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 Sightings Daily》:NASA疑拍到火星上长发有胸部的女外星人

《UFO Sightings Daily》:NASA疑拍到火星上长发有胸部的女外星人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探测车好奇号,日前回传一张惊人的照片,内容竟显示看似有螃蟹或蜘蛛的踪影,引发外界热烈讨论。但现在更有一张令网友热烈讨论的照片,内容出现一名拥有长发和胸部的女性站在岩石上,而且她似乎专注地盯着探测车好奇号经过。

根据专门研究UFO网站的《UFO Sightings Daily》内容提到,探测车好奇号拍到一名疑似女子站在悬崖上,不但有长头发且有胸部的性征,两只手臂也呈现比较明亮的色调,而她面对的方向,似乎正在看着拍摄的好奇号。

该网站还宣称,这若是雕像的话,应该会受到严重的风化,若依拍摄到的影像完整度,推测应是「生物」的可能性极高,怀疑是「外星女性」的存在。

日前好奇号才回传一张看似螃蟹、又好像蜘蛛的照片,引发热烈讨论;现在又拍到类似女性生物的画面,更让科学家不得不怀疑,火星真的有生物存在吗?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8/3200016.html

《UFO最新真相》:35个UFO排成一队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现年64岁的阿兰.特纳中校曾在英国皇家空军雷达系统服役了29年。1971年,他和战友们从军事雷达屏幕上监测到“UFO舰队”。然而英国国防部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却下令严加保密。时隔37年,退役多年的特纳首次披露了这一绝对内幕。 ——本文摘自:《UFO最新真相》

“UFO舰队”

据记载,1971年,特纳在现已被停用的英格兰多塞特郡索普雷基地服役,时任雷达班班长。当年一个晴朗的夏夜,他和战友们从军事雷达屏幕上监测到惊世骇俗的一幕:多达35个的UFO排成一队在3,000英尺(约914米)至60,000英尺(约18,288米)的高空作等距离飞行,飞行时速约为300英里(约483公里)/小时。每个UFO只在屏幕上闪现数秒钟便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同样的UFO。以此类推。

特纳回忆道:“我立即意识到这不是一支军事飞机。当时能够以如此速度攀升的飞机只有‘闪电’超音速战斗机,可是它们不可能保持如此完美的阵型,并且会发出巨大的噪声。可是那天晚上,没有人听到一丝动静。”

据特纳称,无独有偶,位于伦敦希思罗机场的6 *** 事雷达及其操作员们当时也监测到了这一神奇事件,并且将这些UFO出现的方位锁定在英格兰索尔兹波平原的东部。同年,他们将这一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报告了上级。英国皇家空军的首长事后绘制出这支“UFO舰队”的飞行路线图,结果发现“UFO舰队”途经了诸多英军军事要地,比如英格兰威尔特郡的林汉姆皇军空军基地,位于赫特福德郡布鲁克曼公园的飞行导航信号发射机等等。

英国国防部在接到这起神秘事件的报告后,于3天后派人视察了英国皇家空军的营地,并且随即下令所有目击者和当事人不得向外界透露此事。1984年,特纳由于在军中的出色表现,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1995年,时年51岁的特纳中校从英国皇家空军光荣退役。直到那时,他也未敢对当年那起“UFO舰队”事件透露半个字。10月,特纳将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庞蒂弗拉克特市举行的一个名为“近距离接触”的UFO讨论会。时隔37年,退役多年的特纳终于于近日首次披露了当年那一神秘事件的绝对内幕。

“绝密档案”

据英国信息自由法案规定,英国国防部解密了一批绝密档案文件。这些档案文件详细记载了当时在英国多次发现并拦截不明飞行物的情况,其中一位名叫米尔顿.多瑞斯的美国飞行员在空中执行拦截任务的经历尤为真实可信。

米尔顿.多瑞斯现年77岁,当时是一名驻扎在英国的美军飞行员。米尔顿.多瑞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57年5月20日,他驾驶的战机从英国曼斯顿皇家空军基地起飞并向东飞行,但他突然在雷达屏幕上看到有飞行物在战机的前方,雷达锁定的资料显示,该不明飞行物的大小有如现在的B-52型轰炸机,与他驾驶的飞机只有15英里的距离。米尔顿.多瑞斯随即调整方位准备靠近不明飞行物,但它却突然从雷达屏幕上消失,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米尔顿.多瑞斯对记者说,他在发现不明飞行物后立即向地面指挥中心进行了报告,得到的命令是他可以靠近该飞行物并发射导弹将其击落。米尔顿.多瑞斯返回基地后不久,就有一位手持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证的官员对他进行了拜访约谈,警告他不得向媒体和他人泄露任何相关情况,否则他将永远失去飞行员的资格。

