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新闻联播】

第二十五届高交会明日开幕,大批国际领先产品和技术将首发登场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激发创新活力 提升发展质量”为主题,将于2023年11月15日-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展区)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展区)两馆同时举行。

11月13日,在高交会开幕前夕,记者来到位于深圳会展中心的高交会福田展区提前“探营”,看到展位布置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部分展位布置已进入收尾阶段,不少高科技装备也已进场作最后调试。展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布展工作将于14日下午全部完成。今年高交会继续延续上一年“一展两观”模式,着力提升高交会办会规格和展览规模,其中,福田展区展览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安排有展览、论坛、专业技术会议、活动等内容,系统全面地展示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成果,让观众沉浸体验科技生活。记者从主办方处了解到,今年将会有众多海内外首次亮相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在本届高交会上展出。

深圳市科创委发布申请指南,深港合作单个项目更高资助300万元

11月13日,深圳市科创委发布申请指南,启动2023-2024年度深港联合资助项目(深港澳科技计划A类项目)申请工作,单个项目更高资助300万元。申请单位为企业的,资助金额不超过深方项目总预算的50%。

据了解,申请单位应当是在深依法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单位。香港合作单位应当是香港公营科研机构或创新及科技基金下成立的研发中心。

申请单位要求已与香港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深港两地申请单位就同一合作项目分别向本地科技部门递交申请,通过两地联合评审立项后,由两地科技部门分别给予资助。

《2023中国更佳品牌排行榜》发布,腾讯品牌价值位居榜首

11月13日, 全球性品牌战略管理咨询与设计公司Interbrand英图博略正式发布《2023中国更佳品牌排行榜》。《2023中国更佳品牌排行榜》上榜品牌总价值达33676.7亿元,较去年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中,腾讯、阿里巴巴和建设银行分别以8779.21亿元、6871.67亿元和1910.84亿元蝉联前三甲;中国平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移动、农业银行、茅台、中国人寿紧随其后。

来自新能源产业的比亚迪在上届榜单还是新秀,今年不仅排名跃居第27位,还保持了高达20%的增长速度;宁德时代作为新晋品牌同样表现不俗,首次上榜即位列榜单第39位。

光明区2184套可售人才房接受申购

记者从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获悉,和瑞府项目可售人才房接受网上申购,提供房源共2184套,配售均价为28984元/平方米,有意向的家庭可登录市住房和建设局网站线上填报申请信息,申购时间截至2023年11月20日18时。

和瑞府项目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楼村社区东曦路128号,本次配售房源位于1栋A、B、C、D、E、F座,共2184套。

【国内财经新闻】

10月金融数据出炉,信贷投放保持同期相对高位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3日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384亿元,同比多增105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108亿元。

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6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2.33万亿元。

分析人士称,未来,随着财政接力“稳增长”, *** 债券发行有望继续支撑社融增速向上,预计到年底社融及贷款增速将继续回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带动总需求和经济恢复动能逐步增强,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会通过降准等方式协同配合,共同稳固宽信用进程。

10月信贷投放保持在同期相对高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季初信贷“小月”、实体有效融资需求尚待恢复、前期大规模信贷投放形成一定透支等因素影响下,10月信贷投放环比回落,但在企业贷款、票据等支撑下,信贷投放仍保持在同期相对高位。

本月MLF或延续超额平价续作,四季度降准预期升温

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1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维持1.8%不变。鉴于当日有18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950亿元。

从本周到期资金来看,周二至周五公开市场分别还将有3530亿元、4740亿元、2020亿元、2030亿元,总计12320亿元逆回购到期。本周大规模的逆回购到期对应的是上一周大规模的投放,专家表示,由于前期一揽子化债方案推进实施,叠加万亿国债发行,会导致债券市场供给增大,从而对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为此,央行适度增大流动性投放操作,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专家预计,本月MLF大概率将维持超额平价续作的方式,以更好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支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基于对当前经济复苏情况、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汇率压力等方面的考量,倾向于认为四季度央行会采取降准操作。

高盛等外资机构齐发声看好“中国资产”,2024年维持对A股的增持立场

继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后,近日高盛、瑞银等机构陆续发布2024年宏观经济展望,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增持A股。

11月13日,高盛发布2024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及股票市场策略报告。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预计,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在2024年将分别上涨12%和16%,维持对A股的增持立场。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表示,预计2024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将达到4.8%,比IMF的预测值更高。刘劲津还表示,2024年高盛维持超配中国TMT和大众消费板块的观点,调高对食品饮料和硬件等盈利增速较好行业的配置。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预计2024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将放缓至4.4%。2024年消费和服务业延续复苏趋势。汪涛进一步表示,随着服务业进一步复苏,2024年消费将继续常态化,预计居民实际收入将增长5%左右。

