎坷:首次试飞2分30秒失控爆炸,2024年5月试飞助推器分离后爆炸,6月静态点火测试引发发射台结构损伤。马斯克年初提出的"2025年25次试飞"计划目前仅完成4次,进度滞后约60%。

航天分析师指出,此次成功试飞为停滞的星舰计划注入强心剂,但从技术验证到工程应用仍有漫长道路。美国国会审计署最新报告显示,星舰项目已累计耗资187亿美元,若按当前进度,NASA重返月球计划可能面临18个月延期。尽管挑战重重,SpaceX通过快速迭代模式持续突破技术边界的创新实践,正深刻改变全球航天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