米尔顿.多瑞斯说,“英国国防部拥有的有关目睹UFO的资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其中很少一部份资料交给媒体发表,国防部对所有资料都进行了调查,以防这些飞行器是冷战期间由前苏联为刺探英国情报而发射的。这些真实的绝密档案将向人们显示,我们 *** 中的一部份人曾对不明飞行物现象多么重视。这些国防部绝密档案的解密,势必将重新点燃人们关于UFO的争议。”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8/3199980.html

《ZooKeys》期刊:摩洛哥东南部Kem Kem Group被指是地球历史上最危险的地方

《ZooKeys》期刊:摩洛哥东南部Kem Kem Group被指是地球历史上最危险的地方

据cnBeta:外媒报道,由来自底特律大学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古生物学家Nizar Ibrahim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对摩洛哥东南部一个叫Kem Kem Group的地区的生物和地质进行了广泛调查。

Ibrahim在朴茨茅斯大学周五发布的一份新闻稿中指出:“可以说,这是地球行星历史上最危险的地方,在这里,人类时间旅行者不会持续太久。”据了解,一些曾被发现的更大食肉恐龙曾经在这个地区游荡过。

本周,研究团队在《ZooKeys》期刊上发布了他们在Kem Kem Group得到的最新发现。朴茨茅斯大学称这是“对富含化石的悬崖的之一次详细和完整描述。”

早在白垩纪,该地区是河流的发源地、到处都是食肉动物--从大型陆生恐龙到飞翔的翼龙。它们有大量的猎物可以吃。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之一、朴茨茅斯大学的David Martill表示:“这里到处都是体型巨大的鱼类,包括巨型空棘鱼和肺鱼。”另外,他还表示,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撒哈拉沙漠脊椎动物化石最全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9991.html

《ZooKeys》杂志:论文中描述四种新发现的五彩斑斓的深海鳞片蠕虫

《ZooKeys》杂志:论文中描述四种新发现的五彩斑斓的深海鳞片蠕虫

据cnBeta: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周二发表在《ZooKey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四种新发现的五彩斑斓的深海鳞片蠕虫。这些蠕虫被命名为Peinaleopolynoe goffrediae;P. mineoi;P. orphanae和P. elvisi(以猫王的名字命名)。

新品种蠕虫身上的鳞片闪耀着五彩缤纷的紫色、粉红色和蓝色。这些闪亮的颜色主要出现在虫子鳞片的上层。研究人员发现,在较厚的鳞片层上的虹彩更亮。虫子身上还长有刚毛,能发出闪闪发光的光纤光效。

“我们给它们起的绰号是猫王虫,因为它们看起来就像猫王连体裤上的亮片,”海洋生物学家和研究人员Greg Rouse周二告诉Inside Science。Rouse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工作。

但这些亮片状的鳞片并不是为了炫耀蠕虫的美丽。这些蠕虫离阳光太远,无法被其他海洋生物看到。这些Peinaleopolynoe蠕虫是在加州蒙特利峡谷数千米的水下发现的。这种蠕虫P.orphanae实际上是在墨西哥加州湾的Pescadero盆地的一个水下火山热液喷口附近发现的。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蠕虫身上的五颜六色的硬鳞片是用来在相互战斗时保护自己的“盔甲”。在某些情况下,就像P. orphanae蠕虫一样,它们身上较厚的、鲜艳的鳞片上有来自其他蠕虫在攻击时咬住它们的伤口。

在Rouse去年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可以看到两只蠕虫在互相攻击行为,其中一只蠕虫试图往另一只蠕虫身上咬上一口。在被攻击的前后,观察到这只蠕虫在做一种非常奇怪的来回舞蹈动作。

“这是两只新物种蠕虫在深海海底互动,”Rouse在视频描述中写道。“为什么会有这种侵略性,以及它意味着什么都不知道,但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实在是太神奇了。我把视频的播放速度提高了4倍。”这种不寻常的蠕虫经常被发现吃比自己大得多的生物的尸体。“Peinaleopolynoe的意思是‘饥饿的有鳞蠕虫’,因为这些生物经常被发现生活在像鲸落这样的死尸上,”Rouse补充道。

鲸落是指指鲸死去后沉入海底的现象。这些鲸鱼的尸体被证明是从海绵到章鱼,以及在这种情况下的Peinaleopolynoe蠕虫等各种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虽然关于这些深海的Peinaleopolynoe蠕虫还有很多发现,但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大学教授Rebecca R. Helm在推特上讲述了这一惊人的发现,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欣赏这些闪闪发光的战斗蠕虫。

