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贵州,蓝天白云、青山滴翠、碧波荡漾,宛如一幅醉人的画卷。 寻觅山的青秀、水的清凉,一拨拨游客前来品味贵州夏日的清爽滋味。 “奔着清爽而来,却被鲜香圈了粉。” 清水江畔,凯里市下司古镇农家乐里,一锅锅酸汤鱼咕咕冒着热泡,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鲜嫩滋味在舌尖漫开,游客们大发感慨,“好山好水出好鱼。”

舌尖上的美食——凯里酸汤鱼。凯里市宣传部提供

这话一点不假,近几年,贵州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生态养殖的渔产品品质高,很受市场欢迎。 高品质立市场,贵州生态渔业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从资源禀赋看,我省理论适宜发展湖库生态渔业面积有134万亩、稻田养鱼面积320万亩。 从市场前景看,去年数据统计显示,我省年人均消费渔产品为7公斤,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2%,本省产量23.7万吨,每年需从周边省份调入8万多吨,消费需求很大。 从发展路径看,我省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渔业,既是落实 *** 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需求。 行动早已开始 去年5月,我省决定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全域打造“零网箱.生态鱼”大品牌、大产业,走一条新时代贵州生态水产渔业发展新路,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今年初,生态渔业被贵州省委、省 *** 列为重点推进的12个农村产业之一,省 ***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品牌战略、配套政策、科技支持等15项指导意见。省财政通过整合资金,调整支出结构等方式,明确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生态渔业发展。 同时,由省水利厅等单位组成了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成立了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生态渔业专班,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省水 *** 司还组建了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旨在做实、做强、做优生态渔业产业。

剑河——稻香鱼。余天英 摄

思路清则步伐快 坚持绿色养殖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生态渔业发展全过程,贵州以湖库大水面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为主要方式的生态渔业风生水起。 今年4月23日,贵州省2019年湖库生态渔业春季鱼苗投放启动仪式,在因肉质鲜美而闻名的乌江鱼所在地余庆县打鼓台水库举行,8万尾生态鱼苗投入碧水清波中,迈出了全省“生态渔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截至目前,全省已发展湖库生态渔业16万亩,占目标任务114%。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以“三变”改革为核心,贵州正大力扶持省水 *** 司开展产业示范带动,以“整县推进”模式与务川、余庆、锦屏等县合作成立县域公司,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强势带动全省湖库生态渔业发展。同时与赤水、江口等县(市)签订战略发展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渔民”模式,形成县级以大水面资源入股变资产参与分红,村集体协助管养获得固定回报,村民变产业工人获得工资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生态渔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库区周边老百姓增收。

锦屏县村民将鱼苗放进秧田里。王宏模 摄

与此同时,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稻鱼综合种养,也在全省各市州全面铺开,目前全省稻田养鱼放养面积达到230万亩,完成任务数的88.6%。 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为原则的稻鱼综合种养,在黔东南州早有成功实践。早在2011年,该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属贵州省唯一。 2018年,黔东南州创建稻鱼鸭高产示范点11个,面积1172亩。经测产验收,亩均产值达6380元。推广稻鱼鸭面积6928亩,亩均产值4640元。

在此基础上,黔东南建立了“稻鱼、稻鳅、稻鳖、稻虾、稻蟹、稻鱼鸭共生”等“稻+”生态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亩产值均能达到6000以上。 来自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遵义、铜仁、安顺、贵阳等地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辽宁等省(市)引入20余家企业发展稻田养鱼及冷水鱼等,总投资约11亿元。 水清鱼跃人欢颜的生态卷轴正在贵州全省缓缓铺开,以“贵水黔鱼”、“乌江鱼”、“酸汤鱼”、“稻花鱼”等为代表的生态鱼品牌正纷纷遨游市场。 目前,“贵水黔鱼”形象店、体验店已营业,通过惠民生鲜超市等平台,鲟鱼、稻花鱼、湖库鲢鳙鱼等本土生态渔产品将陆续端上百姓餐桌。

