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顶云雾:华顶云雾茶的简介
1华顶云雾茶的简介
华顶云雾茶亦称华顶茶,产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这里峰峦重叠,雄伟壮丽,坡圆谷广,风景奇丽。唐朝诗僧灵彻有:“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其中”的诗句,是一个“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的云雾缥缈世界。山上有太白堂,相传是李白读书和写《天台瞭望》等诗的地方,又有右军墨池,据说是王羲之草《黄庭经》处,更有云雾悠悠、芳草萋萋的归云洞,是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 “雾浮华顶托彩霞,归云洞口茗奇佳”。华顶云雾茶,品质特别高,素为名茶之一。客来敬奉一杯香高味甘、韵致清远的华顶云雾茶,定会令人心旷神怡,劳倦顿消。 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据考,远在东汉未年,道士葛玄已在华山顶上植茶。到了公元5世纪,这里的茶叶生产更有发展,隋唐以后已很有名。据史料记载,北齐佛僧慧思的弟子智3禅师来天台撰述佛经仪,实行戒酒坐禅,提倡饮茶驱睡,此为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之一例。天台国清寺周围山峰发展茶叶生产,除供山上僧侣饮用外,还用来招待进山朝拜的香客。相传隋帝在江都〈今扬州〉生病,天台山智藏和尚携带天台茶到江都替他治病,自此北方对茶叶的爱好更甚。 华顶山山高风大,夏凉冬寒。当地农民形容说:“华顶山上无六月,冬来阵风便下雪。”四季浓雾笼罩,冬天霜雪连绵。这里气候虽寒,但茶园四周,都长有茂密高大的柳杉、金钱松、短叶和天目杜鹃、沙萝树,还有箭竹、箬竹等竹木,形成了挡风蔽雨的天然屏障。华顶山上的茶树年生长期虽短,但一到春暖花开,茶芽竟相迸发,葱翠满山,香飘四野。古人一到春暖花开,茶芽竟相迸发,葱翠满山,香飘四野。古人很欣赏和留恋那优美谧静的环境,有诗曰:“华顶六十五茅篷,都在悬崖绝间中。山花落尽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过去华顶山上人们住茅舍,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茅篷”,大都建筑在绿荫深处。在每个茅篷里,居住着一二个诗僧,管理附近一小块茶园,这样的茅篷,传说共有六十五处。茅篷四周有茶树,茶树点缀了茅篷,形成了幽雅的景色。 华顶云雾茶加工工艺精湛,经鲜叶摊放、杀青、摊凉、轻揉、初拱、再摊凉、入锅初炒,再摊凉,低温4干而成。成茶外形细紧弯曲,芽毫壮实显露,色泽绿翠光润;香高持久,汤色绿明;滋味醇厚爽口;叶底嫩绿明亮,具有高山云雾茶的优良特色。
2华顶云雾茶的基本信息
【名称】华顶云雾茶别名天台云雾茶 【产地】 产于浙江省天台山华顶峰,茶树大都种植于海拔800~900米山处。 天台云雾茶产于浙江省的天台山诸峰,以更高峰华顶所产为更佳,故又名华顶云雾、华顶茶。 天台云雾茶树大都种植于海拔800~900米山处。茶区气候夏凉冬寒,常年平均气温为12.2℃,四季浓雾笼罩,冬季经常积雪,年降水量1900毫米,茶地终年保持湿润。山地为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肥沃,茶农多选有利地形,零星分散栽植,周围种以其他树木,形成挡风、防寒的天然屏障,阻止高山大风寒冷的威胁。由于山中气温较低,萌芽迟缓,于小满后始行采摘一芽二叶初展。为保证该茶特色,只采春茶。原属炒青绿茶,手工操作,现改为半炒半烘,以炒为主,仍以手工 *** *** ,经鲜叶摊放,高温杀青,煽热摊凉,轻加搓揉,初烘失水,煽热摊凉,入锅炒制,低温辉焙,稍凉装箱等工序制成。冲泡3次尤有余香,充分显示高山云雾茶的天然特色,被列为绿茶中的珍品。 天台山区,山高多雾,种茶历史悠久.据《天台山全志》记载,早在东汉末年,高道“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山”。南朝陈高僧智者大师居华顶、天封,戒酒坐禅,钦茶驵睡。其徒智藏献茶,为隋炀帝治疾。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著录: “生赤城者与歙同”, “石桥诸山亦产茶,味清甘,不让他郡”。 天台山云雾茶随佛教东传。公元804年,日僧最澄来天台山拜师学法,回国时带去茶籽,播种在比睿山,人称“日吉茶园”。南宋时,荣西二度来山,被誉为“佛天雨露'、 “帝苑仙浆”的云雾茶的种、制 *** 再度东传。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写道: “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桥,拜罗汉于讲峰,供茶汤现奇,感异花于盏中”, “茶是养生之仙药,延年益寿之妙术”。