“关于这些生物,我们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Helm在周三的推特上写道。“但如果说闪闪虫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即使是在最恶劣的地方也有奇迹和美丽。虽然现在是困难时期,但永远不要忘记这个陌生的蓝色星球上的生命的敬畏和威严。”

在网上,惊叹于新的Peinaleopolynoe蠕虫的美丽的并不只有Helm一个人。“我们向你致敬,闪闪发光的鸣叫战虫。你是我们看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一位网友在推特上写道。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199923.html

《ZooKeys》杂志:缅甸琥珀中发现99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蜈蚣

《ZooKeys》杂志:缅甸琥珀中发现99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蜈蚣

科学家们从被封在琥珀中的蜈蚣身上发现了不为科学所知的昆虫亚目。缅甸专家发现了一条被封在琥珀中的惊人蜈蚣,长度仅有8.2毫米。

研究人员称,这条蜈蚣生活在大约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科学家认为,发现的蜈蚣直接证明,蜈蚣产生于1亿多年前,这几乎让人需要彻底重新思考进化论。

据《ZooKeys》杂志报道,显微镜检查后发现,这只蜈蚣与现代蜈蚣有区别。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9905.html

《ZooKeys》杂志:一种新发现的寄生黄蜂物种Stethantyx covida则以COVID

《ZooKeys》杂志:一种新发现的寄生黄蜂物种Stethantyx covida则以COVID-19命名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新物种的命名让科学家有机会向人(Neopalpa donaldtrumpi)、小说人物(Harryplax severus)甚至社交媒体平台(Troglomyces twitteri)致敬。一种新发现的寄生黄蜂物种则以COVID-19命名。

墨西哥塔毛利帕斯自治大学(UAT)的科学家Andrey Khalaim和Enrique Ruíz Cancino周三在《ZooKeys》杂志上发表了对五种新种达尔文蜂的描述。研究人员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期间对其中有一种微小的“Stethantyx covida”蜂进行了调查。

黄蜂名字中的“covida”部分源自COVID-19疾病,该疾病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超过一百万人死亡。

“我们认为通过在墨西哥七个州(包括UAT校园所在的塔毛利帕斯州)以及危地马拉发现的一种非凡的达尔文黄蜂的名称来记住这个非凡的一年是一个好主意,”研究人员周四在期刊出版商Pensoft的一份声明中说。

达尔文蜂是一种寄生性昆虫,通常将卵产在蝴蝶幼虫或蜘蛛卵等宿主体内或身上,甚至是一只活的蜘蛛上。

达尔文黄蜂科正式名称为Ichneumonidae,但它与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联系是通过他在1860年写给植物学家阿萨-格雷的一封信。

达尔文说:“我无法说服自己,一个仁慈而无所不能的上帝会设计创造出Ichneumonidae,其明确意图是它们在毛毛虫的活体内进食,或者一只猫应该与老鼠玩耍。”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9812.html

《PLoS One》:耳道内异常的骨质增生“游泳者耳病”在尼安德特人中非常普遍

《PLoS One》:耳道内异常的骨质增生“游泳者耳病”在尼安德特人中非常普遍(CREDIT:Erik Trinkaus/PLOS)

据快科技(斌斌):华盛顿大学的埃里克·特林考斯(Erik Trinkaus)及其同事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耳道内异常的骨质增生在尼安德特人中非常普遍。

外耳道外生骨疣是一种突出到耳道的致密骨生长。在现代人中,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游泳者耳病”,并且已知与习惯性地暴露在冷水或寒冷空气中有关,尽管这种情况也有潜在的遗传倾向。这种外生骨疣在古代人类中已被发现,但很少有研究分析探讨这种情况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人类生活方式的理解。

在这项研究中,特林考斯和他的同事检查了77具古代人类遗骸中保存完好的耳道,其中包括欧亚大陆西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虽然早期现代人类样本显示出与现代人类样本相似的外生骨生成频率,但这种情况在尼安德特人中却异常普遍。被检查的23具尼安德特人遗骸中,约有一半显示出轻度至重度的外生骨疣,至少是几乎所有其他研究人群中出现频率的两倍。

作者认为,这种模式最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尼安德特人花费大量时间在水生环境中收集资源。然而,那些具有生骨疣尼安德特人的化石的地理分布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与靠近古代水源或较冷的气候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研究人员提出,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了这种高丰度的外生骨疣,可能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倾向。