镇远双坝村“ *** 扶贫农场”,农场主们体验抓稻田鱼的乐趣。吴贤和 摄

短评: 来一场不一样的“渔悦”体验 鱼,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餐桌佳肴。 渔,打鱼的动作,生产鱼的过程。 一条绿色、鲜美的鱼,离不开生态的渔。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落实 *** 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省委、省 *** 立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理念作出了发展生态渔业这一重大决策。 这是贵州渔业发展理念、思维方式、养殖模式的一场重大变革,也是贵州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取缔网箱养殖,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鲟鱼养殖,推广稻鱼综合种养,生态文明理念贯穿贵州生态渔业发展全过程。 “放鱼养水,以鱼净水”、人放天养,不投饵、不投料、不施肥,稻鱼共生共荣……,绿色、生态的渔业发展方式大行其道。

谷丰鱼肥。黔东南州扶贫办提供

这是一场不一样的“渔悦”体验。 资源整合、抱团作战、品牌创建、基地建设、市场推广、思维转变、利益联结……,紧锣密鼓的产业发展行动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一条舌尖好滋味的鱼,一项顺时应势的生态渔业产业,折射出贵州绿色、生态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期待不久的将来,一条条让“人更富、水更清、山更绿”的贵水黔鱼游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大海,也让更多人看到绿色发展的“贵州答卷”。 【声音】 锦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龙运生: 品牌引领特色发展 锦屏县养鱼历史悠久,在渔业发展中,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为目标,因地制宜、探索了“稻+N”、大水面生态养殖等特点各异的生产模式,有显著的绿色生态特点。 “稻+N”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水稻与鱼、虾、蟹、螺等水生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 *** 生互利的生态效应,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生产优质水稻和渔产品,是一种农渔互利双赢的生态生产方式。 “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就是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不用人工投饵,加快水体中碳氮磷的有机转化及输出,改善和修复库区水域环境,发展湖库绿色生态养殖。 下一步,锦屏县将与省水投集团公司在水库大水面增养殖、稻鱼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微流水养殖、休闲渔业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品牌引领、特色发展,增加渔业附加值,发展渔业产业,促进渔民增收。

锦屏县大水面生态鲢鳙鱼养殖。王宏模 摄

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规划和申报水产品交易市场、冷冻库、鱼苗、鱼种场等项目的建设。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来改善渔业生产条件,扩大生态渔业生产的能力。 加强品牌创建力度。继续加强绿色无公害认证创建力度,通过系列认定来打造锦屏生态渔业品牌,为锦屏渔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育经营主体,深化利益联结。通过整合县内各类资源,不断培育和壮大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企、农社的关系由松散的协作型向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转变,推进锦屏县渔业产业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图形图表数据: 2018年,黔东南州水产品产量完成4.6万吨,渔业产值达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6.6%,全州渔业增加值占全省渔业增加值的15.6%。 截至6月上旬,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完成鱼种投放面积92.92万亩,占省目标任务的92.9%;冷水鱼养殖完成2.64万平方米,产量181吨,分别占省目标任务84.2%和33%;已建和在建高效循水养殖槽35条,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4400平方米的100%。

【故事一】 锦屏:稻鱼共生鱼欢人乐 夏风拂过稻田,青青禾苗随风低吟浅唱。 哗啦一声,稻田原本平静的水面上不时荡开一圈涟漪,似在应和风中轻语。 听着这细微的动静,锦屏县亮江稻香渔业养殖场负责人龙安珍嘴角飞扬,“再过几个月,这里面的动静会越来越大,到时就能品尝收获的滋味了。” 位于锦屏县敦寨亮司大坝的亮江稻香渔业养殖场,经过4年的耕耘,建立了500亩稻渔综合种养区,年产规格稻花鱼20000斤,有机稻谷50余万斤,年产值近90万元。 “稻花鱼口感好,市场受欢迎,养在稻田里,也有利于稻禾生长。”龙安珍说,近年来,稻鱼养殖渐成规模,仅在亮司大坝就有2000余亩稻田开展稻田养鱼,带动坝区合作社4家180余人。 既延续传统的生态养殖习惯,又顺应产业革命的需要,稻田养鱼在锦屏县渐成气候。 目前,全县共有稻渔专业合作社62个,社员4600余人,带动农户1300余户,稻渔养殖综合示范点37个,稻田养鱼8.5万亩。同时建成年产4.5万公斤的稻花鱼腌鱼产品加工厂,并注册了“锦屏腌鱼”商标,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眼瞅着越来越多的本地高背鲤游向广阔的稻田,专门从事本地稻田鲤鱼品种的选育、繁殖和推广销售的锦屏县螺丝田稻香鱼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国祥喜上眉梢,这意味着合作社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养殖的品种叫高背鲤,也称为呆鲤,是锦屏县最古老的稻田养鱼品种。”王国祥说,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在与贵州清水江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后,发展规模从刚开始的5、6户增加到了52户,273人,产量从一年1万多斤提升到超过10万斤。 “公司与合作社合作建基地,为的就是正种源,树品牌,壮产业。”贵州清水江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大军说,希望通过努力培育,将稻鱼品种进一步提纯并推广开来,做大做强贵州省生态渔业。 记者了解到,锦屏县注重稻鱼品种选择和品种保护,开展生态养殖,保障品质和效益,目前已有8家繁育基地获得花背鲤(呆鲤)水产苗种生产许可。 据统计,2018年,锦屏县稻田养鱼、大水面生态养殖年总产值达13810万元,利益链接15个乡镇1.9万户6.72万人,其中贫困户6244户23961人实现脱贫目标,渔业产业已经成为该县“五大产业”中覆盖乡镇最多、受益群众最广、利益链接更大的脱贫攻坚主要产业。在稻田养鱼基础上,该县还发展了“稻+鳖、稻+小龙虾、稻+螺”等特色养殖模式。 2019年,该县稻田养鱼新增坝区结构调整面积8000余亩,助推坝区产业革命。预计到2020年,锦屏全县稻渔生态养殖面积达10余万亩、年产量达0.19万吨、年产值达0.95亿元以上。