他积极宣传、推广种茶和吃茶,被誉为日本的陆羽。 天台云雾茶外形细紧圆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高持久,品质优异,具有高山云雾茶的天然特色,一杯在手,馨沁肺腑。 “苍山云峰茶”,质厚味浓,清香四溢,堪称茶中珍品。 “丹丘雾芽”在1991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暨浙江省第三届斗茶会上,获名茶新秀一等奖。早在1924年茶学家俞寿康题诗盛赞台山云雾茶:雾浮华顶托彩霞,归云洞口茗奇佳。盛名远扬惜量少,香馨味爽碧翠芽。常引品者成惊爱,曾获古今选赞夸。但愿天台遍良种,可得众尝芳露茶。 【特征】华顶云雾茶,外形细紧弯曲,芽毫壮实显露,色泽绿翠有神,香气请高,滋味鲜醇,产于佛教胜地天台山诸山峰,尤以更高峰华顶所产为最著名,向有“雾浮华顶托彩霞,归云洞口茗奇佳”的赞誉。 华顶峰离天台县城25公里,海拔为l098米,终年云雾漂缈。 【种植】据记载,汉代这里已开始种茶,东汉末年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相传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生病,天台山和尚普携带天台山茶为他治病,从此茶叶开始传人北方。唐朝时,日本高僧最澄于公元804年到天台寺(今国清寺)学佛,归国时带回若干菜籽,试种在近工(滋贺县)贩木村国治山麓。现今的池上菜园,传为最澄大师种茶旧址。从此,中国茶叶及其栽培技术传人了日本。 天台山山高风大,夏凉冬寒,当地人形容“华顶山上无六月,冬来阵风便下雪”。全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更高约34℃,更低约—12℃,常年无霜期只有180天,四季浓雾笼罩,冬天霜雪连绵。茶树喜湿喜湿又怕风,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据专家们考察,这里的茶农积累了丰富的高山茶园栽培管理经验。 他们选择有利的地形,零星分散栽植。华顶峰旧有茶园13万多平方米。分散在2700多处,更大的只有1500平方米,最小的只有几十株茶树。又在菜园四周,种植高大密茂的柳杉、金钱松、短叶松、天目杜鹃和沙萝树、箭竹、箬竹等,形成了挡风蔽寒的屏障。还采取冬天在茶园铺施竹叶、嫩草等措施,既保地湿,又增肥力。为在特殊环境中种茶提供了范例。现在华顶林场,在垦复旧茶园的基础上,又在著名产地归云洞口新辟了梯坎茶园,采取条播密植,把茶园建成海绵地,大大减轻了冻害,茶树生长比旧有茶园好。
3描写天台华顶云雾的诗句
900多年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遍游庐山之后,和他的友人黄山谷来到西林寺,观看了寺 内所有的题诗,却找不到佳作。他感慨之余,遥望寺外青翠的群山,苦思冥想。然后索笔题诗于壁 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初写前两句时,为 他托砚的黄山谷尚自觉平平,但当他写到后两句时,便惊叹不巳,激动得几乎掉下手中的砚台。 这诗富有哲理,倒也概括了庐山神奇的意境。然而,我以为,庐山最神奇的莫过于庐山云雾。 郭沫若有诗云:“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庐山的云雾之美在于它瞬息万变,云遮雾障,使诗意 的庐山具有更为神秘莫测的境界。 我之一次上庐山是春夏之交只身一人徒步上去的。在未上庐山之前,有人对我说,你从三峡 来,那才叫名山大川,再看庐山,那庐山不过尔尔;你又到过骊山,那庐山传说就是秦始皇用黎山 老母的红线编织成一条威力无比的神鞭,将骊山的一半驱赶到那里去的,如今庐山九十九峰与谷, 是九十九鞭抽打的痕迹。庐山的俊伟诡特,我决定慢慢地体味、欣赏。 汽车将我们送到了海拔1167米的牯岭街,下车后我便按图索骥,去游览名胜古迹。行行复 行行,匍匐复匍匐,听悦耳之流泉,赏欲坠之危崖,比乘车当然更有乐趣。 晴朗的日子里,庐山是奔放的。顺着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一路过来,千山 万壑,层层叠叠的瀑布、溪水从高高的山顶逶迤而下,颇有千万匹脱缰的马群直奔 鄱阳平野之 势。山显得突兀峥嵘,令人激越。而在云雾迷漫之际,庐山却又是另一番情调。一山飞峙,影落鄱 湖,气吞长江,庐山变得柔和而幽深。看山,那山若隐若现没有际涯;看林,那林恍惚迷茫没有尽 头。云生雾起之时,牯岭街更加俊丽多姿,它时而为云海托起,时而被云絮重裹,或隐现于重云薄 雾之中,或为浮云掠洗,其面目变化多端,令人莫识。难怪牯岭街有“云中山城”之称。 山间踽行,那恬淡之情是浓郁的。林梢薄雾螟晦,流云绕山浮度,淡霭萦谷游移,轻柔的风散 发着野花的香味,山涧的泉水是这天地间唯一美妙的音响,颇显出“山静似太古”的意味。 翻山过悬索桥,问三宝树方向,由于悬索桥至电站大坝走近路要继续翻山,毕竟是初游庐山, 且是一人单行,云雾作崇,使我迷路。只见云雾似飘纱,从眼前轻盈舞去;有时如团絮,自身后滚 滚裹来;云海起时,无边无际,恍若置身大海中的孤岛;若风急云泻,势如瀑布,令人迷茫,令人 胆寒。