特林考斯补充道:“在尼安德特人中,外耳道外生骨疣的频率非常高,而在高纬度早期旧石器时代的现代人类中,外生骨疣的频率相对较低,这表明尼安德特人水资源开发的频率较高。同时,它还加强了尼安德特人的觅食能力和资源多样性。”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200019.html

《PLOS One》:气候变化促使尼安德特人制造更复杂的劳动工具

《PLOS One》:气候变化促使尼安德特人制造更复杂的劳动工具(Credit: D. Delpiano, UNIFE)

据俄罗斯卫星网:德国和意大利专家对从下巴伐利亚一处洞穴中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气候变化促使尼安德特人制造更复杂的劳动工具。

大约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最普遍的工具为石制楔刀,即所谓的keilmesser,一种不对称的双刃刀,钝处可以手握。这种刀具形状各异,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专家因此疑惑,尼安德特人为何需要如此多样的刀具。

专家通过三维扫描对下巴伐利亚洞穴出土的文物的形状进行了详细而精准的研究。他们发现,刀具形态各异是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上半期高度活跃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将刀具的另一边打磨锋利后,可以长时间使用,获取食物的效率因此得到了提高。

专家认为,这可能帮助尼安德特人战胜了10万多年前与末次间冰期结束有关的自然资源匮乏。

研究结果发表于期刊《PLOS One》。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200006.html

《PLOS One》:深海探险家在澳大利亚沿海拍摄到神秘的大鳍鱿鱼

《PLOS One》:深海探险家在澳大利亚沿海拍摄到神秘的大鳍鱿鱼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近日深海探险家在澳大利亚沿海拍摄到一种神秘的大鳍鱿鱼。新发现的大鳍鱿鱼是一种头足类动物,它的触足可以长到26英尺长,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漫游。在周三发表在期刊《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外的大澳大利亚海湾中五次发现的神秘、幽灵般的鱿鱼。

该团队表示,这些目击事件都是个体,有效地将南半球迄今为止的目击事件总数增加了一倍。在过去的30年里,总共只发现了十几次,这也是之一次在澳大利亚海域看到这种鱿鱼。为了用相机捕捉到这种鱿鱼,该团队同时使用了拖曳式相机和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探测深度在海面下3000至10000英尺。

“有一天,当ROV在我们下方3公里处行驶时,我们正在观看摄像机的画面,突然,这种瘦长形状的鱿鱼从黑暗中出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员Hugh MacIntosh解释说。“我们能够看清楚这只不可思议的鱿鱼,因为它在海底上方游动。”

尽管研究人员指出,很难从图像中完全描述这种深海“居民”,但他们确实从视频中得出了一些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鱿鱼的颜色似乎有棕色、橙色和淡粉色等。它们的尺寸在每次目击中都有所不同,其中一条乌贼的长度约为6英尺。另外两条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小的大鳍鱿鱼,体长在2.5到4.5英寸之间,表明它们是鱿鱼幼崽。重要的是,过去没有发现鱿鱼幼崽有长长的触足,这些目击证明幼鱼确实有长长的触足。

此外,研究小组还描述了一种新的行为,以前在鱿鱼身上从未见过,被称为“卷丝”。其中一段视频拍到了该生物在最靠近身体的一端盘绕触足,使其缩回。目前还不知道为什么大鳍鱿鱼可能会这样做,但研究小组认为,这可能是将其触足靠近的最有效方式。它们还被称为以“肘部姿势”握住触足,垂直悬停在海底之上。研究小组观察到了这种行为,但在不同的平面上。

“在我们的考察中,我们看到Magnapinna也是类似的姿势,但却是水平的,而且距离海底只有几厘米,”MacIntosh指出。

研究人员计划未来在澳大利亚大海湾之外进行更多的深海研究勘测,并在他们的研究中注意到图像作为深海鱿鱼研究工具的价值,以寻找和详细说明这些潜伏在我们星球黑暗中的神秘奇迹。MacIntosh说:“每次我们出去都会发现数百个新的稀有物种。”“谁知道下一次我们会发现什么?”他问道。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200002.html

《PLOS One》:新研究中解释首批火星旅行者近如何使用甲壳素建造房屋和其他物品

《PLOS One》:新研究中解释首批火星旅行者近如何使用甲壳素建造房屋和其他物品

据cnBeta:外媒报道,NASA跟其他太空机构已经在为不可避免的火星探索制定着计划。这意味着需要这颗红色星球发送载人飞船、展开研究并在那里开辟新的天地。旅程无疑是漫长的,但把人类送到火星表面并让他们在火星上舒适地生活是很有意义的,而这就意味着需要在这颗红色星球上进行建设。