锦屏县鱼苗繁殖基地。 王宏模 摄

【故事二】 沿河双泉村: 山清水秀养好鱼 “这条中华鲟好有劲,抱都抱不住!”6月25日,走进深山密林的沿河自治县洪渡镇双泉村中华鲟养殖基地,只见工人们正在水池里欢快地捞中华鲟鱼。看着活蹦乱跳的中华鲟,贵州古鲟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双长河心里乐开了花,幸福满满。 “选择来沿河发展中华鲟,这条路算是走对了。”“这里没有任何污染,山好水亦好,养出的中华鲟味道鲜美,深受各地客商喜爱。”对沿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双长河赞不绝口。 走进沿河自治县洪渡镇双泉村,群山拥抱,满目苍翠。一条从大山深处冒出的双泉河,犹如一条玉带缠绕全村。这里风景幽美,气候宜人,常年水温在20摄氏度以下,被人们称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双泉村中华鲟养殖基地里工人抱起中华鲟。

村党支部书记田小波回忆说,以前由于人口多,大家砍伐林木烧火煮饭。慢慢的,村里的林木越来越少,水土逐渐流失,河水越来越少,不少村民戴着“贫困帽”。 自国家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双泉村积极响应,坚持植树造林。同时,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坚持推广“巡山制”“河长制”,管好森林,护好双泉河。 弹指一挥二十年。在大家的自觉管护下,双泉村的山变绿了,水更清了,空气越来越好。 2017年春,一名来自安徽的客商双长河,一脚踏进双泉村,就被这里的好山好水给迷住了。“这正是我们寻找的好地方!” 双长河愉快决定,在双泉河村投资创办企业,带领村民们养殖中华鲟,同奔致富道路。 有外企来发展,生态资源优势即将变成经济优势,当地干部群众很开心。2017年3月,洪渡镇 *** 与客商签订了招商引资协议。很快,一家总投资1.2亿元的公司在大山深处挂牌成立。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古老的珍稀鱼类之一,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2年被列为濒危物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目前我们养殖有6万多斤的后备产子鲟鱼,长远目标是做鲟鱼系列产品,从苗种生产到鱼子酱加工等,最终形成鲟鱼全产业链”。双长河预计2020年就能开发出鱼子酱产品,产值上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田小波感触很深。他说,外商的成功实践给全村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后一定要坚持保护好青山绿水。

双泉村中华鲟养殖基地养殖的中华鲟个头十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熊诚

陈丹 张著昶

编辑 严莉莉

编审 施昱凌

今日热搜

  • 1安徽合肥4.7级地震 江浙震感明显
  • 2周星驰御用配音演员石班瑜去世
  • 3金秋时节各地丰收又增收
  • 4台风13141516最新消息
  • 5央行进行5682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6江苏现龙卷风 有屋顶被掀翻
  • 7在世最长寿的猫咪去世
  • 8居民收300万“扶贫资金”?假
  • 9丰巢三年亏了快40亿
  • 10调侃918还怼网友 网红娟子被禁言
  •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