并购传闻四起,中金公司、银河证券双双澄清

11月13日早间,中金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近日关注到有市场传闻称公司将与银河证券进行合并重组,为避免对社会各界和投资者造成误导,现予以澄清说明。

中金公司表示,截至该公告披露日,公司未得到任何来自 *** 部门、监管机构或公司股东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经公司与控股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确认,控股股东不存在筹划上述传闻或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亦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与此同时,银河证券也发布了澄清公告。银河证券表示,近日,公司关注到有市场传闻称公司将与中金公司进行合并重组,现予以澄清说明。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未得到任何来自 *** 部门、监管机构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经公司与控股股东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及实际控制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确认,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筹划上述传闻或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亦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国际财经新闻】

纽约联储消费者调查报告:通胀预期趋软,一年来最看跌股市

当地时间周一,纽约联储发布的消费者预期调查报告显示,10月通胀预期总体走软,尽管对未来汽油价格上涨的预期上升,而就业和个人财务前景基本稳定。

受访者预计,一年后的通胀预期从9月份的3.7%降至3.6%,三年后的通胀预期为3%,与9月份持平,五年后的通胀预期从9月份的2.8%降至2.7%。

报告称,10月房价预期涨幅维持在温和的3%,而未来汽油价格上涨的预期从9月份的4.8%上调至5%。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就业市场前景的看法几乎没有变化,预计明年失业率会上升的人数减少,预计未来12个月失业的人数略有增加。10月份支出预期增幅稳定在5.3%,远低于一年前7%的水平,而10月份家庭收入预期增幅为3.1%,高于9月份的3%。

瑞银策略师大胆预期:美联储明年降息275基点,最快3月开始

即便美联储还在倔强维持“仍在考虑加息”的人设,但市场的焦点正在逐步转向美联储终将会到来的降息。

颇为吸引眼球的是,瑞银投资银行的策略分析师Arend Kapteyn和Bhanu Baweja,在最新报告中喊出了“美联储明年降息275个基点”的大胆预期,差不多是目前市场主流定价的接近4倍。瑞银分析师们也表示,通胀的持续下行将使得美联储最快从3月开始降息,幅度也与过往典型的宽松周期类似。按照两位策略师的预期,经历过去一年半暴力加息525个基点后,美联储仅在明年一年时间里就要“腰斩”政策利率,而目前市场的主流预期仅为降息75个基点,最快从明年7月开始。

瑞银策略团队预期到2024年底,美联储的政策利率将回落至2.5%-2.75%区间,而到2025年初的“终点”利率则会处于1.25%。值得一提的是,瑞银团队目前仍预测美国经济将在明年二季度滑入衰退。

高盛:未来几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维持在至少4.5%的水平

高盛集团利率策略师近日预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至少在2027年底之前保持在4.5%或更高水平,原因是尽管实施了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但通胀依然具有粘性且就业强劲。

2023年利率预测基本正确的高盛预计,除日本外的大多数其他G-10国家的10年期 *** 债券收益率到2024年底将接近或略低于当前水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7%,德国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7%和4.3%。

钻石价格持续暴跌,全球更大生产商拟囤积库存以支撑市场

由于钻石价格持续大跌,全球更大的钻石生产商戴比尔斯近期计划囤积未售出的钻石,这是其应对低迷市场的最新举措。

戴比尔斯首席执行官Al Cook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之所以囤积这些钻石,是因为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钻石价格将会上涨,我们相信未来需求会不断增长,届时我们将能够出售这些钻石。”

钻石行业一度是受益于新冠疫情的更大赢家之一,因为居家消费者购买了大量钻石珠宝和其他奢侈品。然而,随着全球经济走向开放,对钻石的需求迅速降温,导致业内持有过多的库存。

需求降温的局面很快演变成了暴跌。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球抛光钻石的批发价格下降约20%,而未切割钻石的价格下降约35%。

【今日交易提示】

新股申购:新威凌

新债申购:无

新股上市:无

新债上市:无

读创财经综合

审读:汪蓓

今日热搜

  • 1安徽合肥4.7级地震 江浙震感明显
  • 2周星驰:永远怀念石班瑜先生
  • 3中秋假期出行人数超6.2亿人次
  • 4在世最长寿的猫咪去世
  • 5江苏现龙卷风 有屋顶被掀翻
  • 6台湾一老人捡蜗牛包粽子吃致3死
  • 7周星驰御用配音演员石班瑜去世
  • 8居民收300万“扶贫资金”?假
  • 9男子挤破身上痘痘住进ICU
  • 10美国空军部长:中国现在是一个威胁