然而向火星发射任务已经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再加上人类乘客就更有挑战性了。整个旅程都需要有生命维持系统、食物和水,而即使水是循环的、旅行者可以在旅途中自己种植食物仍需要大量的额外设备。

由于飞往火星的航天器的存储空间都将非常昂贵,这意味着将没有空间携带传统建筑材料等物品。虽然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包括在火星表面的远古熔岩管中建造房屋,但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研究人员却提出了一个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研究人员在《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解释了首批火星旅行者近如何使用甲壳素建造房屋和其他物品的。据悉,甲壳素存在于在自然界中,其构成了螃蟹的硬壳以及甲虫和其他昆虫坚硬的外骨骼。整合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材料,它可能是让火星上的生活变得更容易的关键。

虽然火星上没有螃蟹或虫子,但人类仍有可能利用火星土壤,将其跟旅途中携带的物质混合进而创造出类似甲壳素的物质。壳聚糖--赋予甲壳素刚性特性的纤维,跟火星土壤模拟物的结合可以用最小的设备轻松处理。得到的结果是一种可以用来制造工具甚至是建筑结构支撑的坚固材料。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3/3199929.html

《PLOS ONE》:研究表明国际空间站里充满各种各样的细菌

《PLOS ONE》:研究表明国际空间站里充满各种各样的细菌

据cnBeta:外媒报道,当生活在一个偏远、孤立的环境中像细菌和病毒这样的东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破坏。国际空间站(ISS)绝对算得上是遥远和孤立的,所以当在那里的饮水机中检测到两种细菌时科学家们想搞清楚它们究竟会带来多大的风险。

据了解,这两种细菌则是在几年前发现的,对此,研究人员收集了样本希望通过对其展开的研究获得更多的发现。了解这些细菌跟地球细菌的不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它们的危险性,并且空间站上的居民在太空中极其脆弱,这一点非常重要。

好消息是,这两种出现在饮水机里的细菌并不比生活在地球上的同类细菌更危险。最近的研究表明,空间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细菌。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这是否是一件坏事,尽管因为人类身体上自然地携带着许多细菌,这些微生物向ISS的传播确实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PLOS ONE》上。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8/3199577.html

《PLOS ONE》:在西印度洋发现的两种新锯鲨物种 每侧有6个鳃裂

《PLOS ONE》:在西印度洋发现的两种新锯鲨物种 每侧有6个鳃裂

据cnBeta:外媒报道,于当地时间周三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论文介绍了在马达加斯加和桑给巴尔附近的西印度洋发现的两种新锯鲨物种。据了解,通常情况下鲨鱼每侧都只有5个鳃裂,但新发现的两种鲨鱼却有6个。

研究人员在最近的野外标本采集和博物馆标本研究中都发现了这两种鲨鱼。该研究论文首席作者、德国软骨鱼类研究实验室的鲨鱼研究人员Simon Weigmann在纽卡斯尔大学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一发现简直令人震惊。

“关于西印度洋锯鲨的知识仍普遍匮乏。但考虑到它们已知的深度分布,这两个新物种都可能受到捕鱼作业的影响,”Weigmann说道。研究人员担心过度捕捞可能是导致这些鲨鱼数量减少和稀少的原因。

锯鲨是一种迷人的生物,它们处理食物的方式与众不同。Newcastle介绍称,这种鲨鱼的嘴可以快速地左右摆动然后将猎物切成细碎的小块进而可以非常容易地吞下去。

在这一发现之前,已知的六鳃锯鲨只有一种,即六鳃锯鲨(Pliotrema warreni)。这些鲨鱼的头部X光照片能够显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Andrew Temple同时也是这篇论文的合著者指出:“这一发现再次证实了西印度洋在鲨鱼和鳐类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但也说明了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199935.html

《PLoS ONE》杂志: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发现有记录以来最古老脊椎动物足迹化石

《PLoS ONE》杂志: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发现有记录以来最古老脊椎动物足迹化石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古生物学家周五证实,在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发现的足迹化石是有记录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足迹。2016年,挪威地质学教授Allan Krill和他的学生首次在一块巨石内发现了这些足迹,但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它们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足迹--距今约3.13亿年。

“这些是迄今为止大峡谷中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足迹,大峡谷以其丰富的化石足迹而闻名,”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的古生物学家Stephen Rowland说。“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产卵动物的足迹之一,如爬行动物。”

它们也是脊椎动物在沙丘上行走的最早证据。这些足迹显示,两只动物以“横向序列行走”的方式行走--这意味着两边的两条腿依次移动,后腿在前,前腿在后(与猫和狗的行走方式相同)。