前不靠村,后不靠店,问道无人,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走。这时想起人生道路,像我这号 人,在官场上没有后台,没有靠山,况是从经验中成熟,刻苦耐劳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然而,到如 今人生道路上,官司蒙冤,小人进馋。正像这庐山的云雾,我的面目被一层很厚的雾纱遮住,世人 有所不知。其实庐山是政治的山,一个庐山会议有多少高级人物在此蒙冤,我这个小人物这点小事 又算得了什么。 乌龙潭、黄龙潭、三宝树、芦林湖,名胜一个个过去了。此时,路遇两对青年男女,有了同路 人,相问后知道。一对是武汉的应届毕业生,因学校给人借用考试,放几天假,他俩兴致很浓,一 路又说又笑,谈情说爱,热情总是多余的;一对是郑州来的工厂工人,新婚夫妇,也许是旅途劳 累,新娘总是要向新郎撤点娇:“走不动了,坐下来歇歇嘛!”相比较而言,我单身一人走起来的速 度总是要比他们快,我不一会就走到了他们的前面去了。 到芦林大桥,云雾浓郁,开始化作雨了,适遇载客的小面包车过来,热情的主人,问我们到哪 里去,我说去庐山会议旧址,她说:“我带你去,不收钱;只是下庐山回九江只收10元钱”。我 说,我不想乘车,想多看看,好客的车主妇下了车,就差一点没有拉你上车,说什么也要带你去。 她说现在当好人、学雷锋,也不被人理解,这是什么云雾搅的。 车行在庐山,我们饱览庐山云雾奇景。只见云团伴随着雾气在山峡之上飞腾,追逐着,推挤 着,弥合着,“静如练,动如烟,轻如絮,阔如海,白如棉。”荡漾着,使峰壑潜形,令楼台飘渺, 似实而虚,似近而远。纵览云飞,仿佛飞渡的乱云浓雾要将那松枝揉断,亭阁吞噬似的。我们坐在 车上,那浓重的云雾竟从外边流入车厢之内。使人觉得高车如轻帆,漂泊于云海雾涛之中。庐山云 雾,使人间变得更加神奇无比了。 庐山归来,我从不写诗的人也写了一首《登庐山,步苏东坡《题西林壁》韵》: 烟波缥缈隐险峰, 上下左右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云雾漫山中。
4天台华顶云雾茶的茶品历史
天台山群山争秀,巉峭多姿,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相传三国时,吴国赤乌年间(238~251)已有僧人在此建寺,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天台宗三祖、实际创始人智顗率弟子二十余人,在天台山建草庵讲经十年,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天台宗,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顗遗志,在山麓建寺,这便是著名的国清寺,成为了天台宗的根本道场。隋开皇二十年(600),杨广被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杨广登基,称为炀帝。相传隋炀帝到江都游玩时,天台山智藏和尚曾携带天台茶到江都为他治病。 天台山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唐贞元二十年(804)曰僧最澄来华求法,在天台山从道邃和行满学习天台宗法,归国后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他还携回若干茶籽,种植在近江(滋贺县)阪本村治上麓。现今的池上茶园,相传就是最澄大师茶园的旧址。次年,日本弘法大师(宫海)再度入唐,又携回大量茶籽,分种各地。其后,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1142~1215),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来到中国,在浙江天台山、育王山学习佛教,研读经书之余,关注茶事。回国之后,荣西不仅种植茶树,倡行茶道,而且还撰写了《吃茶养生记》。在书中他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均贵重之。我朝日本曾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日本天台僧众至今常来天台山巡礼参拜祖庭。因而,天台山成了中日佛教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天台云雾也就随之而名扬海外。
5天台华顶云雾茶的介绍
天台云雾茶,又名华顶云雾、华顶耐州茶,是采摘约在谷雨至立夏前后,昌宏蔽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一种色泽绿润的云雾茶,产于浙江省的天台山诸峰,绝模历史上为浙江四大名茶之一,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奖”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