“(足迹)记录了脊椎动物历史上很早就使用这种步态。我们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信息,”Rowland说。

该研究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3/3199984.htm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飓风的风力将会越来越强大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飓风的风力将会越来越强大

据cnBeta:外媒报道,去年的大西洋飓风季无疑是毁灭性的,然而坏消息是更强的飓风将会是未来持续趋势的一部分。飓风的风力将会越来越强大--这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科学家James Kossin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得出的发人深省的结论。

相关研究论文已于当地时间周一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据悉,研究观察了1979年至2017年的卫星数据,它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带气旋(飓风和台风)的更大持续风力变得越来越强。Kossin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份新闻稿中指出:“通过建模和我们对大气物理学的理解,这项研究与我们预期在像我们这样的气候变暖中会看到的结果一致。”

这些数据表明,在萨菲尔-辛普森风力等级中,热带气旋成为3、4或5级大型风暴的可能性增加了。比如在2019年晚些时候,飓风多里安袭击了巴哈马群岛,当时是5级风暴,持续风速至少得到了每小时157mph(252km/h)。

据了解,2020年大西洋飓风季节将于6月1日开始,NOAA将于本周晚些时候公布其对该季节的初步预测。多年来,Kossin一直在跟踪飓风数据。他领导的一项2018年研究显示,飓风正在减缓、当地的降雨量和洪水则正在增加。

而新的研究表明,日益强烈的热带气旋可能确实跟气候变化存在关联。Kossin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进展,它增加了我们认为全球变暖使得飓风变得更加强劲的信心。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这些趋势有多少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又有多少可能只是自然变化造成的。”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9978.html

《QUARTZ》:盗猎者趁新冠肺炎疫情滥杀更多濒临绝种动物

《QUARTZ》:盗猎者趁新冠肺炎疫情滥杀更多濒临绝种动物

据ETtoday(实习记者 王诗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肆虐,但人类恐怕不是唯一受害者。盗猎者趁着防疫封锁、游客大幅减少期间自由滥杀更多濒临绝种的动物。不论是非洲犀牛、亚州巨型朱鹭,或是南美洲的美洲豹都将难逃这场「疫情杀机」。

根据外媒《QUARTZ》报导,才短短几周,南非就有至少9只非洲犀牛遭猎杀;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盗猎者更大幅残杀美洲虎、美洲狮与虎猫等野生动物;东南亚柬埔寨则是出现了盗猎者毒杀巨型朱鹭的骇人现象。

自然环境保护者表示,造成滥杀增加的原因有许多,少了游客,盗猎者可在无人的国家公园及其他保护区尽情猎杀不被发现,野生动物保护者也因防疫指标无法照常巡逻保护动物。而哥伦比亚农民则可能为保护自家牲畜而猎杀野生美洲豹。看来,在人类拚抗疫的同时,这些「被抛弃」的动物将面临的,则是更严重的生存危机。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200026.htm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研究企鹅粪便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关系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研究企鹅粪便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关系

据cnBeta:外媒报道,帝企鹅这个居住在南极洲的鸟类会吃很多海鲜并由此产生许多粪便。这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同时也给科学家研究鸟类带来了一些挑战。哥本哈根大学Bo Elberling教授本周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上的一项文章就对企鹅粪便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Elberling在哥本哈根大学发布的一份新闻稿中指出:“企鹅的粪便会在它们的领地周围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更大排放量比最近施肥的丹麦农田高出100倍左右。”

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就是其中一种气体。

研究小组对在南极洲收集的土壤和粪便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他们发现,帝企鹅的食物含氮量非常高。当它们的粪便抵达地面,土壤细菌就会将其中的氮转化为笑气。

Elbering说道:“如果你闻上鸟粪几个小时会完全疯掉。你会开始感到不舒服、头痛。”

随着企鹅群向南极洲的新区域扩张,这种充满气体的情况最终可能会加剧。但不要把气候问题归咎到企鹅身上,Elberling说道:在这种情况下,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不足以对地球的整体能源预算产生影响。”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3/3199983.html

《Science》杂志:找到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WUS)蛋白

《Science》杂志:找到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WUS)蛋白(CREDIT:LIANG Yan, CHEN Lei)

据EurekAlert!: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忠团队通过发育生物学和植物病毒学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干细胞的广谱抗病毒机制。该成果于10月8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二大病害,植物一旦染上病毒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比如在水稻中由稻飞虱传播的病毒(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一旦爆发,轻则减产16%左右,重则绝收。

尽管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RNA干扰,细胞自噬和植物激素等途径,但是对于植物干细胞存在广谱抗病毒能力的原因仍然不清楚。由于病毒种类繁多,已知的植物病毒就有1000多种,现有的抗病毒手段只能针对少数的病毒,且随着病毒不断进化,抗性也会逐渐减弱。“茎尖脱毒”是少有的可以应用于大多数植物、清除体内病毒的最有效的生物技术,但其深层机理一直未被揭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团队另辟蹊径,以传统的茎尖脱毒技术为灵感来源,历经8年潜心研究,发现WUS是一个存在于植物干细胞中的关键抗病毒蛋白。干细胞内的WUS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蛋白,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 这个蛋白受病毒感染诱导,并且通过直接抑制一类甲基转移酶基因,影响了细胞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主要细胞器-核糖体的组装,从而降低了蛋白质合成速率。这将直接导致病毒不能利用植物细胞完成自身蛋白质的翻译,以及病毒的复制和组装的过程,从而抑制了病毒的传播。

同时,WUS蛋白也可以成为其他细胞抵抗病毒的“利器”,研究人员在植物其它细胞中表达WUS蛋白,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病毒的感染。同时研究人员还检查了多种病毒,并证实WUS蛋白均可以抑制这些病毒对植物细胞的感染,说明WUS蛋白介导的干细胞病毒免疫具有广谱性。

这项工作研究了植物分生组织存在的广谱抗病毒免疫活性,之一次发现在病毒抗性和分生组织维持基因之间存在如此精确的分子连接。同行专家评论:“此研究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发育领域的一个开创性研究。”

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怎样将其应用到育种中,基于蛋白质人工进化技术,筛选高抗病蛋白,并利用生物技术转入多种作物中,以得到广谱高抗病的作物新品种。团队研究人员表示, WUS作为一个保守的干细胞调节蛋白,其同源蛋白存在于多种植物中。WUS蛋白介导的广谱抗病毒机制可以为多种作物抗病毒防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可能为解决全球粮食稳产带来新曙光。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8/3199922.html

《Scientific Reports》:可可豆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黄烷醇有助于头脑清醒和强化血管

《Scientific Reports》:可可豆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黄烷醇有助于头脑清醒和强化血管

据俄罗斯卫星网:来自英美两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科研文章中指出,可可豆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黄烷醇有助于头脑清醒和强化血管。

18名没有任何疾病的成年人参加了实验。科研人员让实验对象食用黄烷醇含量高的可可,然后再食用黄烷醇含量低的可可。食用可可后,实验对象体内的二氧化碳参与呼吸,从而促进血液将更多的氧气带入大脑。

实验对象被要求解答逻辑学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监测对象额叶层中的氧气含量。

实验证明,参与者摄入更多的黄烷醇后,可以更好的回答问题。黄烷醇也存在于茶、葡萄和苹果中。专家得出结论认为,摄入这些食品有助于头脑清醒,强化血管壁,有助于预防老年性痴呆。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200019.html

《The Plant Cell》:原禾基因组研究揭示禾本科植物早期演化历史

基于480个单拷贝核基因构建的禾本科系统发育树和时间标定

禾本科小穗发育相关基因FZP和MADS-box基因家族的演化

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者:马朋飞,刘云龙):禾本科(Poaceae)是被子植物的第五大科,约有770属12000种,也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更具经济价值的大科。该科植物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饲料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和多种牧草,还有其它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如芦苇、芒、甘蔗和竹子。该科植物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表现出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从森林到草原、沼泽到荒漠、高山到北极都可见其身影。早期的植物分类系统将禾本科分为2-6个亚科,包括竹亚科、早熟禾亚科、假淡竹叶亚科、芦竹亚科、虎尾草亚科和黍亚科等,其中竹亚科除了木本竹子外,还包括稻族和一些草本竹子类群。近十年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将禾本科划分成12个亚科,其中最早分化出来的3个基部亚科此前一直被置于竹亚科,其余的9个亚科组成了核心禾草支系。常见的禾本科植物及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均来自于核心禾草类,现有的禾本科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进化研究都集中于此,而系统演化位置关键的基部禾草则缺乏关注。在早期的分类系统中,基部的3个亚科的物种由于在形态和解剖学特征上与草本竹类相似,均长期被置于竹亚科中。这3个亚科仅有约27个物种,却保留了大量的禾本科祖先性状,是解析该科特有性状起源演化的关键环节。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竹子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基因组学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工作已从竹亚科的木本竹类逐渐扩展到草本竹子以及禾本科基部类群。最近,该研究团队在解析二倍体草本竹子和六倍体木本竹子基因组,并据此揭示竹亚科异源多倍化历史的基础上,依托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了禾本科基部类群原禾属(Pharus)的基因组测序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原禾属是禾本科最早分化出来的两个亚科之一,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森林地区,也是禾本科中最早演化出来小穗结构的类群。小穗是在禾本科植物演化产生的独特的花部结构,其形态特征与农作物的产量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利用三代PacBio测序技术和Hi-C技术获得了原禾属植物Pharus latifolius染色体级别的参考基因组序列,组装基因组大小为1.0 Gb,经过多种 *** 评估验证了基因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与禾本科常见植物如水稻、高粱以及二穗短柄草的参考基因组等相比,P. latifolius基因组较大,与其更古老的重复序列插入有关,并且蛋白质编码基因第三位密码子的GC含量分布与核心禾本科类群不同,却与禾本科近缘类群相似,显示出其基因组特征的古老性。同时,该物种的分子进化速率也远低于禾本科核心类群。利用基因组共线性、重复基因同义替换率和构建系统树等综合分析,揭示了P. latifolius在进化历史中发生了全基因组加倍(Whole-genome duplication, WGD)事件,并且证实该加倍事件与核心类群所共享,即禾本科的ρ-WGD事件,并推断出其发生在白垩纪(约98.2个百万年前)。之后大约8百万年,原禾属所代表的支系与其它核心类群发生分化。然而,ρ-WGD之后的二倍化过程在基部和核心禾草两大支系中表现出巨大差异,核心禾草支系经历了更快的重复基因丢失和更多染色体水平的变异,这可能与核心支系发生了产生更多物种的辐射分化有关。在进化基因组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还重点分析了与小穗发育相关的FRIZZY PANICLE (FZP)基因和MADS-box基因家族的转录表达情况与演化历史。发现FZP基因在P. latifolius中有两个拷贝,其中一个拷贝与来自竹亚科毛竹的基因构成姐妹群,而在其它核心类群中均为单个拷贝,同时发现MADS-box家族编码基因数目的增加直接与ρ-WGD事件相关,这为后续的功能验证并最终解析禾本科小穗这一关键农艺性状起源演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

该研究成果以“The Pharus latifolius Genome Bridges the Gap of Early Grass Evolution”为题在国际植物学顶级期刊The Plant Cell发表。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库马朋飞博士和刘云龙博士为论文共同之一作者,李德铢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No. 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1770239)和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No. Y201972)项目的支持。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199936.html

《Toxins》杂志:新研究表明蛇毒主要进化为一种进攻手段 而不是防御手段

《Toxins》杂志:新研究表明蛇毒主要进化为一种进攻手段 而不是防御手段

据cnBeta:外媒New Atlas报道,当人类与毒蛇互动时,人们倾向于认为该蛇的毒液是“设计”主要用于防御的东西。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它首先演变为杀死猎物的一种手段。这项研究是由威尔士班戈大学与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

在班戈大学的沃尔夫冈·伍斯特(Wolfgang Wüster)博士的监督下,动物学学生哈里·沃德·史密斯(Harry Ward-Smith)首先从爬行动物饲养者,爬行动物学家、田野工作者和其他从事蛇类或蛇类工作的人那里收集了近400种在线调查反馈。在所描述的大约600起蛇咬事件中,仅一小部分被认为涉及立即严重疼痛。

这一发现表明,毒液并没有主要起威慑作用。毕竟,如果攻击蛇的动物直到很晚以后才感到不适,它们很可能不会停止攻击,也不会将疼痛与蛇联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蜜蜂的刺痛具有如此强大的威慑力的原因。

伍斯特说道:“即使我们期望捍卫您的生命比喂养更为重要,但事实证明,自然选择饮食似乎是蛇毒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也就是说,延迟反应规则的一些例外值得进一步研究。例如,某些眼镜蛇吐出的毒液确实会立即发挥作用。

有关该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Toxins》杂志上。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3200006.html

今日热搜

  • 1曾志伟港姐决赛被问月饼事件
  • 2男子关窗被风吹下身亡?社区回应
  • 3这波中秋氛围感已拉满
  • 4多所高校已本研“倒挂”
  • 5台风过境阳澄湖 大闸蟹怎么样了
  • 6女子回家看到脚印 调监控被吓坏
  • 7金店女销售3年偷走45.8kg黄金
  • 8台风天有人掉下楼?事发地非上海
  • 92024央视中秋晚会阵容
  • 10上海中心千吨阻尼器摆幅肉眼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